我國古代的政治版圖劃分與現在有很大不同,州是國家行政劃分的組織,從最早的九州逐漸新增,那麼凉州作為西北的一個地區,在我古時候指的是哪些區域呢?
凉州在中國的西部,故稱西凉。
中國歷史上的“凉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凉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凉”,有時叫“前凉”……,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凉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凉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凉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凉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凉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瞭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凉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凉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凉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凉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裏,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次,我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歎: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凉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凉州自古多安定。古謠雲:“秦川中,血沒腕,唯有凉州倚柱觀。”凉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淩,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凉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