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滅南唐前,他做了哪些準備?

所以,對於南唐,趙匡胤一直在做準備。趙匡胤的目標很清楚:滅南唐。所以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南唐中這個大敵。雖然趙匡胤之後挑撥離間,使李煜毒死林仁肇,與契丹通婚解决了後方衝突,但這都是後話了。而樊若水為了投靠趙匡胤早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趙匡胤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製定先南後北的統一步驟以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一刻也沒有停止自己的統一步伐。儘管當時江南的國力已經衰落,但畢竟南唐是十國中最强大的國家。所以,對於南唐,趙匡胤一直在做準備。趙匡胤的目標很清楚:滅南唐。

雖然,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土地遼闊、軍費充足、兵員以數萬計。雖然趙匡胤有了充足的資本滅南唐,但是做事對一個人來說,最清楚的不應該是自己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還要知道自己怕什麼、缺什麼。

趙匡胤怕什麼幾乎是眾人皆知的事。他最怕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權利從手中流失。所以他無論做什麼大事之前都要先“三思而後行”。南唐有一個讓趙匡胤害怕的對手:林仁肇。這個人一有威名,二有實戰經驗,三是智勇雙全,更重要的是,在南唐中,他的影響力高過江南國主李煜。所以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南唐中這個大敵。

另外他還擔心一點,被南北夾擊。所以在出兵之前,解决後方壓力(契丹)對趙匡胤來說是刻不容緩。雖然趙匡胤之後挑撥離間,使李煜毒死林仁肇,與契丹通婚解决了後方衝突,但這都是後話了。

趙匡胤更清楚自己缺什麼。

第一是缺水軍。大宋中原而立,陸軍、騎兵是大宋兵種中的强者;南唐地處長江以南,丘陵縱橫,河湖網織,擁有强大的水軍。而他欲發兵南唐,水上作戰是不可避免的。而他最缺少的,就是一支足以對抗“江南水軍”的“水上部隊”。

為了儘快打造一支水上雄獅,宋太祖“幸造船務觀習水戰,”而且連著兩次,一次是“建隆二年”一次是“建隆三年”,可見趙匡胤心之迫切。

第二是缺一張地圖,一張南唐的地圖。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趙匡胤急需弄清楚江南的山川地形、城池分佈、人口聚散的地圖,這事自然不用宋太祖太過於操心,因為他曾令翰林學生盧多遜留南唐,繪製南唐地圖。

第三是缺一座大橋。趙匡胤的軍隊從中原出發,需要渡過滔滔長江,才能攻克南唐都城金陵。要大宋的陸軍主力順利渡過長江,必須要有“長江大橋。”這座大橋也不用宋太祖太過於操心,有人獻給他了。

此人是樊若水,江南人。他之所以投奔趙匡胤,簡單來說,他在南唐抑鬱不得志。自古,當士人不得志時,誰有橄欖枝,他們就會飛到哪裡去。趙匡胤就拋來了橄欖枝,“長江大橋”。而樊若水為了投靠趙匡胤早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第四是最重要的,他缺少攻伐南唐的理由。雖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有總好過沒有,再說找一個合適的名義也並非難事。史書有載:“上已部分諸將,而未有出師之名。”意思是說趙匡胤派各路將軍出發了,但還沒有找到征伐的名義。

那麼宋太祖是如何以合適的名義攻伐南唐呢?

974年,大宋派遣使臣出使江南,使臣問江南國主李煜:“朝廷如今有柴燎祭天的大禮,國主何不前來助祭?”“國主唯唯不答”,李煜支支吾吾不作答,這就送給了趙匡胤一個出兵的藉口“拒朝”。

到此為止,趙匡胤有兩怕,四缺。但宋太祖運籌帷幄、未雨綢繆,將“兩怕四缺”全部處理,並且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

資料標籤: 趙匡胤 宋朝
本文標題: 趙匡胤滅南唐前,他做了哪些準備?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53356428512
相关資料
在古代打仗行軍時,軍隊是如何結局衛生問題的?
下麵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古代打仗行軍的文章。白起進攻趙國,也是有30幾萬阿兵哥,進而在長平之戰消滅了趙國40多萬阿兵哥。三國時期,奸雄曹操帶領(稱為)80多萬阿兵哥,去進攻孫劉聯軍等。有這麼多的阿兵哥,這麼大的作戰,這幾十萬大軍到底是怎麼
標籤: 歷史 軍事歷史
古代書生身邊都有一個書童他們只是伺候陪讀那麼簡單嗎
書童就是陪讀的童子,舊時伺候主人極其子弟讀書的未成年僕人。這個書童僅僅是陪讀嗎?有的書童能文能武,身體健壯,有的讀書人,文質彬彬手無縛雞之力。我國古代盛行男風,一些富家少爺在選取書童的時候也會優先挑選長相清秀的男子。古代男子結婚年齡比較早,
標籤: 書生
乾隆都做出了哪些貢獻,他是如何處理與權臣的關係呢?
乾隆皇帝有著很高的功績,在很多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也能看得出他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皇帝,在處理與權臣的關係上,他更是有著高明的手段。西元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即位,這年他24歲,正年富力强。
標籤: 乾隆 中國古代史 清朝 張廷玉 歷史 清朝歷史
戰功赫赫的白起,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伊闕之戰白起斬殺24萬韓魏聯軍、長平之戰斬殺40餘萬趙軍、曾在黃河淹殺2萬趙軍,白起之名一時間成為了死神的代名詞,令各國談白起色變,如此威名的白起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此時白起不幸染病,無法出征。秦王得知後,怒氣攻心,强令白起赴任,白起以
標籤: 白起 範雎 春秋戰國 三國 歷史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