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使團為何會受到乾隆熱情的招待呢?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在熱河朝見覲乾隆帝資料圖“中國是天朝上國,天下中心。”所以,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給中國朝野帶來的是一片歡喜。他們在乎的,是馬戛爾尼見乾隆的禮儀。甚至馬戛爾尼們到了廣州之際,乾隆還派人送來一份詔令,傳達他不得不否定馬戛爾尼要求的無奈。

現代中國人的崇洋媚外之風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凡事只要是外國的就都是好的,只要是跟外國人有關係的就都是高端有面子的,這種風氣並不是一兩代人造成的,原因也是非常複雜,但是自清朝以來近代中國的軟弱落後,無疑是最大的最主要的原因。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在熱河朝見覲乾隆帝資料圖

“中國是天朝上國,天下中心。”這樣的觀念,自打《禹貢》問世以來,被多少代的統治者堅守著。即使外夷打將進來占了半壁江山,像女真人那樣,不僅逼著漢人的朝廷納貢,而且還要稱女真的君主為叔父,這樣的觀念,也依舊在。

繼承了明朝江山的滿人,也繼承了明朝的朝貢體系和天下觀念,憑藉武力和手腕,把朝貢體系擴大了。西北邊的遊牧人,也漸次被納入其中。雖然說,原來給明朝納貢的朝鮮和越南,骨子裡對原來的狄夷滿人並不買帳,但該納貢卻依舊納貢。因為納貢,在經濟上,是個有大便宜的事兒。

歷朝歷代的中國皇帝,也包括那些在中土稱帝的胡人,對欺負到頭上的外人都很頭疼。但只要這樣的欺負不嚴重了,就都又熱衷於懷柔遠夷。隋煬帝下令外來的胡人吃飯可以不付錢的事情,有點過分,但對外來胡人的優惠,一直都存在。中國的皇帝可以對自己的百姓狠,但對外來的胡人,卻是能懷柔就懷柔。

所謂的天朝上國,天下中心,理論上其實是個文化意義上的“太陽”。周邊的各族人民,包括遠惡邊鄙地帶的遠夷,都應該向慕王化,主動接受“太陽”的普照。囙此,那些來進貢的藩屬隨便帶來點什麼東西,都會換回去一堆金銀財寶。而且,天朝對於來進貢的藩屬,一般不過問其國內的事務,只要你能接受我的册封。如果你像朝鮮那樣,恭敬地接受册封當然好;如果像日本那樣,將册封的金印一丟,也隨便,沒有人會囙此而興師問罪。

至於這個地球上存在的那些眾多的邦國,根本不理會天朝上國的存在,頂多跟我們直接或間接地做過生意。那麼天朝對這些國家也基本視而不見,連它們叫什麼名字,在哪個地方,都可以無視。明朝末年,耶穌會的利瑪竇來華,帶來了由地球儀展開的萬國輿圖,但中國人見了,也無非就是對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國家感到了一點驚訝,並沒有接著聯想:為何這些國家都不來上供,接受王化。中國人,從來都有對自己視力之外的事情存而不論的本事,他們不來,就假裝他們不存在。

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1793年來華之前,歐洲的“夷人”其實也來過。除了來傳教、找工作的,葡萄牙和荷蘭人的使節也來過。只是這些使節的面目不清,弄不清他們是東印度公司派來的,還是國王派來的。他們來華胸無大志,只是想占點小便宜,所以在禮儀上一點都不烦乱。跟暹羅、越南一樣,來了進禮部,送的貢品也稀鬆平常。見皇帝,讓三跪九叩,就三跪九叩。所以,儘管是遠夷來朝,卻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

但是,1793年來的英國人不一樣。首先,他們是帶著一個艦隊來的,其中獅子號是艘帶有64門大炮的巨艦。其次,這是一個龐大的使團,為首的馬戛爾尼勳爵,是曾經做過駐俄大使的高級別職業外交官。使團不僅有各色專家,還有隨行畫師。其三,他們帶來了大量的禮品,有中國人見過和沒見過的各種天文儀器——地球儀和一架天文望遠鏡;還有中國沒有的四輪馬車,最先進的槍和炮(其中銅質的速射炮,可以每分鐘發射20~30發炮彈);有中國人肯定見過的地毯、掛毯,各種產自歐洲的工藝品;當然,還有英國最自豪的巨大戰艦的模型。

如果英國人真的是來進貢的,那麼此番向慕王化的誠意可是够大的。所以,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給中國朝野帶來的是一片歡喜。當時的乾隆爺已經83歲了,在位58年,自我感覺極好。當然,臣子們也跟著他感覺好。有什麼能比一個遙遠沒有聽說過的國家前來進貢,更能說明王朝的强大,皇帝爺的威名遠播呢?

可惜,英國人不是向慕王化來的,備了厚禮,僅僅是為了要建立外交商務關係。確切地說,就是中英兩國互派使節,各自駐在對方的首都,雙方全面通商。而不是像當時那樣,僅僅廣州一口通商。為了全面通商的方便,英國方面還要求比照澳門,在舟山租用或者買一個基地,用來囤放商品。當然,按情勢論,如果中國方面不答應這個要求,只要全面通商,英國人的這個要求也是可以放弃的。

其實,如果馬戛爾尼來的時候,中國人沒有那麼一廂情願,在沒有搞清狀況的情况下,就把英人來朝的消息炒大。清朝政府其實可以比照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建立一種平等的、不互派駐對方使節的商務外交關係。俄國沙皇的使節來華,對中國皇帝三跪九叩,中國朝廷的使節到了俄羅斯,也對沙皇三跪九叩。只是,後邊這半截的事兒,需嚴格保密,不讓朝中其他人,特別是其他國家的人知道就可以了。可是,英國人來了這事太大,太有面子,為了搶這個天大的功勞,和珅親自操辦,派自己的親信接待英國人。等到和珅明白人家不是來朝貢的,而是要建立平等外交商務關係,英國人來進貢這事早已滿朝皆知,再想偷偷地辦,已經不可能了。

馬戛爾尼

所以,在馬戛爾尼來承德避暑山莊見乾隆的路上,儘管他一個勁兒地告知對方,自己的君主是西方的盟主,自己此番來華就是要跟東方的盟主——中國,建立平等的關係。但中國接待的官員,卻想盡辦法勸馬戛爾尼按照中國的禮儀來見皇帝。最好,還要穿上中國的朝服。為此,他們費盡心思說服馬戛爾尼,寬大的中國服裝如何舒服。為了能說服馬戛爾尼,他們甚至請出了在華的西方人。最後,和珅自己和乾隆的寵臣福長安都親自出面了。為了嚇唬馬戛爾尼,他們中間有人甚至胡編說乾隆是蒙古人忽必烈的後代。

此時的和珅們對馬戛爾尼的使命,已經不在乎了,他們知道建立平等外交商務關係這事,皇帝肯定不會答應。他們在乎的,是馬戛爾尼見乾隆的禮儀。只要把馬戛爾尼哄好了,讓他答應見皇帝的時候三跪九叩,讓皇帝在眾多藩屬國的使節面前有面子,他們就算大功告成。所以,無論馬戛爾尼怎樣努力,都沒有人來跟他談他的使命,一群像蒼蠅似的圍著他轉的中國人,說來說去,就是讓他按照中國禮儀見乾隆。

最後,被逼的沒辦法了,馬戛爾尼做了一點妥協。他答應說,我帶來了英國國王的畫像,如果你們中間一比特大臣在我的廬帳裏,對著我的國王三跪九叩,那我就可以對著你們的皇帝也行中國的大禮。然而,這個皮球踢過來,竟然沒有人敢接——誰也不敢對著蠻夷的國王行見君主的大禮。這事,對中國的大臣們,也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如果誰這麼幹了,以後別說回家不好見祖宗,就是哪天被禦史知道了,一個彈劾出來,人就別做了。

最後,馬戛爾尼還是見了乾隆,以讓利的英國禮儀,單膝跪倒,但不吻手——這個中國人受不了。

結果不像傳說的那樣,馬戛爾尼的禮儀問題沒有解决,中國方面就表現得非常冷淡。其實,乾隆見了馬戛爾尼好幾次,有一次,甚至要拉馬戛爾尼去拜佛塔。只是因為信仰問題,馬戛爾尼才沒去。每次見到在眾多匍匐在地的群臣中單膝跪著的馬戛爾尼,乾隆都要特意傳旨慰問一下。臨別的時候,乾隆還特意拿出了據說是準備傳給後代的寶石,送給英國國王作為禮物。儘管馬戛爾尼一個勁兒地貶低中國方面的還禮,但依照慣例,這些禮物應該不會比英國人送來的分量輕——雖然雙方對於貴重的認識,並不一致。

那封被後人反復引證的給英王的“敕書”,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傲慢。雖然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但主要是強調祖宗之法不能改,而不是他乾隆不想答應英國人。為了說服英國人,敕書反復陳述西方人常駐中國的種種不便,使節以及駐在中國的非必要性,遣詞用句已經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甚至馬戛爾尼們到了廣州之際,乾隆還派人送來一份詔令,傳達他不得不否定馬戛爾尼要求的無奈。

馬戛爾尼在中國期間,他每日的開銷,按英國遵循的國際慣例,是該由他們自己開支的,但乾隆卻規定,所有的開支都由中國方面負責——每天的撥款,達到1500兩白銀。儘管馬戛爾尼懷疑他們根本吃不了這麼些銀子買的東西,撥款都被人貪污了,但乾隆的這份好意,卻是真實的。

可是,對傲慢的英國人這麼友好的清政府,對自己的臣民卻一點也不好。回去的時候,馬戛爾尼是一路從大運河乘船,然後改走驛道去廣州的。一路上,不管水深水淺,縴夫都必須拉著船走,拉不動,就皮鞭、軍棍伺候。縴夫如果逃走了,就連夜在河邊的村莊里拉人充役。這些充役的農民,能吃到一點英國人的殘羹剩飯,就感恩不盡。

本文標題: 馬戛爾尼使團為何會受到乾隆熱情的招待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12445306741
相关資料
霍光是個十分強勢之人,為何丞相田千秋在他身邊能善終?
通過以上種種事蹟,不難看出,霍光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對待敵人、競爭者都不留餘地。而就是這樣強勢的人,丞相田千秋在他身邊得以善終,且《漢書》稱“霍光重之”。再者,田千秋在職位上安守本分。史書說,昭帝時期,霍光多次因為田千秋是丞相而跟他謙讓,可
標籤: 霍光 丞相 千秋 漢朝 歷史 武帝
古代沒有身份證古人是怎麼住客棧的
在電影《龍門客棧》中,那些打打殺殺的場面依然歷歷在目,客棧作為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幾乎所有路過的人都會進客棧,要麼喝酒吃肉,要麼住宿一晚,古代客棧和現在的飯店有什麼區別?要知道,在古代,沒有冷凍科技,做什麼都是現做的,做一隻肥雞可能要等上半
標籤: 飯店服務 歷史 軍事歷史
劉安為什麼在藩王整體式微時,才起兵造反?
劉長死後,他的兒子劉安在文帝十六年成了新的淮南王。可能許多人會疑惑,七國之亂的時候,劉安沒有隨大流,而當藩王整體式微的時候,他為何動了心思?再者,景帝時期劉安不過是個普通藩王,父輩的罪過還沒有抹殺,自己的羽翼也沒有豐滿。但是武帝時期不是,彼
標籤: 劉安 漢朝 歷史 劉長 劉邦 武帝
朱棣是靠篡位上臺的,為何他的評估卻很高呢?
永樂政權首要之務是解决內政問題,全力鞏固政權的基礎。至此,利用瓦剌牽制韃靼的體制初步完成。據說,永樂帝積極的外交策略,與他青年時在北平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永樂帝以忽必烈再世自居,想要接近並超越忽必烈,以此為自己正名。太祖朱元璋也是囙此推崇忽
標籤: 明朝 忽必烈 朱元璋 明成祖 朝貢貿易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