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把“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呢?她信佛嗎?

慈禧太后,因實際執掌清朝政權47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加上“老佛爺”的稱號,更使其新增了幾分威嚴和神秘。所以,慈禧太后為什麼被稱為“老佛爺”、光緒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此後對慈禧太后的記載,基本全稱為“老佛爺”。

我們在看還珠格格的時候,可能會被誤導,覺得老佛爺就是皇太后的代稱,其實歷史上使用老佛爺這一稱號的人並不多,從後金到晚清,老佛爺這個詞幾乎代指的就是慈禧。

慈禧太后,因實際執掌清朝政權47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加上“老佛爺”的稱號,更使其新增了幾分威嚴和神秘。所以,慈禧太后為什麼被稱為“老佛爺”、什麼時候開始稱她“老佛爺”、是誰最先稱她“老佛爺”,以及這背後的政治原因等問題,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但清宮檔案證實,過去各種說法均是誤說、傳說或戲說,與歷史的真實相差甚遠。

種種說法

自清末到現在,對慈禧太后被稱為“老佛爺”的原因,說法有多種。

1、拜佛坐禪說。《清朝野史大觀》載:“孝欽後政暇,曾作觀音妝,以內監李蓮英為善財,李姊為龍女,用西法照一極大相,懸於寢殿。宮中均呼以老佛爺。”也就是說,因慈禧太后曾經扮觀音照過一張很大的相片,懸掛在寢宮之中,從而宮中上下才皆稱呼她為“老佛爺”。此說後來曾被清史研究者作為正說經常引用。

2、有人加號說。也叫做李蓮英首稱“老佛爺”說,這也是民間流傳比較廣的說法。其說又有兩個版本:一說是因為有一年北京大旱,慈禧太后與朝廷官員向如來佛祈雨,只三天雨就來了,李蓮英便趁機恭維她好像佛爺一樣靈,此後,“老佛爺”這個稱號便不脛而走,傳遍宮廷內外。另一說是光緒初年,慈禧太后想二度垂簾聽政,但又擔心自己威望不能服眾,李蓮英看在心裡,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後面按照她的模樣塑造了一尊佛像。佛像建好後,慈禧太后來到萬壽寺,李蓮英帶頭喊了一句“老佛爺到!”其他人員也當即伏地高呼“恭迎老佛爺!”自此,不僅“老佛爺”的稱呼從萬壽寺傳遍京城,慈禧太后再度垂簾聽政也心安理得了。

3、沿蒙古習俗說。清末民初文人王無生在《述庵秘史》中說:“宮中稱老佛爺,沿蒙古俗也。”

4、自加徽號說。蔡東藩在《慈禧太後演義》中說,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自加徽號,令承值人員等稱他作老佛爺,或稱他作老祖宗”。

5、帝后徽號說。王浩元在《清宮秘史》中說,“老佛爺三字,乃是滿人尊稱帝后的徽號”。

以上幾種說法,不管是被加稱號說還是自加稱號說,其共同點是,都認為慈禧太后稱“老佛爺”的時間在光緒年間,最早在光緒初年二次垂簾聽政前,最晚在光緒三十年(1904)左右她照扮觀音像之後,或“折中的一種說法,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即光緒二十年)前後”。不同點則有二:在原因上,一種認為是因慈禧太后信佛或因垂簾聽政引起,一種認為是滿蒙習俗所致;在首倡者是誰上,一種認為是李蓮英,一種認為就是慈禧太后自己。

升平署檔案中的記載

清宮檔案中有不少稱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記載,如“老佛爺進藥底簿”“老佛爺漱口方”“老佛爺戲曲檔”等等。而最早記載她為“老佛爺”的檔案,是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升平署檔案”中。

升平署,是清朝管理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构,成立於康熙年間,初名南府,署址位於南長街南口路西,道光七年(1827),改稱升平署,1924年溥儀出宮,升平署隨之解散。

當時該署檔案流入社會,被學者朱希祖發現後購得,共1803件册,後來,朱先生將這些檔案全部轉給北平圖書館。2011年,國家圖書館將這些檔案彙編出版(見圖1),其中包括:恩賞日記檔;旨意檔;恩賞檔;差事檔;知會檔;日記檔;花名檔;散角檔;分錢檔;白米檔;庫銀檔;銀錢檔;顏料紙張檔等。這些檔案,詳細記錄了清代宮廷中帝后們關於戲曲的諭旨;宮中每次排戲、演戲、安排角色的情况;清朝帝后給演戲人員的賞賜情况;升平署人員的招納裁减、昇獎懲處、當值請假情况;各項錢糧花費情况等等。

圖1:《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

在升平署檔案中,對慈禧太后“老佛爺”稱謂的記載,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和變化。

第一個時間點在同治二年(1863)三月,首次出現了“佛爺”的稱呼。內容是“恩賞日記檔”中,在記載同治帝當天的活動和行程時寫道,皇帝在各處拈香行禮畢,“還養心殿,給二比特佛爺行禮”。這裡的二比特佛爺,是指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出現“佛爺”稱呼的同時,又首次出現了單獨稱“慈安皇太后佛爺”的記載,“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四,奴才安福謹奏,正月初一元旦節令,佛爺在慈甯宮昇座受賀,奴才安福帶領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謹此奏聞”。後注:“慈安皇太后佛爺賞安福銀四兩。”

同治四年的檔案,不僅大量出現了稱呼慈安、慈禧兩太后為佛爺的記載,而且開始出現了“東佛爺”“西佛爺”的稱謂。檔案中寫道:“申初二刻十二分戲畢,東佛爺賞李(三德)燕窩鴨子一品,餑餑二碟,西佛爺賞總管、首領果桌八品……”有意思的是,在這裡,“東、西”兩個字還分別都用小字標注在佛爺字上做了標注。說明這時稱東佛爺、西佛爺還不習慣。

該年年底的記載中,則同時出現了“兩宮佛爺”和沒加注的“東佛爺”“西佛爺”稱謂,標示著這一稱謂的成熟。“十二月二十九日,巳正二刻五分,兩宮佛爺同皇上至漱芳齋、百子門,中和樂請,臺上迎請開戲:如願迎新、小妹子……總管、首領、官職太監等給兩宮佛爺、皇上辭歲。東佛爺賞總管、首領、官職太監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對,五錢重銀錁子一個,卷子一條;西佛爺賞總管、首領、官職太監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對,五錢重銀錁子一個。”

此後一直到同治十二年上半年,升平署檔案中,遇有兩太后的記載,除少數時候稱“皇太后”外,基本都是合稱“兩宮佛爺”,或分稱“東佛爺”“西佛爺”(見圖2)。

圖2:升平署檔案中的“東佛爺”和“西佛爺”

第二個時間點在同治十二年下半年,出現了“老佛爺”的稱呼:“九月初一日,奴才韓跪奏,為求恩事。現今升平署人不敷當差,奴才叩懇老佛爺天恩,賞給本署太監學習差事,謹此奏請。”第二次是在同治十三年,明確稱呼“東老佛爺”。該年的“旨意檔”記載:“十月二十八日,掌案傳旨:內學首領白興泰、邊得奎,甯壽宮伺候切末戲……東老佛爺有信,中和樂迎請……”

第三個時間點是光緒三年,檔案中不僅出現了慈安、慈禧兩太后並尊“二比特老佛爺”的記載,而且以該年為分水嶺,之前的檔案中,只要是兩人同時出現,所有記載都是東佛爺在前,西佛爺在後,而從光緒三年末開始,大多數都變成了西佛爺在前,東佛爺在後。

如,光緒三年恩賞日記檔記:“十二月初十日,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王進喜、陸得喜、張得安、何慶喜、孔得喜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蘇魚、糖蒜,西佛爺賞總管銀四兩,首領五名每名銀三兩,太監銀二兩;東佛爺賞總管銀四兩,首領五名每名銀三兩,太監銀二兩。”

光緒五年恩賞日記檔記:“八月初四日,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何慶喜、王進喜、張得安、陸得喜、孔得福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西佛爺賞邊得奎銀四兩,內學首領張得安、陸得喜、王進喜、何慶喜、孔得福五名每名銀三兩;東佛爺賞挑醬銀二兩”。

光緒六年恩賞日記檔記:“十二月初六,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何慶喜、張得安、陸得喜、孔得福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蘇魚、糖蒜,西佛爺賞邊得奎銀四兩,挑錢四吊;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何慶喜、張得安、陸得喜、孔得福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蘇魚、糖蒜,東佛爺賞總管邊德奎銀四兩,首領五名銀十五兩。”

光緒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此後對慈禧太后的記載,基本全稱為“老佛爺”。

稱呼變化背後的政治原因和深意

在慈安、慈禧兩太后被稱“佛爺”“老佛爺”的三個時間節點上,對應的是發生在清朝宮廷中的三個重要歷史事件,而慈禧太后在這三個事件中的博弈過程,正是其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和變化的過程。

第一階段:兩宮開始垂簾聽政,被稱“佛爺”。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在熱河駕崩的前一天,詔立他唯一的兒子載淳為太子,隨後即位,由於載淳年方六歲,不能執政,咸豐帝同時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在輔政體制基本確立後,為防止大權旁落,咸豐帝又將兩枚隨身私章“禦賞”“同道堂”分別授給了皇后鈕鈷祿氏和兒子載淳,規定以後下達詔諭,必須有這兩枚印章作為信符才能生效。但載淳太小,“同道堂”章實際上由其生母慈禧太后保管和代用。有了這兩枚印章,兩太后就有了參政的權利。起初八大臣勢力强大,兩太后並未能取得實權,經過十月六日的“北京政變”,終於在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實現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在垂簾聽政之始,兩位太后雖然得到了公權力,但權威還不够,所以沒有被稱“佛爺”的記載。其後,清廷連續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震動朝野,也使兩太后威嚴大振。

一是整肅軍政。同治初年,清朝面臨嚴峻的政治局面。外部英法聯軍造成的創傷還未完全撫平,國內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各地官吏擁兵自重,畏縮不前,甚至假冒戰功,欺蒙朝廷。兩太后掌權後,為明紀立威,首先下令斬了在對太平天國作戰中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和居功自傲、鎮壓回民起義不力的兵部侍郎勝保。這一舉措引起朝野巨大震動,使軍政為之一肅。二是,依靠恭親王奕調整了軍機處、內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中樞機构領導班子,放手使用一批新人,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緊張關係。三是,重用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等漢族大臣,對太平天國等進行强力鎮壓,穩定了清朝搖搖欲墜的政權。四是,對西方列强採取妥協合作政策,使中外關係緊張局面出現緩解,給清朝社會發展帶來了短暫契機。同治元年洋務運動開始,雖然這時中興局面還沒形成,但已經有了良好開端。

政治上的良好開局,使兩太后逐漸站穩了脚跟,樹立起威信,於是,宮中一些人開始給她們送上了更尊崇的稱謂——“佛爺”。

第二階段:同治帝親政,兩太后歸政,其稱謂由“佛爺”升格為“老佛爺”。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同治帝大婚,標誌著他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獨挑政治的大樑了。次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舉行親政大典,撤簾歸政。

兩太后垂簾聽政十一年,歷盡政治鬥爭的風風雨雨。這期間,清政府徹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撚軍運動,支持洋務派興起了洋務運動,使全國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好局面。這時的兩宮太后,較當初剛聽政時已經大不相同,資歷、政績都有了,威信也更高了。按照清宮慣例,撤簾歸政後,她們就要搬出早應離開的東西六宮,到專門供去世老皇帝後妃們居住的慈甯宮,去過頤養天年的老人生活了,所以,對她們的稱謂也自然而然上升為“老佛爺”。

第三階段:光緒帝繼位,兩宮再度垂簾聽政,慈禧太后政治地位公開超過慈安太后。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去世,兩太后選立年僅四歲的光緒帝繼位,再度垂簾聽政。同治時期,雖然慈禧太后是皇帝生母,但同治帝親近的人卻是慈安太后,加上奕的支持,雖然政事多由慈禧太后拿主意,但是政治地位上慈安太后還是高於慈禧太后。到光緒時期,隨著奕的權力被削弱,慈禧太后羽翼豐滿,其權勢和政治地位已經超過慈安太后。所以檔案中的記載逐漸變成西佛爺慈禧太后在前,東佛爺慈安太后在後。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大權獨攬,“老佛爺”也成了她的專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忘記了慈安太后也曾被稱過“佛爺”和“老佛爺”的歷史,特別是清末慈禧太后又照了一些佛裝照片,所以才以為“老佛爺”的稱呼一直都是慈禧太后專享。

結論

歸納檔案記載,首先證明的是,過去慈禧太后稱“老佛爺”的各種說法都是不準確的。

一是時間不准,慈禧太后稱“老佛爺”的時間,既不是開始於光緒初年二度垂簾聽政時,也不是開始於光緒二十年她六十大壽時,更不是開始於光緒三十年左右她照扮觀音像之時。而是早在同治二年兩太后垂簾聽政不久即被稱為“佛爺”,同治十二年撤簾歸政不久就升格為“老佛爺”。

二是被稱為“佛爺”和“老佛爺”的人不僅有慈禧太后,還有慈安太后。並且不論稱“佛爺”還是稱“老佛爺”,都是慈安太后在先,慈禧太后在後。

三是最早稱慈禧太后老佛爺的人應該不是李蓮英。按照同治二年升平署檔案中出現佛爺記載時間推算,那個時候,李蓮英還沒到慈禧太后身邊,當時她的貼身侍衛太監是安德海,同治八年安德海死後,李蓮英才逐漸得寵。

在升平署檔案中第一次在奏摺中稱“佛爺”的是升平署總管太監安福。太監在宮中是身份地位極低下的人,但他們又是離皇帝最近的一群人。身份地位的低下,政治環境的優越,兩者形成强烈反差,在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其家人面前,他們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阿諛迎奉。面對威信越來越高的兩宮太后,既不能叫她們皇帝,也不能用對皇帝的尊稱叫她們“萬歲爺”,“太后”又只是行政上通用的官稱,所以,一群機靈又卑微的人率先對慈安慈禧兩位太后使用了一個既神聖又親切的稱呼——“佛爺”。

“佛爺”稱謂之所以會最早出現在升平署太監口中,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就是兩宮太后都喜歡看戲,升平署不少太監頗受偏愛和恩寵。兩太后對他們賞賜出手闊綽,而其中個別人物甚至敢在慈禧太后面前挑賞、拒賞。另外,當時宮裏還常演一出名叫“佛爺”的戲,所以,這個稱謂能首先從清宮升平署太監口中叫出,决不是無緣無故的。

檔案中記載稱慈安慈禧兩太后“佛爺”“老佛爺”的三個時間點,正是同治朝和光緒初年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期。這個過程,恰恰是慈禧太后從登上政治舞臺,到威信不斷提高、地位不斷鞏固的歷史過程,這也正是她被稱作“老佛爺”的政治原因和深意。

本文標題: 為何會把“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呢?她信佛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12432292217
相关資料
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為什麼要去巴結藩王劉安?
但是說到底,他畢竟是漢武帝的舅舅,為何會拋開侄子去親近一個藩王?其二,到武帝登基時,田蚡成了天子的舅舅,他卻迅速“改頭換面”,處處與竇嬰爭高下、過不去。淮南王位高權重,貴為一方諸侯,囙此成為拉攏對象。田蚡的優勢是,得到武帝的信任,且有王太后
標籤: 漢武帝 田蚡 漢朝 竇嬰 西漢
馬戛爾尼使團為何會受到乾隆熱情的招待呢?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在熱河朝見覲乾隆帝資料圖“中國是天朝上國,天下中心。”所以,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給中國朝野帶來的是一片歡喜。他們在乎的,是馬戛爾尼見乾隆的禮儀。甚至馬戛爾尼們到了廣州之際,乾隆還派人送來一份詔令,傳達他不得不否定馬戛爾尼要求
標籤: 乾隆 喬治·馬戛爾尼 中國近代史 清朝 歷史 英國人
霍光是個十分強勢之人,為何丞相田千秋在他身邊能善終?
通過以上種種事蹟,不難看出,霍光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對待敵人、競爭者都不留餘地。而就是這樣強勢的人,丞相田千秋在他身邊得以善終,且《漢書》稱“霍光重之”。再者,田千秋在職位上安守本分。史書說,昭帝時期,霍光多次因為田千秋是丞相而跟他謙讓,可
標籤: 霍光 丞相 千秋 漢朝 歷史 武帝
古代沒有身份證古人是怎麼住客棧的
在電影《龍門客棧》中,那些打打殺殺的場面依然歷歷在目,客棧作為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幾乎所有路過的人都會進客棧,要麼喝酒吃肉,要麼住宿一晚,古代客棧和現在的飯店有什麼區別?要知道,在古代,沒有冷凍科技,做什麼都是現做的,做一隻肥雞可能要等上半
標籤: 飯店服務 歷史 軍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