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狀元相當於現在的學位,也是一種榮譽稱號,和官位有本質上的區別。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狀元和官位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任何一比特能够考取狀元的人,進入官場後肯定會順風順水。有著學神稱號的加持,只要自己做事穩一點,未來身居高位肯定不成問題。
西元622年,唐朝武德五年,隨著這一年科舉考試的落幕,歷史上第一位科舉狀元,也由此誕生。科舉雖然起始於隋朝,但隋朝的時候,科舉制度並不完善,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隋朝科舉考試的狀元是誰。就連隋朝到底有沒有設定狀元,後世都很難確定。
所以,直到唐朝開國以後,隨著唐朝逐漸統一了天下,唐高祖李淵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到了武德五年的這場科舉考試之後,歷史上可以考證到的第一位狀元,才終於出現。
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名叫孫伏伽。此人在隋朝的時候,就曾考中過進士。不過,在隋朝的時候,孫伏伽官運一般,始終只是小吏。到了唐朝以後,孫伏伽歸順了李唐,到李淵麾下做了一名文官。此後的幾年裏,孫伏伽曾多次上書李淵,為李淵提出了不少建議,均被李淵採納。可惜後來,孫伏伽卻因為某次上書,搞得李淵不痛快,所以後來被免官回家了。
到了武德五年這一年,唐朝再次舉行了科舉考試。孫伏伽雖然在隋朝已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中過進士,但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不完備,並沒有規定參加過前朝科舉考試,或者本朝被免官的人,就一定不能參加科舉。所以,孫伏伽得以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最後名列榜首。
孫伏伽應該覺得慶倖,自己生在了唐朝。如果在晚生幾百年的話,到了其他朝代,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的。
靠著科舉考試第一的成績,孫伏伽得以再次入朝為官,擔任刑部郎中一職。貞觀年間,孫伏伽又曾因事被免職,但後來又被啟用。貞觀十四年,孫伏伽被拜為大理卿。類比現在的話,大概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絕對是高官了。
孫伏伽的出現,無疑是一個標誌。此後上千年裏,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592名正規狀元。哪怕加上武狀元,以及那些短命政權考取出來的狀元,也只有七百多比特而已。這些在科舉考試當中,取得頭名成績的人,只要自己穩穩當當做官,基本上都能做到很高的位置。尤其是在一些王朝中期的時代,因為開國功臣們都已經離世,科舉就成了選官的唯一途徑。到了這個時候,狀元們基本上最後都能有一個不錯的位置。
不過,狀元們雖然能身居高位,但是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在歷史上做出什麼特別大的貢獻。比如唐朝,整個唐朝一百四十多比特狀元當中,似乎也只有王維和柳公權兩人,比較有知名度。而且這兩人之所以出名,也不是因為有什麼過於驚人的政治貢獻,而是因為他們的詩或者字。宋朝所有的狀元當中,也只有呂蒙正、文天祥名氣稍大一些。而遼國、金國、西夏乃至元朝,這幾個政權的狀元們,幾乎就沒有一個能名留青史的。
到了明朝,情况稍稍改觀了一些。因為明朝特別重視科舉,後來甚至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說法。所以明朝的狀元們,最後官位往往也就更高一些。明朝中後期的很多內閣首輔,就是狀元。比如李春芳、商輅、申時行等人,都曾擔任過明朝的內閣首輔,幾乎等同於其他朝代的宰相,他們幾人就都是狀元出身。
而到了清朝之後,因為清朝基本繼承了明朝的科舉制度,所以情况也相對類似。考中狀元的人,基本上都能在朝中位極人臣。比如翁同龢、孫家鼐、張謇等人,在近代歷史上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們就都是狀元出身。
在科舉考試當中,考中狀元,本人就相當於是有了一張護身符。以後進入官場,只要自己穩穩當當的做官,最後就算混日子也能混進高層官員的隊伍。而如果生在明朝或者清朝的話,更有望未來入閣為相,成為真正意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不過,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狀元最後都能身居高位。在狀元群體當中,其實也不乏一些混得不太好,一直到退休也就只是中層官員的倒楣蛋。甚至還有剛剛考中狀元二十天,就被皇帝殺頭的。
歷史上堪稱最倒楣的狀元,是明朝洪武年間的陳安。
洪武三十年,在這一年的科舉考試當中,來自福建的陳安,拔得頭籌,成為了這一年的狀元。不過,這一届科舉考試,卻有些特殊。因為科舉考試結束之後,人們很快發現,所有被錄取的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沒有任何一名北方學子上榜。
這種極為詭異的考試結果,顯然很難讓大家信服。尤其是這一次科舉考試當中,幾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這就更讓大家覺得有問題了。於是,很多北方學子,紛紛跑到禮部去告狀,說這次科舉考試有問題。
當時在位的皇帝,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聽說這件事之後,頓時勃然大怒。對於底層出身的朱元璋來說,科舉舞弊一直是他最無法容忍的事情之一。所以,朱元璋當即下令,對落榜的考卷重新審查,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疏漏。為了重新審查考卷,朱元璋組織了一個十二人的評判團,這其中就包括了這一年被評為狀元、榜眼、探花的三個人。陳安因為是狀元,也就被朱元璋委派,重新審定落榜的那些試卷。
但是,當重審結果出來以後,又出現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情况。所有被二次評選出來的試卷,依然全都出自南方考生之手。北方考生,依然全部落選。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還真不是因為考試過程當中,有人存在舞弊行為。真實原因是,當時明朝南方和北方的教育品質,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南方學子的教學品質,整體上要高過北方學子。所以,哪怕雙方考試的考題一樣,北方學子依然考不過南方學子。
只是這樣一來,朱元璋就很為難了。如果真的完全按照考試結果,全部錄取南方學子,北方學子一個都不用的話,那北方學子肯定會整體心生不滿。而如果不按考試結果錄取,又很難服眾。
所以最後,朱元璋只能找人來背鍋。在再次審閱結果出來以後,朱元璋以舞弊為名,將所有考官全部處死。然後自己又單獨給北方學子主持了一次考試,錄取了一些北方學子。從此之後,明朝便開始分南北兩方考試。這次事件,後來也被稱之為‘南北榜案’。
只是可惜剛剛考中狀元的陳安,因為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前去評閱試卷。後來在朱元璋盛怒之下,這位狀元也被同樣株連,最後被車裂而死。此時距離他被評為狀元,其實才僅僅只過去了二十多天而已。
縱觀歷史上的七百多比特狀元,大多數狀元基本上都可以身居高位,但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則少之又少。而狀元當中,最後混得比較一般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所以,對於古代社會來說,狀元是一項極高的榮譽。進入官場之後,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强力buff,但最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官做到多高的位置,還是得看本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