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人們是怎樣唱響”打歌“的

拉祜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普遍流傳的有“蘆笙舞”、“跳歌”、“擺舞”三大舞種,每個舞種又各有數十至上百個套路。在雙江,拉祜族的舞蹈主要以“跳歌”為主。拉祜族喜歡打歌,把打歌看作是和天地神靈的對話。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地區的古羌人,後向南遷徙,在戰國時就已經在雲南境內活動。在不斷的遷徙和與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漸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愛歌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為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祭祀、傳統的節日集會上,以及在婚嫁、新房落成等喜慶活動以至喪事中,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人民也常常很自然地群聚歌舞,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拉祜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普遍流傳的有“蘆笙舞”、“跳歌”、“擺舞”三大舞種,每個舞種又各有數十至上百個套路。在雙江,拉祜族的舞蹈主要以“跳歌”為主。

“跳歌”是與蘆笙舞聯系密切而又自成體系的古老舞種,在不同的地方,“跳歌”的名稱也不一樣,在瀾滄、雙江、臨滄、滄源等地叫“打歌”;瀾滄江以東地區叫“跳笙”或“跳歌”。舞者在場院或平地上圍成一圈,和著樂器的節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邊舞邊唱。唱詞異常豐富,有即興即景而唱的;有調情逗趣的;有猜調射迷的;有表現生產生活的;也有神話傳說和傳統故事。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我們現在聽到的這首打歌調,就是在雙江當地廣為流傳的拉祜族打歌調,叫做《歡迎你到雙江來》。

拉祜族喜歡打歌,把打歌看作是和天地神靈的對話。現在,拉祜族還流傳著和打歌有關的傳說,拉祜族老人王治山說:

“傳說,盤古開天劈地之後,天地間有了各個民族,大家就到天神那裡去接受建設天地的任務。拉祜族的祖先做好了苦蕎粑粑帶著去,一來可以用作記錄任務的紙,又可以用來遮風擋雨,肚子餓了,還可以用來充饑。在天神那裡領到了建設天地的任務之後,拉祜族的祖先往回走,在回來的路上,拉祜族的祖先在山上遇到了老虎、馬鹿和麂子,拉祜族本來就是喜歡狩獵的民族,看到了獵物,馬上就去追,他打死了老虎,把馬鹿和麂子也活捉了。

因為去追獵物,拉祜族的祖先肚子餓了,就把苦蕎粑粑吃了。回到家之後,因為記錄任務的苦蕎粑粑被吃了,拉祜族的祖先就一邊回憶天神的話,一邊用手和脚比劃,就這樣,拉祜族原始的打歌就形成了。”

拉祜族在打歌的時候用的樂器叫蘆笙,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的樂器,像苗族就特別喜愛蘆笙。在拉祜族的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孕育出來的,囙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徵,而蘆笙就是用葫蘆做出來的。

雙江自治縣文化局局長鐵明亮就是一個道地的拉祜族,在他的辦公室裏,經常放著一支蘆笙,有朋友來了,或是工作累了,他就會拿出蘆笙來吹奏一曲。談起拉祜族的打歌,鐵明亮局長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拉祜族打歌的類型在我們雙江境內主要就是打歌,器樂以蘆笙為主。拉祜族歌舞的特點主要有一個是區域性,一個地區、一個鄉鎮、一個自然村都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包括在蘆笙的點子和蕭的點子的吹奏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特點。”

拉祜人常說一句話:“聽見蘆笙的聲音,脚底板就開始癢癢了。”意思是說,聽到蘆笙響,就想跳舞了。聽,蘆笙響了,我們也去打歌吧!在打歌的時候,男女老少圍成圓圈,由男子吹蘆笙在前,面朝圈裏,橫身領舞前進,婦女隨後,面朝前進方向,隨音樂而舞,左右脚交替前進。拉祜族舞者鐵明東說:

“在雙江拉祜族打歌的‘七十二套路’中,每個套路都有自己的含義,像《大路歌》意思是說人在社會中生活,要走很多地方來結交朋友,用打歌的形式表達出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拉祜族喜歡打獵,是一個遊獵民族,而且善於模仿動物的形態,創作出了《打獵歌》;《犁田歌》演繹了拉祜族從一個遊獵民族到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也表現了拉祜族善於學習,和其他民族和平相處的一面;《掃地歌》則表現了拉祜族是一個愛乾淨的民族,生活方式非常健康。

《布穀歌》、《箐雞擺尾》、《蒼蠅搓脚》等,動作是以模仿狩獵場面或動物形態。舞蹈時動作也變得輕快活躍,人們可以自由揮灑,跺步、抬腿、彎腰、屈膝,姿態可以表現得誇張有力,打歌場上的氣氛也在這一刻達到了最高潮。”

在旁人看來,簡單重複的動作,在跨步的步伐,抬腳的高低,身體的擺動和吹奏蘆笙的調式上都有區別,蘊含了舞蹈與現實生活絲絲縷縷的聯系,或許我們還可以從動作和語句中去解讀祖先生活軌跡的遺傳口令。

拉祜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打歌套路都是由老人口傳身授。在拉祜族傳統的節日上,或是紅白事、糧食豐收、起房建屋的時候,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場院裏,通宵達旦地打歌。這個時候,寨子裏最年長、最會打歌的老人就會把打歌的套路教給年輕人。新中國成立後,拉祜族的生活得到改善,從深山逐漸遷移到了壩區,在和別的民族的交往過程當中,拉祜族的打歌也得到了傳承。雙江自治縣文化局局長鐵明亮說:

“在拉祜族打歌的傳承、保護和開發上,雙江縣委、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從(20)02年開始,開始收集整理拉祜族民間的打歌套路。通過幾年的努力,到(20)06年,已經收集到了散落在民間的七十二路打歌,並且申報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下一步,我們也準備把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申報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著社會的變遷,拉祜族和別的民族交流越來越密切,別的民族也開始喜歡上了拉祜族的打歌,並把它簡單化、大眾化,讓更多的人能够會跳、愛跳。在雙江,很多人都說,打歌不僅能够娛樂,還能健身。

資料標籤: 拉祜族 蘆笙
本文標題: 拉祜族人們是怎樣唱響”打歌“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501737182990
相关資料
拉祜族有多少種舞蹈?其舞蹈有何傳說
拉祜族民間舞蹈種類很多,與生產、生活內容有關,富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後來,拉祜族根據祖先源於葫蘆的傳說,在葫蘆上插上五根竹管製成蘆笙,每年嘗新節和春節跳起蘆笙舞,表達對厄莎的敬仰和對來年幸福生活的祈盼。擺舞是拉祜族婦女喜愛的舞蹈,主要表現生產
標籤: 舞蹈 拉祜族
拉祜族原生態歌舞是怎樣的?有何歷史來源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依傍瀾滄江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也是電影《蘆笙戀歌》誕生的地方。瀾滄縣酒井鄉猛根村的老達保自然村,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然而這裡的拉祜族原生態歌舞,卻已經聞名遐邇。
標籤: 拉祜族 原生態 藝術 歌舞
拉祜族樂器簡介拉祜族的小三弦是啥樣的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愛尼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因拉祜人最為喜愛而得名。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等地。形制比較獨特,它不僅與漢族的小三弦有較大區別,也與雲南其他民族的小三弦有顯著不同。拉祜族小三
標籤: 拉祜族 三弦
拉祜族音樂有何民族風情?拉祜族音樂特點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口304174人。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拉祜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和器樂兩大類。多為單句體結構,根據歌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曲調高亢悠揚,時而出現八度及四、
標籤: 音樂 拉祜族 藝術 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