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免了老百姓三年賦稅,他軍隊吃什麼?

所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政策,並不是他假慈悲,也不是他假惺惺的裝好人。至於說李自成的軍隊吃什麼。這便是李自成軍隊除劫富濟貧外的又一個收入來源。李自成為了教訓吳三桂,也為了拿下山海關,掌握主動權,一面繼續追贓助繳,一面親率大軍攻打山海關。

李自成免老百姓三年賦稅,他軍隊吃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李自成的「均田免賦」政策,是在崇禎十三年提出來的。政策適應對象,是無土地的自耕農。崇禎十三年的明朝,是個什麼情况?

別的地方不提。單就說李自成活動的河南,天灾不斷,農民連年歉收。而官府和士紳們對老百姓的壓榨卻沒有停止。這就導致當時的河南是十室九空,十戶九佃,十戶九貧,流民遍地。

大部分老百姓,本就無產,本就無力繳納朝廷攤牌下來的各種賦稅以及償還從士紳手裡借來的高利貸。

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的針對現狀提出「均田免賦」政策。

實際上是很合理的。

明廷統治階級就是因為腐敗,對窮人無節制的壓榨,才導致流民四起,為李自成提供了群眾基礎。

李自成不吸取教訓,維持明政府對窮人的壓榨政策。除非他是腦子是有病。

所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政策,並不是他假慈悲,也不是他假惺惺的裝好人。而是他在特定環境下,做出的正常選擇。

正常人都知道,養肥了才有油水。

壓榨流民,能壓榨出什麼油水來?

當時不正常的人,其實明朝統治階級。這群利益熏心之輩,完全不可理喻。

至於說李自成的軍隊吃什麼。

很簡單,搶當時的王公貴胄、官紳階級、地主富農就好了。

有朋友可能會質疑,那時候的地主老爺們真有那麼“土豪”嗎?

整縣整縣的受灾,九成九的人都沒飯吃。單靠分那1%的人的家財,就能解决問題?

是的,可以明確的說,明末的地主士紳老爺們還真就這麼“土豪”。

眾所周知,古代貧民大規模造反,一般都是惡性土地購並引起的。

如果只是單純因天灾引起的灾荒,繼而引起的小規模農民起義。等天灾過去,再過幾年就好了。老百姓但凡有口飯吃,都不會造反。

小規模起義哪那麼容易就演變成推翻王朝的大規模起義?

但如果人心似財狼,貪得無厭,把老百姓往死裏謔謔,把天灾變成天灾加人禍。

那就必然是烽火遍地,不可控制了。

明末的情况就是如此。

最早的農民起義,本來都被剿滅了。但在土地高度集中情况下,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

窮人窮死,富人富死。

窮苦農民為了活命,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賤賣自己的田土,去到地主大戶家裡當佃戶。等於是賣身為奴。

二是捨棄祖業,背井離鄉,開始逃亡。成為日後起義軍的爭取對象。

按道理來說,事已至此,農民沒了土地,就沒有再繳納田稅的必要了吧?

就像現在一樣,沒有收入的群體,或者收入較低的群體,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不僅不需要,政府還會補貼。

然而明末,這是不存在的。朝廷要征遼餉以應付女真,士紳老爺們也要斂財。

肉食者們的剝削,堪稱是敲骨吸髓,非得吸光農民的最後一滴血不可。

沒有土地?人不是還在嗎?人頭稅還得繳。

十室九空,大部分都跑了?好辦。那不是還有一戶沒跑的嗎?剩下那一戶,把前面跑了的九戶人家該繳的稅全包下來就是了。

只有還有人,只要人還活著,只要還有力氣幹活,那就得納捐納稅。

故而我們印象中的糧荒,一縣一省,整個地域都沒糧食,地主家也沒餘糧。農民、地主和官員都挨餓的情况,在明末不存在。

明末的糧荒,是不到總人數百分之一的高門大戶,屯積了當地人够吃大半年的糧食。窮人餓得要死,而大戶家糧食多得都爛了。

在這種情況下,窮人怎麼可能不造反?

尤其是留下來,承擔了十倍賦稅壓力的最後那一戶人家。由於被壓榨的最厲害,所以造反的積極性也最高。

而官紳老爺們瘋狂聚斂的財富,又怎麼可能不够分的呢?官府糧倉,土豪糧庫裡面存放的糧食,本就是從當地老百姓手來收刮來的基本口糧。

有些甚至還是農民第二年的種苗。

分了這些糧食,不說吃個三年五載,起碼够當地老百姓渡過年關了。

對於這個情况,明末清初人士鄭廉在《豫變紀略》一書中,就有記載。

“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老百姓沒飯吃,餓的要死。官府的糧倉明明有糧食,儲糧都爛了,卻不救濟百姓。最後這些糧食讓李自成全拿去接濟百姓,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了。

明末反清義士吳應箕早年在河南遊歷時,也有類似見聞。

人去而糧猶在,則坐賠於本戶,戶不堪賠則坐之本裏,或又坐之親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猶捐橐以償,至貧者則盡弃戶而去。故今村落為墟,田畝盡廢,皆由此耳。’因又問:‘此有田弃走之家,始何不賣以與人,而甘拋弃若此?’則又對曰:‘夫差徭政為有田地者苦耳,今賠者欲弃其產而不得。况受其業,而糧即派其家,能堪之耶?於是相率而逃,相率而荒,日甚一日,故遂至此極矣。’又問:‘獨無以此情白之縣者乎?’對曰:‘此縣令多舉貢,日暮途窮,貪得為念,又衙門弊多,度力不足以區處,遂日操鞭撲,設法扳坐,只求糧完,自免上司譴責耳,何暇顧人戶之逃、田畝之荒也。甚至有告理者則反笞之,所以百姓雖愁怨,率無敢言者。’

官府苛捐雜稅太多,地主的抽成也高,很多人沒錢交稅,無糧還租,就把耕牛賣了,向外逃亡。官府本來有義務組織老百姓恢復生產,但縣令把處理基層事務的權力卻交給了士紳,而士紳們貪得無厭,哪管農民死活。縣太爺平時也不管不問,只想著完成上級攤牌給他的征糧任務。

最終的結果,就是老百姓創造的各種物資被官紳們屯在官倉和自己家裡。

老百姓窮得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總之一句話,天灾確實存在,但天灾再狠也狠不過人心。明末民變的本質就是窮人活不下去了,被迫對生存必需品的再分配。

李自成對老百姓「均田免賦」,對大戶洗劫的政策,看似是當代某些人嘴中對財富“竭澤而漁”的行為。

但實際上,這是當時人唯一能解决階級矛盾的辦法。

老百姓餓的快死了,再不在政策上傾斜,人還活得下去嗎?

另外,農民大逃荒,包括起義軍清理藩王和反抗的士紳後,肯定會留下大片荒地。

這些土地重新分給農民後,會有剩餘。

這剩下來的土地,闖軍會當作屯田,組織流民屯墾。由於土地所有權在闖軍,耕牛和種子也多半可能是由闖軍提供的。所以這些土地的產出,也不在免賦範疇內。

這便是李自成軍隊除劫富濟貧外的又一個收入來源。

當然,劫富濟貧只能是渡過一時之難關。

古代生產力低下,官府糧倉,地主家的糧庫儲存,肯定不够窮人和李自成的部隊吃一輩子。

李自成要想擴大勢力,就必須轉型,把部隊從流民轉變為封建武裝。

所以崇禎十六年,當李自成拿下襄陽後,他就一連頒佈了幾道恢復生產的命令。

比如前面提到的,重新分配土地,讓流民有地可耕。以及設立軍屯,擴大收入來源。

拿下西安後,又定官制,開科舉,向傳統封建王朝轉變。

按正常情况,只要李自成能守住根據地,且政策不反復。長至五載,短則三年,李自成就不需要再靠洗劫藩王士紳維持部隊開支了。

然而,縱然是李自成也沒想到,形勢竟然變化的如此之劇烈。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一次東征(兵力僅六萬人),竟然滅掉了明朝。

而李自成在東征過程中,竟然又招攬了近二十萬明朝降卒。

這些人不給軍餉,不給飯吃,就會兵變。

也不知道該說是幸運還是倒楣的李自成,便只好在政策上反復,拿北京城內的官僚開刀,對這些肉食者進行追贓助餉。

後來發現的事,大家都知道。

劉宗敏等人追贓助餉到一半時,因為種種原因惹怒了吳三桂,導致其在山海關降清。

李自成為了教訓吳三桂,也為了拿下山海關,掌握主動權,一面繼續追贓助繳,一面親率大軍攻打山海關。

結果沒打贏不說,還精銳盡喪,連反擊都能力都沒了。只得放弃北京,退回陝甘(李自成的老根據地),重新組織兵力反撲。

但接下來的幾場戰役,李自成都打輸了。

尤其是沒能守住潼關,讓李自成坐守大西北的可能性也喪失,被迫向外轉戰。

囙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李自成集團並不是沒有嘗試從流民武裝向封建化轉變。

它只是集團發展的太快,再加上軍事上的幾次失利,導致轉變被打斷。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

1643年的李自成,就相當於1356年前後剛打下南京的朱元璋。

之前是起義軍。從這年開始,起義軍領導人試圖向封建政權轉變,並與傳統士紳階級建立合作關係。

但李自成只有類似朱元璋的“勢”,沒有朱元璋的能力,更無朱元璋的“命”。

朱元璋打下南京後,極有魄力的迅速與地主士紳合作,此後開始“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暗中發展,積蓄實力,終於十年磨一劍,建立大明。

而李自成打下西安,建立政權後,在政策上不够果斷,沒能及時向傳統士紳階級靠攏。在北京期間,更是向大官僚開刀。這就使得後來明朝殘餘勢力與清軍合作,圍剿李自成。

至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自成更是一天落實的時機都沒有。

有如此差异,也就導致個人命運天差地別。

總的來說。「均田免賦」政策,只是李自成在特定背景下的正常決策而已。

但凡是正常人,都會如此做。

我們不能因為李自成失敗了,就否定李自成的一切。尤其是不能對「均田免賦」政策進行冷嘲熱諷式的否定,說什麼“不納糧,闖王吃什麼?喝西北風?”

李自成當然有他的失誤和不足,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的實際情況。

資料標籤: 李自成 明朝 朱元璋
本文標題: 李自成免了老百姓三年賦稅,他軍隊吃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754628419285
相关資料
如果努爾哈赤崛起於明初時期,遇到朱元璋的他會是什麼下場?
反觀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前夕,他的實力應該算是最强了,卻在小小的寧遠城下栽了大跟頭。如果努爾哈赤碰到善於野戰的明初軍隊,那是毫無勝算的,可能僅僅依靠李文忠的快速突進,就可以直接覆滅後金。假如朱元璋對陣努爾哈赤,朱元璋或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標籤: 努爾哈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陳友諒 寧遠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古代狀元為什麼不願意娶公主
歷史上的新科狀元本就有著大好前程,若是因為娶了公主,反而會為自己仕途增添障礙,囙此,狀元非常不願意娶公主。
標籤: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古代公主究竟在害怕什麼她們為什麼不願意和親
還有就是古代的公主都不喜歡那裡的男人,她們不怕和丈夫之間沒有愛情而是嫌弃他們非常粗魯。因為嫁過去之後,她們成了別人的“妻子”。而且這種妻子與丈夫的關係很一般,他們的聯姻都是有政治目的的。因為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利,而且和親之路路途遙遠,只能靠
標籤: 歷史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為什麼是鎮國之寶?
《五牛圖》由唐朝韓滉所作,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那麼《五牛圖》為什麼會被譽為鎮國之寶呢?《五牛圖》何以成為“鎮國之寶”在詩人與書畫家眼中,比之於花鳥魚蟲,耕牛的身影,同樣落寞而寂寥。首先,《五牛圖》是現存最早的紙本中
標籤: 五牛圖 韓滉五牛圖 文化 杜甫 韓滉 韓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