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一直以來就有通過聯姻來穩固邊疆的方法,聯姻還能够加强民族融合團結,雖然犧牲了公主們的幸福,卻換來了江山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居樂業,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固倫淑慧公主,愛新覺羅氏,原名阿圖,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女,母孝莊文皇后,生於天聰六年二月庚辰(西曆1632年4月1日)。崇德六年正月,許配給喀爾喀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爾哈,崇德八年,12歲時出嫁。額駙索爾哈於崇德元年襲其兄額爾克代青之三等甲喇章京,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卒於順治初年。順治五年,公主由孝莊皇后做主,改適蒙古巴林部輔國公博爾濟吉特氏色布騰,人稱巴林公主。順治十四年二月,封固倫長公主,順治十六年二月改封固倫和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因深得孝莊皇后喜愛,多次回京探望皇后病情。康熙三十一年,特赦護衛長史,視貝勒例。康熙三十九年正月初十卒於北京,享年69歲。
固倫淑慧公主在巴林草原生活了半個世紀左右,為巴林部的繁榮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公主下嫁時陪嫁的三百戶工匠,幾乎涵蓋了各個行業,他們燒磚、建房、做工、種田,使巴林草原出現了較大的聚落,極大地推動了草原物質文明的發展。而淑慧公主本人性情溫良,愛護百姓,更是做了無數的惠民善事,包括修建公主橋、建虎王廟、西大廟、收留流浪臨部等,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公主橋。
西拉沐倫河橫貫巴林,孕育肥美牧場的同時也帶來了水患。公主每每見到遭受洪灾的百姓,心中總是放不下,於是决定在西拉沐倫河上修建一座橋。建橋的任務由陪嫁匠人首長,從全旗籌措勞力和和財物,歷經多年終於建成了一座雙孔石橋。枯水期水行南孔,雨季兩孔均行水,洪水特大時會漫過橋面,但是石橋卻安然無恙,囙此被人們讚譽為“銅幫鐵底”。據說為了修建這座公主橋,勞工的供餐裏整整用掉了70石的食鹽,可見這項工程的浩大。
關於這座公主橋,還有兩個美麗的傳說:
其一:淑慧公主與額駙色布騰為選定建橋地址,沿河畔騎馬行進了三四十裏。公主選定了一處河床較窄、離去京驛路較近的一個地點,但河流兩岸黃沙漫漫,不太適合建橋。公主與額駙回家休息,次日梅林來報,說公主選定的建橋地點的河中央長出一座小石島,兩面和岸也遍佈石砬。公主與額駙驚喜之餘,前去查看,果真如此,於是選定吉日開工。
其二:石橋落成後,公主滿心喜悅,當即坐上轎子,來到橋上查看。這座橋修得堅固又美觀,為了修建它,工匠們工餐裏的食鹽都用掉了整整七十石。公主把橋的質量和外觀仔細查看一遍以後,左手捧著法典,右手拿著黑鞭,站到西拉沐淪河岸上,一邊高聲誦讀天書,一邊舉起黑鞭使勁抽打河水。她這是在鞭打河神。黑鞭一落,水面頃刻間泛起了巨浪,這巨浪象一條白蛇,翹頭在空中翻卷著,然後掉頭順著公主的指引,向東繞彎流進了橋孔,嘩嘩地從橋底下流了過去。西拉沐淪河水從此改道從空地修建的橋底下流開了。公主揮舞著鞭子說:“以後不管來多大的洪水,也不能往橋外流。”但是西拉沐淪河的河神是一比特女神,她見到手持天書鞭打自己的也是一比特女人,心裡很不服氣,硬是對著公主,把一條小支流引向了橋西頭。橋西總有一條泥濘不斷的小溪,但主流還是從橋底下流過的,過往的行人們從此擺脫了水患,在過橋時總念起公主,感激她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