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濟文化都極其富裕,為何軍事能力卻不强?

宋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繁榮的一個朝代,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其民間富庶程度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甚至遠超盛唐,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繁榮的朝代,卻在面對外敵時屢屢戰敗,最終被迫兵敗南遷、偏居一隅。如此一來,直屬於中央朝廷的禁軍,便成為了全國最精銳的軍隊,從而有效避免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下麵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宋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繁榮的一個朝代,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其民間富庶程度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甚至遠超盛唐,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繁榮的朝代,卻在面對外敵時屢屢戰敗,最終被迫兵敗南遷、偏居一隅。而宋朝之所以會出現“國富兵弱”的現象,主要源於其特殊的軍事制度。

原因一:宋朝主力軍隊為禁軍,號稱八十萬但實際戰力極差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為避免五代十國武强文弱、武將奪權的局面再度出現,開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杯酒釋兵權”將禁軍兵權收歸皇帝的同時,又推行“强幹弱枝”的軍事制度,從而使禁軍成為了宋朝的絕對主力軍隊。

北宋初期,宋朝的軍隊主要由禁軍、厢軍、鄉兵和蕃兵組成,而所謂的“强幹弱枝”,便是指定期從厢軍、鄉兵中選拔精英,組建東京禁軍的制度。如此一來,直屬於中央朝廷的禁軍,便成為了全國最精銳的軍隊,從而有效避免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由於禁軍不斷從厢軍、鄉兵中抽血,直接導致了後者戰鬥力的不斷下滑。《宋史·兵志》有載,“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厢軍”,厢軍由於長期遠離戰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漸漸淪為了從事工役或雜役的“役兵”。而本就是不脫產武裝力量的鄉兵,除了與遼、西夏接壤地區的鄉兵還保有一定戰鬥力之外,其餘地區的鄉兵更是已經與普通農民無異。

兩宋時期,朝廷對外作戰主要依靠的便是禁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禁軍的戰鬥力下滑同樣極為嚴重。根據錢穆的《國史大綱》記載,北宋初期的禁軍只有二十萬人左右,後經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時兵力便已達八十餘萬。《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八年》同樣有載,“向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厢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可見,八十萬禁軍這個數位,並不為虛。

既然禁軍兵力如此充裕,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鬥力的下降呢?主要便是由於宋朝兵源貭素的下降,由於厢軍、鄉兵戰鬥力的下降,本就影響了禁軍的選拔質量,而從北宋中期開始,朝廷除了繼續從厢軍、鄉兵中選拔禁軍之外,還從民間募集了大量阿兵哥,甚至在灾荒年份直接募集流民充入禁軍。如此一來,禁軍的兵源質量豈能不受影響?到北宋末期時,禁軍中的騎兵甚至已經淪落到了連馬都不會騎的地步。

而除了兵源貭素的下降之外,由於兵力來源的極度混雜,又滋生了軍隊內部的嚴重腐敗,吃空餉現象在禁軍中便極為嚴重。到北宋末期,面對氣勢洶洶的金兵,禁軍雖然號稱擁兵八十餘萬,但京師三衙所能抽調的軍隊,卻僅僅只有三萬餘人,以至於宗澤等人不得不臨時招募軍隊抵抗金兵入侵。

原因二:奇葩的“內外相維”制度,導致兵無常帥、將不知兵

僅僅限制地方軍隊戰力,趙匡胤認為仍然遠遠不夠,他認為還必須限制武將對軍隊掌控力度,囙此便又出現了“內外相維”制度,也就是將禁軍一分為二,其中殿前軍主要負責戍衛京城,而侍衛親軍則負責駐守各地。

如此,由於京城始終保持著數量極為可觀的禁軍精銳,一旦地方發生叛亂,朝廷便可迅速調集兵力予以剿滅;而如果京城發生叛亂,各地駐紮的禁軍在聯合地方軍隊之後,也足以回師勤王。這樣便形成了內外牽制之勢,國家便也就穩定了。

與此同時,宋朝還規定,京城禁軍和地方守軍必須定期調動,這種輪流駐防的管道被稱之為“更戍法”,且將領不隨軍調防。如此,由於阿兵哥經常換防,便達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目的,有效防止了各級將領對軍權的掌控。

然而,“兵無常帥、將不知兵”固然防止了將領做大,但同樣導致軍隊戰鬥力和將領才能根本無法發揮,軍隊的凝聚力和忠誠度也很難得以保證。

原因三:複雜的統兵調兵制度,軍隊戰鬥力難以發揮

宋朝官制的一個典型特點,便是權力分散,而軍隊系統同樣如此,為了確保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度,宋朝對軍權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分割,再加上“以文制武”的管理管道,結果導致軍隊戰鬥力根本無法保證。

在禁軍系統中,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分別負責統率殿前軍和侍衛親軍,後又因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長官長期虛而不置,導致侍衛親軍司又逐漸分為了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個衙門,分別負責統領侍衛騎兵和侍衛步兵,而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便被稱為“兩司三衙”。

同時,宋朝將統兵、調兵、率兵權力完全剝離,其中“兩司三衙”只有統兵之權,而調兵之權則歸屬樞密院所有,並在戰時由皇帝親自任命率臣率軍。如此一來,統兵權和調兵權完全分離,即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而“率臣”平時又不掌軍,如此便使皇帝將禁軍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至於兵部,雖然也屬於軍事系統,但為了防止宰相對軍事權力的過多干預,宋朝的兵部只負責管理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厢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同時負責武將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完全淪為了服務部門。不過,兵部雖然掌管著武將的升遷,但武官銓選卻不屬於兵部,元豐改制前由審官西院管,改制後則由吏部負責。

此外,宋朝還有一個對軍事制約極為嚴重的制度,那便是監軍制度,而其目的則是“以文制武”。宋朝軍隊在出征之前,朝廷往往會派遣文官或宦官充任監軍,這些監軍雖然不善軍事,但卻對武將擁有著極大的制約作用,甚至可以直接插手軍事指揮。而更為嚴重的是,武將甚至沒有謀劃軍事戰略的權利,這方面往往也由中央朝廷直接干預。

如此複雜的統兵調兵制度,雖然確保了朝廷對軍權的嚴密把控,維持了朝廷統治的穩固,但也使得軍隊戰鬥力受到極大制約。宋初,由於軍隊戰鬥力極為強橫,這種弊端影響尚不算大,但到了宋朝末期,這種弊端可就足以致命了。

原因四:“燕雲十六州”的遺失,宋朝基本處於被動挨打局面

除了軍隊戰鬥力無法保證之外,宋朝軍事長期處於被動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燕雲十六州”的遺失。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的遺失,可以說對中原王朝的北方安全,是個致命威脅。

所謂幽(燕)雲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方,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權東北方向的重要防線,戰畧位置極為重要。

燕雲十六州遺失之後,華北平原以北便再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騎將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之後,面對契丹的威脅,在丞相呂夷簡的建議下,不得不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修築大名府,構築內部防線防止契丹南下。當然,最終的事實證明,這道防線同樣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線牢固。

縱觀北宋歷史,曾為中原王朝北方防線的“燕雲十六州”,反而變成了北宋北伐的屏障,結果導致北宋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只有被動挨打的份,而根本無力主動進攻,這也是北宋對外戰爭以防守為主的主要原因。

原因五:北宋的敵人太過强大,遼國不同於其他遊牧民族

五胡亂華之前,北方遊牧民族雖然同樣對中原文明造成了極大威脅,但由於其相對落後的生活生產方式,再加上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模式,導致其始終無法形成强大合力,對中原王朝無法構成毀滅性的威脅。

而隨著西晋末年“五胡亂華”的爆發,北方進入民族大蓉和時期,雖說這一時期誕生了不少統治極為殘暴的少數民族政權,但以北魏、北周為代表的政權,卻也在積極推行漢化,他們從中原學習了大量先進知識,甚至吸收了相當的漢族人口,這使得北方遊牧民族進入發展快車道。

歷經隋唐再到五代十國,北方遊牧民族一改之前鬆散的統治管道,建立了契丹這個龐大的國家。契丹不同於此前的遊牧民族,除了生活生產方式與中原不同之外,其組織架構已經相當先進,不僅有著完整的統治體系,而且開始加强集權統治,並有針對性實行了契丹式的“一國兩制”,自身依舊保持遊牧風俗和統治管道,而對“燕雲十六州”則實行中原統治模式。

也正是從契丹王朝開始,遼國、金國、蒙古、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已經完全脫離了遊牧民族那種鬆散的結構,這使得他們能够調動出更大的力量來攻打中原王朝,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北方遊牧民族開始真正對中原王朝具備了毀滅性的打擊能力。

要知道,契丹立國可是比北宋還要早50多年,當北宋還在致力於統一中原的時候,契丹已經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北宋唯一擊敗契丹(遼國)的機會,就是耶律賢被殺之後,可惜“雍熙北伐”以失敗告終。

自“雍熙北伐”之後,北宋再也無力進行北伐,雖然此後遼國也逐漸衰弱,但北宋同樣進入衰弱期,結果遼國和北宋皆被後起的金國所滅。至於到了南宋時期,面對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國,除了初期隨著募兵制的推行擁有一戰之力外,也只能偏居一隅苦苦抵抗。

綜上所述,造成北宋“國富兵弱”局面的,除了北宋自身兵制這個主觀因素外,其實還有“燕雲十六州”遺失和敵人太過强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本文標題: 宋朝經濟文化都極其富裕,為何軍事能力卻不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829319449715
相关資料
馬超的實力很强,為何歷史的評估卻不高呢?
但對馬超的評估,卻讓人瞠目結舌,有褒有貶,但貶重於褒,整體持否定態度,對馬超評估最低。''敵以乘釁,家破軍亡'',是指馬超的關中抗曹之戰最後慘遭失敗,全軍覆沒,家人遇害。馬超為了稱霸一方的野心,不惜犧牲父親性
標籤: 馬超 三國人物 三國 關羽
老將軍嚴顏歸順蜀漢後,為何就銷聲匿跡了呢?
嚴顏雖然戰敗被俘,但死活不肯投降,張飛非常生氣,下令殺了嚴顏。嚴顏也看張飛是個耿直的漢子,也很感動,便選擇了歸順。可是嚴顏在投降蜀漢後,卻銷聲匿跡了,歷史上也沒有記載他的生卒年。老將軍嚴顏到底是選擇了歸隱,還是被雪藏了呢?而且劉備很可能考慮
標籤: 張飛 嚴顏 三國 歷史 漢中之戰 東漢
古代真的有懸絲診脈嗎歷史上有這種事情嗎
悟空抓住福斯對懸絲診脈的崇拜,以此勸得國王接受診療。這些情節不免荒誕,作者的解釋也屬異想天開,但這些正體現了作者的態度:懸絲診脈確有其事,但懸絲診脈無法獲得準確的脈診資訊。
標籤: 悟空
歷史上,周朝時期的嬴姓諸侯國都有哪些國家?
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秦國成為了“秦朝”。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但是,嬴姓諸侯國顯然不止秦國一個。穀伯綏,嬴姓,名綏。
標籤: 趙國 楚國 歷史 周朝 春秋戰國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