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為何被尊稱為“商聖”?他經商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後人稱他為一代“商聖”—商人的始祖,又稱他為財神爺,他走到哪成名到哪,為官則是卿相,經商則是巨富。之所以後人稱他為商聖,敬奉他為財神爺,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品得到世人的認可,否則再有錢也不會有世代敬奉他。

範蠡,春秋末期的曠世奇才,是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經濟學家,也是道家學者。他的一生三遷,三次改名換姓,三次散盡家財,每次都能出名,最後遷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範蠡的相關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範蠡先從楚國到越國為相,輔佐越王從亡國的窮國走向富强的大國,功成名就後從越國弃官從商到了齊國,改名換姓為鴟夷子皮,沒多久便積累萬貫家財,甚是出名,但他卻散盡家財,分於鄉親好友。

他認為陶是中原地區是商業都集中區域,各國往來商客聚集之地。到陶定居沒過多久,他又是家財千金。隨著年齡的老去,他的經商理念傳於後世,囙此他的後人家族造就了歷史上最早、最富有的億萬富翁。後人稱他為一代“商聖”—商人的始祖,又稱他為財神爺,他走到哪成名到哪,為官則是卿相,經商則是巨富。

範蠡在齊國時,依海而居,充分利用海上資源進行鹽業生產和養殖技術,在鹽業生產中他是始祖,在養殖技術上曾著有《養魚經》;在經商過程中他力求公平交易,故此還發明了最早的—秤;在農業社會中,商業範疇多以農產品為主,以求生活之需,在生產過程中他親自勞作,盡心勤勞,後來又發明了用來製作醃菜的大缸,他憑著獨到的眼光和智慧,在19年當中曾“三擲千金”

在今天的江浙一帶,下海經商也是走在全國的先列,很多地方依然把範蠡——陶朱公供奉為財神爺,甚至經濟管理學校也從陶朱公的一生傳奇經歷中研究他的經商之道。陶朱公的時代,本是重農抑商的時代,他為何能如此會賺錢呢?他曾說:“財為養命之源,人豈能無有,不會營運,則如蠶食桑盡,鬚生放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之策也”。

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錢財是生活的保障,人無錢財怎能生存?如果人不會經營,有限的資源就如同蠶吃桑葉,終會坐吃山空,所以必須學會商業運營,獲得利潤,這才是安身立命之策。縱觀範蠡的一生經歷,便能悟出其中奧秘,他經商能獲得巨大財富有五大原則:

一、博才多學,遠見卓識

範蠡雖然是出身貧苦,身份卑微,但從小愛讀書,尤其是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很有見解,不但具有儒家的仁義道德觀,也踐行著道家的“道法自然”。

本人在前篇文章《春秋戰國的曠世奇才,做官可以為臣為相,經商則是富甲天下》中曾簡述了他的一生經歷,他在出道前,鄉村鄰居都說他寡言少語、行為异常是個瘋子。

而當地縣令——文種卻一語道破玄機,他說,但凡大智之人,其內心必有獨見之明,表面看似傻乎乎,常被人們所輕視,此類人不是一般常人所能看得出來的。

可見範蠡卻是個大智之人,只是鶴立雞群,才顯大智若愚,正驗證一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後來輔佐越王成功複國、大功告成之際,他憑著敏銳而長遠的眼光選擇了不貪名利、急流勇退。

而在當時的文種就是貪圖名利,落得悲慘結局,在危機沒有來臨之前,他卻能發現危機,可見其不但博才多學,而且眼光看得很遠,具有先見之明,正因如此,以致後來從商卻成了一代商聖。

二、心態平和,不求暴利

範蠡有個最大的優點和特點就是:居貧不卑、居功不傲、臨危不懼、遇險不躁,從容淡定,懂得適可而止,進退適時有度。

在從政時,隨勾踐在吳國為奴,勾踐在危難之時一籌莫展,而範蠡卻能在危難之時捕捉到生機,上演一出苦肉計才得以安全回國。回國後面對國破民窮之狀,而範蠡依然胸有成竹,並安慰勾踐說:吳國有憂,越國富强指日可待。

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把越國帶向富强,在此期間勾踐就顯得急躁,恨不得馬上報仇雪恥,而範蠡就非常沉穩,做好一切準備,最終一戰取勝,可見其心態是常人難以做得到的。

常言道,商場如戰場,任何事情能否成功,最主要的關鍵就是自己的心態,範蠡經商就憑著沉穩、淡定的心態,和長遠的眼光才得以家財萬貫。

他經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任何生意不追求暴利,其實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響,財取於民,而義於民,所以他認為賺的是老百姓的錢,就必須義字當先,不能過於追求利潤,其實到今天也是如此。

三、誠信經商,用人得當

範蠡經商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響,重義氣、講誠信,所以他識人,用人都是以誠信和仁義來判斷一個人能否重用或是共事。在他的商訓裏也曾仔細描述道:經商過程中如何識人、如何與人合夥,對於不誠信之人,不相為謀,也不賒欠貨物。

他不僅有長遠的眼光,善於捕捉商機,而且對商人品德形象是非常重視的。本身在封建社會裏,商人的身份是低賤的,而範蠡卻與眾不同,顯得非常務實和誠信,囙此與他交易的客戶對他都是非常的欽佩和尊重。

他曾說:“經商之人,若欺人一兩則失福氣,欺人二兩則損陰德,欺人三兩則折陽壽。”,也就是說,銷售貨物要公平,不能缺斤少兩,少人一兩就會减少自己的福氣,少人二兩就會遭到報應,少人三兩就會减少自己的壽命。

四、富而好施,長久盈利

據《史記》記載,範蠡在十九年間,曾三次獲得巨大財富,都是“千金之財”,按今天說法,至少也是十萬、百萬。在齊國經營鹽業時,他就賺到巨大財富,而在離開齊國時,他把“資財散於知友鄉黨”。他曾三次散盡家財,所以史記說他是“富而好施”,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是個仗義疏財,樂善好施的慈善家。

他雖然曾經是個朝廷的大官,卻能安身於低賤的商人之比特,經商後成為富甲一方,還能體恤貧窮的老百姓,不取暴利,樂善好施,三散家財,救濟窮人。對於這樣經商的非凡智慧,可以說他才是真正的賺大錢,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做任何生意,都能做得長久。

這些行為不僅表現其有遠見卓識,也從中看出他的人品和道德,可以說,做到這些就足以留芳百世,這也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善舉。之所以後人稱他為商聖,敬奉他為財神爺,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品得到世人的認可,否則再有錢也不會有世代敬奉他。

五、看准時機,候時轉物

範蠡經商行銷最大的技巧就是這八個字:“看准時機,候時轉物。”,做到這點說來容易做到很難。經商之人時刻都在尋找商機,關鍵是要有捕捉商機的智慧、眼光和心態,範蠡之所以經商能賺大錢就是憑才識、心態、眼光和人品。

在他從政期間,他輔佐越王勾踐振興複國之時,充分體現了超凡的經濟智慧。在越國振興經濟之時最早提出,將產業分開,資源聚集。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故此採取“國儲糧政策”,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糧食價格調控,即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也充實了國家的糧庫。

他能够從供求關係中發現規律和商機,“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而反賤,賤下極而反貴”。他所說的候時轉物,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別人沒有時,我再銷售,貨物貯存時就一定要好的精品。

他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在天旱時用不到船,但是要明白,過不了多久也許就會用到,所以這時投資造船就是商機;在雨澇之時是用不到馬車的,但是灾後車是必須的用品,所以這時投資造車就是商機。

範蠡經商在當時也多以農產品為主,所以他總能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和節氣、不同的風俗人情這些實際情況來轉運貨物,“人弃我取,人取我與”。

範蠡賣馬的典故就是一個經典的商機,當時他發現吳、越戰爭不斷,需要馬匹,而齊國安定,馬匹較多,於是就從齊國販賣馬匹去吳國,但路途較遠,費用又高,也不安全,何以贏利呢?他想出妙招,張貼告示:本人有馬隊運輸即將開業,首批業務免費去吳國。果不其然,當時有名的大商人常有貨去吳越,並且一路都有關係暢通,就來找到範蠡,從而範蠡的馬匹得以平安送到吳國、越國,賺取了巨大財富。

總之範蠡在兩千多年前,他能有如此獨到的眼光和經商智慧,以及當時所提到的糧食調控政策,和產業分開政策,到今天都是我們總體經濟所重視的領域和範疇,可見範蠡的號稱商聖和財神爺一點也不為過,他的高尚品德和經商之道也是值得我們後人所學習的。

資料標籤: 範蠡 商聖 吳國
本文標題: 範蠡為何被尊稱為“商聖”?他經商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851234808073
相关資料
漢武帝最愛的女人是誰其中誰的下場最慘
漢武帝後宮喜歡的妃子那麼多,在漢武帝寵倖的女人當中,誰才是漢武帝的最愛?其中哪一個人的結局最慘?武帝為避免後宮爭寵而發生慘案,就下令後妃們不得相見。武帝拗不過,就找了一名宮女假扮邢夫人。其他還有李姬,也是武帝寵愛過的女人,生下了燕王劉旦和廣
標籤: 漢武帝 衛子夫 王夫人 漢朝 歷史 陳阿嬌
中國古代服飾的變化:各朝各代的服飾顏色介紹
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是怎樣的?各朝各代的服飾顏色有何特點?到南朝梁時,朝廷乾脆將這種“白帢”規定為喪服,士庶男子日常閒居均不戴之。黃色出現在帝王服飾中,應在上古周代。後來的明代,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所頒佈的第一條服飾禁令即是“禁庶人服色用黃”。
標籤: 中國服飾 曹操 漢朝 歷史 東漢 春秋戰國
歷史探索:古代女性的服飾發展史
中國古代女性服飾的變遷史是怎樣的?而中國,作為西方人口中東方古老的神奇國度,有著悠久且璀璨的歷史文化,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服飾發展歷史。這種衣服是當時最常見和盛行的一種女裝服飾。
標籤: 中國服飾 中國傳統服飾 女性服飾 文化
歷史文化探索:淺談夏商周三代的服飾特點
右衽形式經歷代傳襲,成為漢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徵之一。周代的這一別尊卑、昭等威的服飾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深遠,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被視為服制之源,效仿傳承。其在周代形成定制,成為周代服裝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深衣與上衣下裳並稱為中國古代兩大服
標籤: 文化 中國服飾 漢朝 文物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