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母親去世後,為何還要繼續在曹操陣營呢?

徐庶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老母親在曹操陣營地區,囙此他决意轉向了曹操陣營,那麼他為什麼不在母親去世之後,繼續回到劉備的麾下呢?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稱讚。

徐庶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老母親在曹操陣營地區,囙此他决意轉向了曹操陣營,那麼他為什麼不在母親去世之後,繼續回到劉備的麾下呢?

如果今天要在中國人的心中給三國人物分一個陣營的話,那麼估計會有多數人把徐庶當成漢臣,也就是劉備一邊的。

這徐庶本是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之後魏國史書《魏略》中為徐庶作傳時依舊採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學於儒家學舍。後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為友。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稱讚。

但是有些網友要問了,徐庶竟然是被迫投曹的,其心還在劉備這邊,那在他老娘死了以後為何不學關羽返回到劉備這邊呢。許多人為此惋惜,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回去,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徐庶走馬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經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雖然在先前也曾為劉備立過一些功勞,但怎麼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劉備那,應該身居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三個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個諸葛亮好些,看龐統到劉備手下時就因為和諸葛亮爭功而命喪落鳳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所以這是徐庶不回劉備那的一條理由。

2.東漢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也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從呂布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徐庶先投劉錶,再投劉備,這可以說是未得明主,正在尋找中,現在終於找到了,後投曹操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劉備那,雖然別人嘴裡不說,可心裡恐怕也會不以為然,輿論對其評估不會很高。當曹操想派徐庶去當說客說劉備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時,程昱曾說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對輿論名節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的一條理由。

3.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用諸葛亮的計策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他不是說曹操的軍隊要吃人,十幾萬人幹嗎連家都不要,跟隨他跑路?可實際上,我們知道,書中也寫了,曹操這個人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打仗時是不允許軍隊騷擾百姓的,他自己的戰馬失驚,踩了老百姓的麥子,他還割發代首,以示懲戒。劉備如此製造恐慌,是為什麼呢?書中寫他帶那麼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結果九死一生,可沒有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麼?我看未必。書中寫曹操對他是窮追不捨,他能逃到哪去?十幾萬軍民遮住了曹軍的視線,使得曹軍不知道劉備究竟在什麼準確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沒有這些軍民,劉備和他那幾個小兵,不被曹軍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當曹軍沖過來時,後面的百姓立刻就驚慌起來,哭喊連天,這就個劉被報了信,使他可以有時間跑路。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就慘了,既沒抓到劉備,又讓自己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諸葛亮就沒被騙倒,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對老百姓的態度的,但他並沒有像他曆次勸劉備那樣一說再說,只是不疼不癢的說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應該也知道,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聯系一下當事人在整個事件中的所做所為,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只是為了爭奪天下而實施各種手段,打著各種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徐庶的出場是精彩的,全書的軍師和謀士中他只比諸葛亮的出場略遜一籌,周瑜,司馬懿等都是一筆帶過,舊小說中,像這種出場的人一般都是後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卻就出場精彩,後面就淡出去了,讓人深深歎息,一個本應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本文標題: 徐庶的母親去世後,為何還要繼續在曹操陣營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53471548008
相关資料
明朝滅亡後,崇禎的三個兒子分別什麼下場?
明崇禎帝有三個兒子,朱慈烺、朱慈煥、朱慈燦。國破家亡之後,這三個兒子各自逃生,其中朱慈烺年齡最大,是太子,他被李自成抓住之後,李自成並沒有殺他。李自成逃離北京之後,這三個皇子又有怎麼樣的遭遇呢?北京城破的前一天,崇禎將朱慈煥交給了一個王內官
標籤: 明朝 崇禎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李自成 朱三太子
大臣季曆為什麼會被商王文丁軟禁絕食而死?
季曆,姬姓,名曆。後因權重遭忌,被文丁軟禁絕食而死。於是,季曆被文丁任命為“牧師”,即諸侯的方伯首領,讓他執掌商朝西部地區的征伐重權。季曆再次到殷都獻俘報捷,文丁表面上大加犒賞,分封季曆為西伯侯,使得季曆毫無戒備之心,當季曆準備反周時,文丁
標籤: 季曆 歷史 姬昌 武乙 中國歷史 商朝
滿清建立初期時期,清軍的戰鬥力是歷史巔峰嗎?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是由最早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發展而來,那麼在這個少數民族歷史中,建立清朝的滿族,是不是它的歷史實力巔峰呢?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乾隆時期,清政府為了完成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一,曾兩次出兵準噶爾部、進軍伊犁。清政府
標籤: 清軍入關 歷史 清軍 中國古代史 清朝 阿睦爾撒納
齊國在戰國時期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魯國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五國伐齊來說,導火索無疑是齊國吞併了宋國這一強國。一首先,在戰國中期,齊國因為吞併了宋國,所以遭到了戰國七雄的忌憚,從而最終導致五國伐齊這一結果的出現。在整體實力上,魯國要弱於宋國,這意味著消滅魯國的難度不僅相對較低,還難避免引起其他諸
標籤: 齊國 宋國 齊國君主 春秋戰國 歷史 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