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兵變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文官與武官對戚家軍的聯合絞殺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薊州兵變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薊州發生了一場兵變,史稱薊州兵變。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薊州兵變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二十日,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薊州發生了一場兵變,史稱薊州兵變。

通過《明史·神宗本紀》沒有任何相關記載的情况來看,這次兵變似乎並不起眼,《明神宗實錄》中雖然記載了這次兵變,但也是一筆帶過的說明了兵變的起因“防海兵以要脅雙糧鼓噪”及兵變的結果“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返”。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己未,防海兵以要脅雙糧鼓噪,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明神宗實錄》

張居正於萬曆十年病逝後,萬曆朝的兵變就開始接連不斷地發生,其中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有萬曆十一年的廣東羅定兵變、萬曆十三年的四川建武所兵變、萬曆十五年的鄖陽兵變、萬曆十七年的雲南永昌兵變和萬曆十九年的京營軍官嘩變,所以,在《明史·神宗本紀》的編撰者看來,因防海兵“要脅雙糧鼓噪”而發生的薊州兵變很是尋常不需要特意提及。

然而,根據《兩朝平壤錄》中的記載來看,發動薊州兵變的防海兵是駐防於薊州的南兵,再根據《明史·王保傳》中“薊三協南兵營,戚繼光所募”的記載來看,這些防海兵其實就是戚家軍。

確定了發動薊州兵變的防海兵是戚家軍後,這場兵變就顯得不那麼尋常了,因為戚家軍一向以軍紀嚴明著稱於世,連戚家軍都能因為糧餉問題而不顧軍紀發動兵變,難道真的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嗎。

結合《兩朝平壤錄》中“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噪於石門寨”和《明史·王保傳》中“(南兵)道石門,鼓噪,挾增月餉”的記載來看,戚家軍發動薊州兵變的原因確實是糧餉問題,但是《兩朝平壤錄》中“(王保)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卻使薊州兵變顯得頗為耐人尋味。

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噪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者。——《兩朝平壤錄》

“遂以激變聳惑軍門”說明兵變是王保為誣陷戚家軍而找的藉口,戚家軍很有可能並未發動兵變,並且根據戚家軍在同兇悍的倭寇作戰時的戰損來看,如果《兩朝平壤錄》中“(戚家軍)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的記載是準確的,那麼就可以確定當時的戚家軍並沒有攜帶武器,所以,只要能證明《兩朝平壤錄》中戚家軍損失“千三百名”的記載為為真,就能得知戚家軍到底有沒有發動兵變。

距離兵變發生一年前的萬曆二十二年十月初三,遼東巡撫李化龍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東征稍有損傷,合無仍募足三千七百名”,距離兵變發生兩年後的萬曆二十五年,兵部的一道奏疏中曾提到:“原議調發南兵兩千名”,再結合《兩朝平壤錄》中薊州兵變後戚家軍“招募鮮有應者”的記載來看,《兩朝平壤錄》中戚家軍損失“千三百名”的記載確實是真的,所以,戚家軍雖然因糧餉問題而發生了鼓噪,但卻沒有發動兵變。

査得吳惟忠所領浙兵,原系防倭兵數,前者東征稍有損傷,合無仍募足三千七百名,其安家銀兩即取足於寬奠募兵銀內,或即於臺兵內抽補,令駐紮山海、石門等處操練,遇有倭警,調發鳳凰城一帶防禦,無事仍回薊鎮。——李化龍《撫遼疏稿》

如此一來,薊州兵變的真相也就清楚了,沒有攜帶任何武器的戚家軍僅因糧餉問題忍無可忍而發生了“鼓噪”,結果卻遭到了薊州總兵王保的誘殺,損失了“千三百名”,並且根據《明史·王保傳》和《明神宗實錄》中的記載,事變發生後,雖然有戴士衡、汪以時等正直的禦史替戚家軍鳴不平,主張對王保“遣官按問”,但是在禦史馬文卿和兵部尚書石星的顛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變的功臣。

薊三協南兵營,戚繼光所募也,東征撤還,道石門,鼓噪,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給事中戴士衡、禦史汪以時言南兵未嘗反,保縱意擊殺,請遣官按問。巡關禦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蔭子。——《明史·王保傳》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王保為何在誘殺了戚家軍後還能被石星和馬文卿說成是平定兵變的功臣?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戚繼光為何要組建戚家軍說起。

岑港之戰後,戚繼光痛感衛所制的敗壞和衛所士卒戰鬥力的低下,决心編練一支軍紀嚴明、戰力強悍的新軍來抵禦倭寇,於是在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戚戚繼光向總督胡宗憲提出了練兵之議,結果到嘉靖三十七年,胡宗憲才同意了戚繼光編練新軍的建議,當年十一月,三千七百名戚家軍編練完成,隨即開赴台州前線抗倭,取得了重大勝利。

隆慶元年,戚繼光和戚家軍被調至薊州,在這裡,戚繼光提出了以戚家軍為教導隊練兵十萬的建議,結果是泥牛入海。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為戚繼光練兵的覈心是將領專兵、募兵為主和嚴明軍紀,雖然這些是戚繼光為重振大明軍威而提出的,但將領專兵是那些掌握軍政大權的文官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募兵為主又是那些靠購並軍屯田地、壓榨衛所士卒取利的武將中的保守勢力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戚家軍因糧餉問題而發生“鼓噪”後,武將中的保守勢力王保“盡誘殺之”、馬文卿和石星將王保說成是平定兵變的功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理解了這些,再來看文官在薊州兵變發生後將“南兵鼓噪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淩遲、斬首有差,仍令梟示各邊鎮”的處理管道,就不難發現文官正是想通過坐實戚家軍發動兵變的管道來證明戚繼光練兵的建議根本行不通,進而防止再有其他人效仿戚繼光。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薊州兵變就是武將中的保守勢力和文官針對戚家軍的聯合絞殺。

本文標題: 薊州兵變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文官與武官對戚家軍的聯合絞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04597043172
相关資料
司馬懿在誅殺曹氏7000多人的時候曹操老將謀士為何坐視不管
在西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掃墓之際,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等曹氏親信共計7000餘人,但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如此激烈的動作,曹操麾下的老將謀士們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們又為什麼沒有封锁司馬懿大肆殘殺曹
標籤: 司馬懿 曹操 曹操後人 三國 曹氏 曹丕
明朝將領都蓄養家丁,蓄養家丁的錢是從哪來的?
明代將領畜養家丁的情况出現於何時史料中並無明確記載,只能根據《萬曆野獲編·補遺》中“正統年間大同等處將領率家丁自耕於邊”的記載大致確定是在正統年間。解决了畜養家丁的錢財來源後,明代將領畜養的家丁數量在萬曆時期開始大規模新增,僅遼東一鎮,各級
標籤: 明朝
漢獻帝是個傀儡,為何曹操還出處的敬重他呢?
另外,曹操深謀遠慮,懂得如何運用漢獻帝的價值,在他人眼中,漢獻帝無非就是個無權的末代皇帝,把他架在自己頭上只會添來麻煩,而在曹操眼中,漢獻帝雖然已無實權,但他這個皇帝的威嚴還是可以加以利用。漢獻帝更是經歷了李傕,郭汜的火拼,認人宰割隨時都有
標籤: 劉協 曹操 三國
明朝的武將家丁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他們為何會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於軍事力量中堅的不斷變換,才使得大明在各個時期都能擁有一支足以應對外患或內亂的精銳野戰兵團,但是,隨著武將家丁成為軍事力量的中堅,大明滅亡的倒數計時正式開啟。那麼,問題來了——武將家丁為何會成為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這種情況下,大明朝
標籤: 明朝 武將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歷史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