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城裡是怎麼喝水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時候沒有南水北調工程,更沒有自來水,那古人平時所引用的水都是從哪來的呢?說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會說,當然是水井裏的水呀,水井只是供水方法之一,而且人口多,用水多,只靠水井是遠遠不夠的,並且水系工程不但要提供人口用水,還要保證都市的安全,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護城河了。
全國各地的地理環境都不一樣,如果不能設計安排好水資源工程,那肯定是搞不定的。即便是便是如此,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在我國古代的水系工程也是非常强大的,因為在我國就有了水都市水都市,顧名思義就是擁有高水系工程高度發達的都市。水城之中不僅家家戶戶的居民都能保證用水問題,還能支撐起這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糧運交通。
西元前514年,皇帝命令得力大將設計規劃並建造了一座水城,這座水城就是今天蘇州城的前身,城中有八座水門,八座陸門,水路系統縱橫交錯,支撐起了全城的交通網絡,根據歷史記載,水路寬大約51米,陸道寬60米,這麼大的水規模都市,不禁不僅讓現代人都驚歎,這就是我國的第一座水城。

都市的水系使這座城市的血脈承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正常運作,縱觀歷朝歷代的古都名城比如安陽、西安、洛陽、杭州、南京、北京等等,每一座城市都是傍水而坐,在古代的城市建設當中,水資源是第一個要考慮的首要條件。古人認為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順其自然,管子曾經說過,都市要依山傍水而建,避免缺水,地勢不能太高,也不宜過低。對都市來說,臨近水源自然是最佳最好的地方,但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如崇禎15年,那年的黃河水灾一下子就造成了44萬人死亡,所以規避水患,也是古代人建築都市不得不考慮的一大要素。
我們今天的首都北京,這座城市的選址就非常的完美,北京城位於永定河的背脊之處,避開了永定河發大水時的危險區域,另外,它接近於泉水豐富的山路,又能够保證城中的水資源來源。
在歷朝歷代的都市選址中,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座城市都能够依山傍水,即便是臨近了水源也很難保證水資源供應能够彙集到家家戶戶,那怎麼辦呢?古人自有妙計,既然順其自然的路子走不通了,就得自己選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這時管子又說了,如果沒有自然資源,那就得自己動手了,如果地勢過高就自建溝渠供水,如果地勢過低,就建造低壩防澇。
我們的古城都有護城河,再加上城中的水流,提供給城市供水排水方法,而且還對古城的安全多了一層的保障,雖然看起來非常完美,但是這也只是我國古代的初步水系工程。
都市的水系工程建設往往都要因地制宜,比如洛陽城中,雖然有弱水穿城而過,構成了整座都市的主幹水系,但是還遠遠不足以覆蓋整個都市的角角落落,於是隋唐時又依靠人工開鑿了若干條水渠才保證了城裡的居民家家戶戶都有水喝,出門有舟可行。古代也有只靠人工開鑿出來的水系都市,比如著名的蘇州城和汴京城。
古代的水城都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要考慮到地形、坡度、流動、流向等很多複雜的問題,讓活水源源不斷地供應進來,不僅能流進全城最後還能匯入江海。
古代的水系工程不僅僅是為了供應國民用水,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保護都市安全。護城河是李朝歷代的都城都必不可少的。

看完了上述內容,是不是對古代的水系工程多了一些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