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從何而來?晏子是否做錯了呢?

晏子二桃殺三士是否做錯了?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賜三士二桃,讓他們論功食桃,終致三士自殺而死。晏嬰决定伺機智殺這三勇士。晏嬰心生一計,决定乘機除掉他們。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從何而來?晏子二桃殺三士是否做錯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囙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賜三士二桃,讓他們論功食桃,終致三士自殺而死。

話說齊國有了晏嬰(晏子)為相,齊景公也就有了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是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的國君就熬不住了。他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

這三個人個個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這時齊國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曾經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力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嬰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便勸齊景公除掉這三個“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的勇士。齊景公擔心“搏之恐不得,制之恐不中”。晏嬰决定伺機智殺這三勇士。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嬰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嬰心生一計,决定乘機除掉他們。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嬰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比特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

不一會兒,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六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裏放著的六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只摘了這六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齊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

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既然二比特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道:“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自然明白晏嬰的意圖,於是傳令下去。

三勇士而賜二桃,故意少其一。不足則爭,因使其計功而食桃,意味著功大者得食桃,功小者不得吃.三勇士各言其功,都自認為功大無比。果然,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汹湧的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齊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五千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比特,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

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半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比特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歎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晏嬰料到二桃賞賜三勇士,他們必然不會遵照齊景公之命,“計功而食桃”,而是“無長幼之禮”,炫耀己功而搶桃。勇士相爭,必以兵劍。不出晏嬰所料,田開疆和公孫捷都爭先恐後“援桃而起”,都自以為武功蓋世,“無與人同矣”;古治子也自以為其勇猛超過田開疆和公孫捷,但是桃已被他們搶佔,於是拔劍而起,要求他們交出二桃。看來紛爭已起,解决問題的管道或以刀兵相見,殺個你死我活,或交桃受辱,而辱為勇士最大的忌諱,如此必然以死免辱。以辱致人於死,則辱人者為不仁不義,不仁不義又甚於受辱,那麼,辱人者又有何臉面活在世上?可以說,不管用哪種管道解决,三勇士都難免一死。

晏嬰之所以要設計除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勇士,《晏子春秋》上記載的是晏嬰對齊景公說的一段話。晏嬰說:“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這段話,首先說的就是三個勇士不忠誠於國君,“無君臣之義”,這樣會威脅到國家的安全。這也是齊景公同意晏嬰設計殺掉三個勇士的根本原因。

那麼,這三個勇士忠不忠於國君呢?除了《晏子春秋》外,史料上並沒有更多關於這三比特勇士的記載,僅是這個故事裡面提到了他們。囙此,我們要判斷他們是不是忠誠,只能從這個故事中來看。

首先,當三個壯士聽說齊景公要獎賞他們,興沖沖跑來的時候,他們發現,齊景公給的只是兩隻普通的桃子。如果三個壯士不在乎齊景公,不把齊景公放在眼裡,他們當時肯定會發怒,你這不是羞辱我們嗎?但是三個壯士並沒有發怒,反而作古正經地按照齊景公的要求,討論他們自己的功勞。從這裡,我們是看不出他們的所謂“無君臣之義”的,看出的反而是他們對國君忠心耿耿,惟命是從。

其次,當三人在說自己功勞的時候。公孫接說的是自己打虎豹而搏熊羆,田開疆說的是自己帶著軍隊抵抗外國人的進攻,古冶子說的是自己在河裡面殺死大鱉保護君王。這三件事,公孫接保護的是百姓。因為在那個年代,山上的虎熊之類,他們經常害人命,殺死他們,就是保護老百姓的生命。田開疆是保護國家,抵禦敵人的侵犯,就是確保江山社稷的安全。古冶子是保護君王的性命。

起先,三個人都在說自己的功勞大。不過,最後當三個人都把功勞擺出來後,大家就都一致同意古冶子的功勞最大。而同意古冶子的功勞最大,也就是意味著,他們三人內心深處,是把君王的生命安危擺在第一位的,是君王大於國家,國家大於百姓。這個觀點,與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排位完全相反。既然這三個人把君王排在第一位,為什麼晏嬰還說他們不忠誠,“無君臣之義”呢?

當三個人去世後,“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也就是說,齊景公也覺得心裡不忍,感覺得似乎殺錯了,厚葬了他們。齊景公的這種做法,也反過來說明其實這三個勇士是比較忠誠的。由此可知,晏嬰肯定是殺錯了。

三士之死,雖屬悲壯,但是他們居功自恃,甚至被人作為陰謀篡位的工具加以利用。四肢短小的晏嬰伺機使巧,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終以二桃殺死三個力可拔山的勇士,消除政治隱患,其智慧也卻非尋常,但是手段也太陰險毒辣了。

資料標籤: 歷史 齊景公 晏嬰 古冶
本文標題: “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從何而來?晏子是否做錯了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856334941194
相关資料
李瑁的妻子被李隆基搶走,為何他不反抗呢?
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其實楊貴妃是唐玄宗從他兒子手裡搶過來的,那麼為何李瑁一點不反抗呢?李瑁的母親為武惠妃,是李隆基曾經最喜歡的女人,甚至一度想把她封為皇后,後來因為大臣們以武則天的經歷勸阻,這才作罷。對於李瑁而言
標籤: 李瑁 唐朝 歷史 楊玉環 武惠妃 安史之亂
東漢末年明明是四國鼎立被溜掉的國家是哪一個
從東漢末年到西晋時期,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各方勢力在廝殺多年之後,最終成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隨著劉備的去世,司馬家族的崛起,三國之間相互制衡也被打破。不過,三國鼎立其實並不是完整的亂世格局,其中還有第四國燕國的存在。可以說他是四國中
標籤: 公孫度 三國 東漢末年 歷史 東漢
狄仁傑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深得武則天信任呢?
狄仁傑也曾被罷免,後來調查清楚之後,武則天又再次重用。狄仁傑為人耿直,常常說話直,武則天從來也不責怪他。而且武則天還給狄仁傑很大的權利,讓安歇貪污受賄之人得到了嚴懲。不過是因為狄仁傑做好自己的事情,武則天才會如此無條件的信任!71歲的狄仁傑
標籤: 狄仁傑 武則天 唐朝
武則天為何沒將皇位傳給武家人,而是給了兒子李旦?
一個是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另一個是兒子李旦。李旦在武則天正式稱帝前的頭銜叫唐睿宗,是天下名義上的主子。武承嗣一方面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持和贊同。對此,武則天先是安住了王慶之。最終,武則天在先兒子還是侄子為太
標籤: 武則天 武承嗣 李旦 唐朝 歷史 王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