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科舉,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說起高考,筆者就很容易聯想到古代的科舉。當然,我對當今的教育制度沒有過多的瞭解,但對於古代的科舉,自認為還是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的,那麼借著這個機會,就來說一下科舉最難的明代,考個舉人和進士有多難。
其一、生員參加鄉試的配額
明代取士的途徑凡三變:明初時期以舉薦為重,不太講究科名;明中期,舉薦、貢舉、制科並行,雖將科名,卻不以科名加以限制;晚明時期,科舉為重,以科名為入仕限制。囙此,本文的內容應當限定在晚明時期。
科舉功名從低到高分別為生員(秀才)、舉人、進士三大類(細分則不止)。讀書人十年寒窗考個生員已經十分不易,若是參加鄉試得中舉人,其間所經歷的辛苦,非常人所能體會。

明代科舉史上不乏幸運兒,年少即登科。但更多還是屢試不第,終老未中。其中也有很多生員,經過多次鄉試,幸而得中舉人。
那麼生員中舉為何如此之難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府、州、縣對生員有配額的限制,而且表現出一定的不公平性。
怎麼來理解配額限制呢?意思就是各府、州、縣按照朝廷的定制,規定了允許參加鄉試的名額。晚明時期,生員的基數還是很大的。一般的縣就有生員一二百名,大一點的縣則有三四百名。
以江蘇(南直隸)丹陽縣為例,在學的生員人數有213名,而朝廷規定可以參加鄉試的僅有28人。以全國的情况來看,多的縣參加鄉試的生員則有五六十名,次者三四十名,又次者二三十名,至於偏遠的縣,僅僅十餘名,甚至只有四五名。

從相關的數據來看,全國各縣的生員數量相差並不大,平均數都維持在二百以上。而參加鄉試的配額平均下來只有三十名左右,整體比率大致也就在10%左右。
問題是,各縣的配額並非完全按照成績來進行判定,其中有一些是走後門有背景的。而那些成績優秀的生員,有很多無緣鄉試,這也是明代鄉試中不公平性的一種體現。
這一點,後來的清代就做得比較好,清代規定,凡是各省生員,只要通過了鄉試前的統一考試,都可以參加鄉試。儘管舉人的錄取比率和明代相差不大,但至少可以保證公正性。

其二,鄉試中舉的比例
在鄉試中舉比例的問題上,張居正曾說:“遇鄉試年份,應試生儒名數,各照近日題准事例,每舉人一名,取科舉三十名,此外不許過多一名。”也就是說,鄉試中舉的比例在萬曆初年時,被設定在三十取一。
不過,根據其他史料的統計,張居正所謂的三十取一不過是短時間的規定,事實上晚明時期,各省的中舉比例也有高於這個數位。以順天府為例,平均中舉率為4.6%,湖廣平均中舉率為4.9%。當然也有少於三十分之一的。
按照正常的思維,文化發達的省份,比如南直隸的江蘇、浙江等省份,鄉試中舉的比例應該更低,可事實情况卻非如此。

如果將各省地區的競爭强度由高至低進行排列,則為:貴州、江西、浙江、陝西、河南、應天、雲南、雲貴;四川、福建、順天、廣東、山西、湖廣、山東、廣西。貴州為競爭最為激烈的省份。
貴州、雲南、陝西等省排在前列實在出乎意料,這充分說明了晚明時期,這些偏遠省份的教育發展十分迅速,已經和內地差別不大。
此外,雲貴地區競爭激烈,也是因為內地省份的生員冒籍應試的緣故,因為一直以來,內地省份讀書人多名額相對較少,所有出現了不少考生冒籍的情况。正式由於冒籍現象的存在,從而導致了這些偏遠省份的競爭日趨激烈。
至於江西、應天、河南等地區排在前面,基本上與事實相符。這幾個省都是鄉試大省,一直以來競爭都很激烈。越到後面,生員的數量越多,而鄉試的配額卻是固定的,囙此鄉試中舉的難度也就越大。
晚明的鄉試,平均錄取率為三十取一,這個比例看起來似乎還沒有今天考清北的難度大。但是不要忘了,在鄉試之前,數百名生員還要爭搶為數不多的鄉試名額,這樣算起來,一個生員要想考中舉人,簡直難如登天。
中了舉人之後下一步就是衝刺會試,對於會試朝廷並沒有限制配額,規定凡是舉人都可以一體參加會試。但會試同樣也有很高的淘汰率。錄取比例為十取一。
這樣算下來大致就有一個結論:一個縣三百名生員選三十個名額參加鄉試,這三十個人中只有一人可以中舉,至於中進士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十個縣只能出一個進士,即便這樣算不嚴謹,但也可以肯定,平均下來幾個縣才能出一個進士。囙此,當時就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

顯然,在明代考個進士比清北要難很多,99%以上的考生無緣進士。更何况,鄉會試是三年舉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