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處?他們的晚年有什麼不同?

李世民和李隆基的經歷有一定的相似,兩人都是通過政變最後奪權,而且早期都英明神武,晚年則大不如前,李隆基晚年甚至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的盛世被終結。李隆基在沒有核實的情况下將三比特皇子逮捕,並諮詢李林甫的意見。此事顯示出李世民對賢臣的絕對信任。在李世民的晚年,他仍然保持了較高的軍事才能。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世民和李隆基的經歷有一定的相似,兩人都是通過政變最後奪權,而且早期都英明神武,晚年則大不如前,李隆基晚年甚至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的盛世被終結。囙此有人覺得李世民死得相對早是幸運的,如果他和李隆基一樣長壽,也會成為李隆基那樣的昏君。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兩人到底有何不同。

1.李世民晚年還是保持自己的主見,而李隆基的性格已經被下屬摸透,被下屬牽著鼻子走

李世民晚年比較大的過失是親征高句麗失敗、推倒魏征的墓碑、聽信褚遂良的讒言殺了宰相劉洎。

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決策並沒有錯,錯的是在征高句麗的過程中過於保守,屯兵堅城下。不過李世民還是能反思自己的錯誤,一征高句麗失敗後,他採納了大臣的建議,沒有繼續大規模出兵,而是採用小股部隊騷擾高句麗,消耗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唐高宗滅高句麗打下堅實基礎。

李世民征高句麗失敗後的舉措比隋煬帝高明多了,隋煬帝就是死要面子,為了挽回失敗的面子,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並且每次都出動百萬大軍,掏空了國力。

在魏征去世後,李世民因為魏征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牽涉到太子謀反案,於是李世民以魏征舉薦不當為由,下令推倒魏征墓。

當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鎩羽而歸後,他後悔地說,如果魏征還在,我就不會有這次行動了。於是他重新將魏征的墓碑樹起,並且慰問魏征的家人。

這說明李世民儘管不如早期那麼英明,但也不是昏君,他還是知道反思自己的過錯,並且還是會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比拒絕認錯的隋煬帝,把責任全部推給手下的崇禎帝,還是强多了。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時,將朝中大事託付給劉洎,應該說此時李世民對劉洎還是很信任的。

但是劉洎明顯有點托大,居然拍著胸脯對李世民說:“皇上請放心,如果有誰敢亂來,我就殺了他!”

李世民當時聽了就覺得不滿意,他告誡劉洎:“你的性格粗疏而又過於强硬,以後恐怕會囙此遭殃。”

可惜的是劉洎沒有把李世民的敲打放在心上。還是繼續他“大嘴巴”說話無所顧忌的特點。李世民征高句麗失敗後班師回朝,途中李世民生病,劉洎和馬周一起去看望李世民。兩人出來後褚遂良詢問皇帝的病情。劉洎回答皇上病情嚴重令人擔憂。

之後,褚遂良篡改了劉洎的說法向李世民告密。褚遂良向李世民禀告:“劉洎說朝延大事只要按照伊尹、霍光的故事,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李世民聽了大怒,他召來劉洎和馬周對質。結果馬周不發一言不願意幫劉洎作證。於是李世民逼劉洎自殺。

劉洎的死李世民固然有一定責任,但是劉洎說話不知輕重才是他被殺的真正原因。

李隆基晚年則已經墮落為昏君,他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享樂,把朝政先後託付給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小人。因為怠政,李隆基的脾性被下屬摸透,被手下的人牽著鼻子走。

李林甫巴結宦官和妃子們,囙此對唐玄宗的一切都摸得一清二楚。當時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被立為太子,而李林甫也希望借助武惠妃掌握更多李隆基的動向,於是兩人一拍即合,二人開始為李瑁謀奪太子之比特。

武惠妃以宮中有盜賊為由,下旨讓太子李瑛還有李瑤、李琚三比特皇子帶兵進宮抓賊。然後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誣陷三人謀反。李隆基在沒有核實的情况下將三比特皇子逮捕,並諮詢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將皮球推回給李隆基。李隆基於是下旨賜死三比特皇子。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族兄,他也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天寶十三年,關中大旱,李隆基對此也深感擔憂。楊國忠派人挑選了一些沒受灾害的禾苗獻給李隆基,說灾情不嚴重。昏庸的李隆基信以為真,也就對灾情不以為意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討賊副元帥,由於唐朝軍隊承平已久,戰鬥力不强,高仙芝與叛軍作戰不利,於是他在手下另一比特久經沙場的大將封常清的建議下,退守潼關。

由於此時高仙芝軍中的監軍邊令誠邊公公此前多次向高仙芝索要好處被拒,邊公公對高仙芝恨之入骨。

於是邊公公向李隆基告狀說高仙芝弃地數百裏並且貪污軍餉,封常清則在被叛軍擊敗後畏敵,動搖軍心。

李隆基大怒,不做任何調查,就派邊令誠到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李隆基又一次被下屬當槍使,除掉了下屬的對手,自毀長城。

2.李世民晚年還是有大批的賢臣輔佐,而李隆基身邊充斥著小人

判斷一個帝王是否是昏君,諸葛亮已經給出標準,親君子,遠小人的帝王就是明君,親小人,遠賢臣的就是昏君。

李世民晚年儘管像魏征說的那樣,納諫的主動性和誠意遠不如前期,但是還是能任用賢臣,在李世民一朝,並沒有出現影響惡劣的奸臣。

李世民在晚年時,仍然對身邊的賢臣房玄齡、馬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信任有加。李世民征高句麗時,房玄齡留在京城監國,有人誣告房玄齡謀反,房玄齡不敢自己處理,將此人送到李世民處讓他親自處理。李世民大怒,立即將告密者斬了,並且責備房玄齡說以後這樣的事他自己處理就好。此事顯示出李世民對賢臣的絕對信任。

李隆基早期是個明君,他啟用了姚崇、張嘉貞、韓休、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大批的賢臣,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他到晚年已經蛻變為昏君,從張九齡被罷相開始,李隆基已經成為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他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小人,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

3.李世民晚年仍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李隆基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不知兵事

李世民在戰火中成長,在沒當皇帝前,他經常身先士卒,戰爭經驗豐富。毛澤東誇讚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在李世民的晚年,他仍然保持了較高的軍事才能。即使在他人生最大的敗戰——親征高句麗中,李世民也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水准。

貞觀十九年,因為高句麗不聽大唐號令,攻打大唐的小弟新羅,李世民發兵15萬攻打高句麗。

戰爭初期,唐軍勢如破竹,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蓋牟城、遼東城、安市城是高句麗在遼東地區的三大軍事重鎮,也是高句麗都城平壤的重要屏障,唐軍順利地拿下蓋牟城和遼東城。

對於最後一座重鎮安市城,李世民的打算是繞過它去攻打它南部的建安城,只要攻下建安城,唐軍就可以直撲平壤,儘快結束戰爭。

李世民的這個作戰計畫,顯示出此時他仍然具有優秀的軍事才能,如果按照這個計畫進行,唐軍是很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的。

可惜這個計畫被唐軍的陸軍統帥李績否决了。他認為這個計畫過於冒險,李世民出於尊重主帥的考慮,决定放弃自己的計畫。

此時高句麗派出高延壽和高惠貞率十五萬人馬來援救安市城。而唐軍只有主力三萬人。李世民决定親自指揮攻打高句麗援軍的戰役。

李世民兵分三路,一路由李績率領攻佔西嶺高地,一路由長孫無忌帶領繞到高延壽的後面,李世民親率四千騎兵衝擊高延壽的大軍,高延壽正準備迎擊李世民時,李績和長孫無忌也向高延壽發起了攻擊,高延壽軍在唐軍三路夾擊下大敗,並且退路被長孫無忌切斷,高延壽只好向李世民投降。

這次打援的戰役,顯示出“天可汗”仍然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水準,以區區三萬人大破高句麗十五萬人。

此時攔在“天可汗”面前的屏障只剩下安市城,只要拿下它,就可以直趨平壤。但是安市城易守難攻,高句麗降將高延壽獻計,繞過安市城,直取平壤,李世民對這個計畫也很贊成。

但是這個計畫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理由和之前李績的一樣,這樣太危險,李世民作為天子不該冒這麼大的風險。

於是唐軍繼續攻打安市城,但是打了一個多月還是沒拿下。此時李道宗獻計,在安市城旁建一座土山,居高臨下攻擊。

唐軍用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土山的建造。正當唐軍準備利用土山向安市城發起攻擊時,土山倒塌了,而且將安市城城牆的一部分壓塌了。這是個難得的進攻良機!

遺憾的是守衛土山的將軍傅伏愛此時居然不在崗位。於是高句麗的阿兵哥用木柵欄補上了缺口,並且還趁機佔領了土山。之後唐軍組織多次搶奪土山的行動都失敗了,氣得李世民下令砍了怠忽職守的傅伏愛。可惜一切已經於事無補了,高句麗的冬天來了,唐軍沒有準備過冬的裝備,李世民只好無奈地班師。

親征高句麗是李世民的謝幕之戰。此戰可以看出李世民作戰沒有年輕時的那種銳氣,不敢冒險,但是他的軍事素養還在,特別是安市城的打援戰,李世民給高句麗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教學課,他率領三萬人大破十五萬人的高句麗軍隊。

李隆基則是不懂軍事的皇帝,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後,派名將哥舒翰接任高仙芝的職務,扼守潼關。

身經百戰的哥舒翰到任後,和高仙芝一樣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不行,於是他採取和高仙芝一樣的策略,守住潼關不出戰。

但是哥舒翰與楊國忠交惡,楊國忠向李隆基進讒言,要謹防哥舒翰擁兵自重,應該讓他出關與叛軍決戰。

昏聵的李隆基聽信楊國忠的讒言,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哥舒翰放聲大哭,被迫率領二十萬大軍越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最後的結局果然不出所料,臨時拼凑起來的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只有八千人逃回潼關。

哥舒翰逃回潼關後本來還想組織軍隊繼續抵抗叛軍,卻被手下番將火拔歸仁挾持,投降了叛軍,潼關落入叛軍手中。不知兵事的李隆基瞎指揮,使原本危害不大的“安史之亂”一發不可收拾,持續了八年才被平定。

由此可見,儘管李世民晚年確實不如早期那麼英明神武,但是基本上還是保持了大事不糊塗的風範,而李隆基則徹底墮落為昏君,被人蒙蔽。囙此,即使李世民像李隆基那樣長壽,也不會成為昏君的。

本文標題: 李世民與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處?他們的晚年有什麼不同?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06538358977
相关資料
桓溫和劉裕都是東晉權臣,為何恒溫篡位失敗而劉裕成功了?
桓溫和劉裕,兩人都是東晉的權臣,兩人都是靠巨大的軍功登上權力巔峰,兩人都有謀朝篡位的打算,不同的是,桓溫篡位失敗了,而劉裕成功了,順利地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劉裕的第二次北伐,簡直是明星陣容,人才濟濟,有如此的精兵猛將,是劉
標籤: 劉裕 桓溫 東晉 歷史 權臣 軍事歷史
秦朝時期天降隕石秦始皇用其煉丹是不是真的
秦朝時期,曾有天外隕石落在咸陽城附近,秦始皇為了能够長生不老,特意搜羅天下名士以隕石煉製仙丹。在各種傳說中,曾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談到了秦始皇曾經以隕石煉丹的故事。秦始皇沒有煉製出長生不老藥,是否與當時的科技落後有關呢?
標籤: 秦始皇 中國古代史 秦朝 隕石 煉丹 隕石天降
鐘會和諸葛恪自幼展現極高的天賦,這樣的聰明伶俐為他們帶來了什麼?
孫權對諸葛恪的聰明很賞識。儘管諸葛恪確實聰明無比,但是他恃才傲物,狂妄自大,許多他的長輩並不看好他。諸葛恪愉快的答應了這個要求。諸葛恪勃然大怒,催逼阿兵哥加緊攻城。此時,被鐘會扣壓的胡烈之子獲悉鐘會的陰謀,於是鼓動士兵們向鐘會發起攻擊。可惜
標籤: 諸葛恪 鐘會 三國 歷史 孫權 司馬昭
秦朝當初能打敗匈奴西漢當初為何被迫和親
自此,西漢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其次是秦朝和西漢初期內部衝突不一樣。西漢建立之初,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這叫雙軌制。第三是雙方秦朝和西漢軍隊的不同。既然是防守,對匈奴低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西漢才會和匈奴進行和親。
標籤: 西漢 漢朝 劉邦 秦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