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二者之間有何區別?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世對二人的評估為啥相差巨大?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都是一樣的,即:統一思想、加强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措施。秦始皇選擇了當初讓秦國强大的法家思想,而漢武帝則選擇了溫和的儒家學術來作為自己的包裝。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世對二人的評估為啥相差巨大?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攷。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都是一樣的,即:統一思想、加强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措施。我們先看看這兩個概念的大致情况。

焚書坑儒VS罷黜百家,為了加强社會管理,秦漢兩朝各自採取的思想控制舉措

西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認為,鑒於“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普通老百姓就該乖乖的種田或從事手工業(“力農工”),文人就該學習法令,其他的思想流派則是攪亂社會穩定的不安因素。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下令:凡是非秦國記錄的史書一律燒之;除了博士官之外,其他人收藏的詩、書、百家著作,一律上交官府燒掉;敢在任何場合討論詩書內容的一律當街斬首,這就是所謂的焚書令。

在第二年,原本為秦始皇求取長生之術的侯生、盧生,卻在背地裡嘲笑秦始皇並且卷款潜逃,這無異是一種極大的羞辱,尋常人尚且不能忍,况且對象是九五之尊?秦始皇命令把平日裏與這倆人有關的儒生、方士都抓起來審問;而這些文人互相牽連,最終一共涉案460多人,被全部在咸陽活埋,以殺雞儆猴。囙此,“坑儒”其實源於欺詐、人身攻擊,更像是個人恩怨事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顯得溫和許多。西元前135年,在尊崇道家學術、打壓儒家思想的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劉徹聽取董仲舒的建議,把那些不修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越級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做丞相;其他的儒生,要麼在朝廷裏教書育人,要麼根據才能高下進入政壇,擔任相應的職務。儒家從這時開始,成為其後二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官方流派。

可見,焚書、罷黜百家,雖然執行管道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要維持社會秩序,首先要統一思想。秦始皇選擇了當初讓秦國强大的法家思想,而漢武帝則選擇了溫和的儒家學術來作為自己的包裝。

至於兩者在後世遭受的評估兩極化,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成王敗寇”傳統思維影響

在咱們的傳統觀念裏,一直習慣於“以結果論英雄”:一件事物、觀念,若被歷史證明成功了,那就是好的;反之,則一定是罪大惡極的。

西元前213年,秦始皇下達了焚書令,然而僅僅過了七年後,即西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囙此,在一些朋友的觀念裏,秦朝滅亡的如此迅速,正是由於諸多類似於“焚書坑儒”這樣的暴行引起的。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施行後,漢武帝不僅如願强化了統治,並且四面出擊,北伐匈奴、東平朝鮮、南平閩越,中國封建王朝達到了首個歷史高峰期。此外,兩漢前後共持續了近400年,這也是封建時代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其中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措施不僅將士大夫階層吸收進國家統計階層,而且用儒家的仁義、三綱五常等理論包裝,有效加强了專制制度,在思想和組織上夯實了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但是,在戰國時期,秦國也是完全採取了法家思想、摒弃其他流派,為何卻由此使秦國逐漸强大、並最終統一中國呢?“焚書坑儒”之所以被後世詬病,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話語權在誰手上。

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生掌握了封建時代的話語權

在上一段提到過,自從儒家被確立為正統思想後,封建王朝的官員絕大部分都來自這一流派,這就意味著,各時期社會的價值觀,都是由這一群體引導;史書的編纂,當然也由他們掌握。而流派、價值觀的對立,往往比利益的爭奪更為殘酷;無論是為了報復當初李斯打壓儒家也好、證明自家理論更優越也罷,自那時開始,法家思想就成了殘酷無情、毫無人性的代名詞;而第一次把法家提升為國家指導思想的秦始皇,則很不幸的成了暴君的典型。

但實際上,儒家對於漢朝的作用,更像是一種柔和的包裝。漢隨秦制,漢代的一切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沿用了秦始皇時期打造起來的體系,這是被所有官方史書記錄在案的史事;“外儒內法”,才是漢代以及其後封建王朝的真正執政思想。

最能證明這一情況的,是帶領西漢走上巔峰的漢宣帝。他的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是一比特儒家思想的忠實推崇者,甚至對於父親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以刑法控制大臣們的做法很有想法。又有一次,估計是趁著父親心情不錯,他竟然直奔主題的提起了意見:“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結果漢宣帝馬上翻臉,把兒子一頓好罵: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就是說,漢王朝從來都是重用王霸之道,即强化集權、以刑馭下,怎麼能單純任用儒家的主張?况且儒生們的思想很不合時宜、重形式大於實際,而且喜歡侃侃而談、崇尚古代、非議當下,根本不堪大用。

最後,他還這樣歎息:“亂我家者,太子也!”事實上,漢元帝即位後,西漢王朝確實走上了下坡路,漢宣帝時期清明的政治風氣不復存在,土地購並情况日益惡化,同時還出現了外戚專權的現象,西漢王朝最終走向了末路。

囙此,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可以理解為對臣子們的要求;而封建帝王對於官員以及百姓,則是沿用了秦始皇時期的嚴刑峻法。這一“套路”的形成,其實要歸功於漢文帝時期的才子賈誼,他在《過秦論》中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這樣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异也”,大一統王朝建立後,單純的嚴刑峻法已經不合適了,必須輔以儒家的仁政思想。從這一層面來說,賈誼才是促成大一統主流思想形成的真正智囊。

本文標題: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二者之間有何區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28011604076
相关資料
朱元璋為什麼選擇“明”作為國號?大明對他而言有什麼意義?
北魏的國姓拓跋氏與代國一脈相承,但道武帝在重建國家時採納了崔宏的建議,選取了“魏”為國號,理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對於朱元璋來說,“大明”這個國號確實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安撫舊臣。總而言之,朱元璋雖然沒有選擇自己傾心的“大中”,但“大明”
標籤: 朱元璋 大明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明教
盤點: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精銳的軍團呢?
三國時期著名的精銳軍團有很多,他們都在名將的領導下威名遠播,有著很强的戰鬥力。在三國時期,軍閥混戰是歷史的主旋律。但是,不管是陶謙還是孫策,都不妨礙這個地區阿兵哥的精銳。多疑的呂布唯一信任的大將是高順,而精銳的陷陣營則是其最大的仰仗。
標籤: 三國時期 歷史 劉備 呂布 無當飛軍 東漢
如果孫策沒有遇刺身亡的話,三國格局會如何?
也即,如果孫策沒有早死,存在完成統一三國的可能性。一方面,不談孫策的個人無疑如何。不過,歷史非要安排一場意外還結束孫策的性命。對於一比特武將來說,如果是戰死沙場也好,可惜孫策卻是死在刺客的手上。誠然,歷史沒有如果,但這不妨礙小霸王孫策的英名
標籤: 孫策 曹操 三國 三國人物 劉備 劉錶
明朝軍隊投降滿清之後他們為何變成一群猛虎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軍隊,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在明朝末年的軍隊,都是一些殘兵敗將連農民都不如的,對於當時農民叛亂都有點應付不來,更別說去保家衛國了,在去幫自己的國家來做出自己的貢獻了。明朝的軍隊為什麼在投降滿清以後,變得如狼似虎,就是這樣
標籤: 明朝 明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朝 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