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七夕節有哪些傳說?與農耕文化又有何聯系?

本文從七夕的習俗,淺談七夕和農耕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七夕的民俗有很多,以上介紹五種民俗,都是和農耕文明有關。

七夕節時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節日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關於七夕,有諸如“纖雲弄巧,飛星傳恨”的美妙詩詞,有“織女牛郎千年傳說”的悲情和浪漫,更有“穿盡紅絲幾萬條”的男耕女織的工作分工。本文從七夕的習俗,淺談七夕和農耕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星座和傳說: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指農曆七月初七的這一天,因為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近些年,也有人稱它為中國的情人節。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小雅·大東》中詩句記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

這是在中國的現有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織女”和“牽牛”,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織女”和“牽牛”是兩個不同的天文星體,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其中,星象文化是中國古老的一門學問,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形象而來,能體現出在農耕社會,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關於牽牛和織女星,中國古籍中記載較多,《漢書·地理志》記載:

粵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也就是說,古代,把牽牛星和織女星連成一氣,作為天文上對星星的分野。

因為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文化,織女星和“織”聯系起來,成為廣大女子心中的神,很多女子因為想擁有一雙織布的巧手,而祭拜織女星,織女星由此變成了“天線娘娘”“七星娘娘”,最後,演變為了“七仙女”。

七夕節,就不得不提到淒美的愛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實際上,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中國的“孝”文化,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劉向在《孝子傳》中首度編纂董永的故事,在《搜神記》中有詳細記載,在《二十四孝》中也有“董永賣身”。故事的大概是:孝子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了天上王母娘娘的小女兒七仙女,七仙女私自下凡,通過老牛的幫助,和董永喜結連理,兩人男耕女織,辛勤勞動,還清債務,並且生了一雙可愛的子女。後來驚動了王母娘娘,將七仙女抓回天宮,情急之下,老牛載著董永和孩子一路追趕,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劃了一條銀河阻隔。最後,每逢七月初七,董永和七仙女就被允許在鵲橋兩岸相會。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七夕節流傳上最廣的民間傳說。

二、男耕女織:七夕節和傳統的農耕文化

古代人類進入父系氏族之後,男女在社會勞動中分工逐漸分化,在農耕社會“男耕女織”更是千百年來不變的家庭分工模式。從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織”,辛勤勞作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家庭合作模式,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並且,對瞻仰老人、撫養孩子,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方面,都有較為“正能量”的精神,囙此這個故事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體驗和美好願望。著名的黃梅戲《天仙配》,也是在吟唱男耕女織的古代和諧生活。

囙此,長期以來,人們把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比喻成農耕社會兩種不同付出,產生了信仰。比方說,如果七夕這天晚上,銀河的光亮昏暗,那說明秋天一定豐收。如果銀河光亮太耀眼,則說明秋收的糧食要減產。

在古代的勞動分工中,女子要承擔家庭中的紡織、縫補、繡花等工作,囙此每到七夕晚上,女子們都會相繼走出房門,來到星空之下,對著織女星默默祈禱,希望天上的織女能够眷顧,賜自己一雙巧手。囙此,才有“乞巧”一說。在唐詩《乞巧》中: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種“家家乞巧”的情形,體現了古代女子對於乞巧節的真誠期盼。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乞巧節對女子來說,不僅僅是“乞巧”了,他們除了祈求一雙巧手之外,還把其他願望一併說與織女聽。例如,希望嫁一個好郎君、希望父母多福多壽、希望孩子平安快樂,希望上天能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容顏,希望風調雨順等等。乞巧節的民俗囙此便豐富起來。

三、七夕節獨特的農耕民俗

七夕節的民俗多種多樣,各地的風俗也不盡相同。例如,在黃土高原地區,流行栽種豆苗。下麵簡單介紹一下七夕的一些農耕習俗,最後再介紹栽種豆苗習俗。

1.穿花衣

在七夕這天,要給草人穿上花衣服,謂之“穿花衣”,稱之為“巧姑”,象徵紡織手藝精巧。

2.儲七夕水

七夕據說是七仙女下凡的日子,河水充滿靈氣。在早晨雞叫聲響起時,各家都到河邊去取水儲存。據說七夕這天儲存的能够“治療百病”、“延年益壽”。

3.為牛慶生

牛是農耕社會中的主要生產力,有因為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中,老黃牛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囙此這一天被人稱為“牛的生日”,很多地方的民俗會把牛角上掛上許多花朵,用來慶祝老牛的犧牲精神。

4.聽悄悄話

七夕夜裡,傳說在瓜棚、葡萄架下,能够聽到子女和牛郎相會時的悄悄話。這種習俗寄託了人們對忠貞愛情的仰慕之心。

5.栽種豆苗

在古老的黃土高原,栽種豆苗是七夕的一個古老民俗。每逢七夕之夜,女子們便用一個小巧的陶盆,娶一盆清水,栽種豆苗,包括豌豆、綠豆等豆類。當然,也有麥子、青葱等其他作物。目的是要用七夕之水,將盆中的作物培養成苗,並且種植在土地裏,謂之“種生”。也有一些民俗是“剪豆苗”,把長得最旺盛的豆苗用剪刀剪掉,預示這來年的豐收。但種豆苗,還有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定情信物。

假若女子有心上人,待豆苗長成,可送於如意郎君。這種古老的定情管道,不僅體現出了最古老的“耕織文化”,更能襯托出愛情的樸實和真誠。我若生活在古代,也定會送一盆豆苗與我的“董永”。

七夕的民俗有很多,以上介紹五種民俗,都是和農耕文明有關。這和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大致相同,都是在勞動人民長期探索中誕生的節日民俗。

四、七夕和農耕文化對我們的啟示

七夕節,是乞巧的節日,是愛情的節日,更是農耕文明的節日。這個節日包含了“男耕女織”中每一個角色的美好期盼,七夕和農耕文化對我們有三點啟示:

第一,七夕節文化源遠流長,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流傳甚廣,這既體現出古代人民對於忠貞愛情的嚮往,更體現出中國傳統的耕織文化。從七夕節,能够讓我們更多的瞭解古代的文明和耕織文化的交融。

第二,七夕節這天,女子“乞巧”,男子期盼豐收,其節日意義遠遠超出愛情範疇,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豐衣足食的熱切期盼。從七夕節也能映射出,中國其他傳統節日和古代勞動人民的關係,更能提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第三,七夕節民俗眾多,大多涉及農耕文化。雖然如今到了工業化、信息化社會,但農耕文化帶給人類的經驗積累和昇華,對當今仍有重大影響。

七夕節有著古老的農耕文明的痕迹,同時,形成諸多七夕民俗。借七夕節之際,祝願廣大勞動人民豐衣足食、祝願勞動社會和諧繁榮。

本文標題: 歷史上七夕節有哪些傳說?與農耕文化又有何聯系?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827430853470
相关資料
燕國有多少兵力,軍隊有多弱燕國為什麼連齊國兩座城都打不下來
這主要不是因為燕國的大軍比較强,而是因為齊國的大軍在之前就已經損失殆盡了。但是很快齊國的大軍得到了補充,僅剩的齊國兩座城燕軍無論如何也攻不下來。
標籤: 齊國 燕國 春秋戰國 歷史 樂毅 大軍
滿身抱負的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歸隱山林呢?
但是他本身擁有抱負最後卻選擇了歸隱山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愛蓮說》中的這一句正好契合了陶淵明喜歡菊花,是因為菊花代表著隱者而自己就是一個隱者的含義。陶淵明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隱”字,早年間他為官是隱逸在官場中,晚年他是隱
標籤: 陶淵明 田園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之外戰國時期還存在哪些國家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那些國家存在?東周時期,周王室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以往依附周王室的一百多位諸侯互相攻伐,戰爭不斷,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戰爭,周王朝名義下的諸侯國數量大大减少,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二十幾個諸侯
標籤: 歷史 蜀國 中山國 楚國 明朝歷史 周朝
周不疑是曹沖的玩伴,曹操為何要殺了他呢?
曹沖稱象眾所周知,曹操兒子很多。此後,曹操對曹沖更為重視。不幸的是,曹沖13歲時,就生了重病,曹操為此親自替他祈禱,但依舊沒有挽救曹沖的性命。曹操殺死曹沖玩伴周不疑曹沖死後第二年,曹操就殺死了曹沖玩伴周不疑。曹沖死後,曹操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
標籤: 周不疑 曹沖 曹操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