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建築老上海的石庫門房子什麼樣

站在上海電視塔116米高的平臺上,俯瞰上海市區,但見一排排低矮的紅色屋頂連成大片的住宅區佈滿市區。詢問後得知,這些住宅便是上海有名的石庫門房子。石庫門房子可以說是歷史留給大上海的一筆遺產。十九世紀中葉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上海設立了租界,此外,石庫門房子大都在上海商業區附近,沿街的石庫門房子也多是各類店鋪。

站在上海電視塔116米高的平臺上,俯瞰上海市區,但見一排排低矮的紅色屋頂連成大片的住宅區佈滿市區。詢問後得知,這些住宅便是上海有名的石庫門房子。

石庫門房子可以說是歷史留給大上海的一筆遺產。上海市規劃設計院的徐景猷教授在向我介紹它的來歷時說,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都市,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商埠之一。開埠之初,西方人紛紛湧入。十九世紀中葉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上海設立了租界,最早有英租界,以後有美租界、法租界等等。上海是一個寸土如金的地方,租界尤其如此。開始時,租界裏住的全是外僑,後來,由於戰亂,許多內地的有錢人也躲進了租界。

此外,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的農民和船民也湧入上海,在租界裏的工廠附近蓋起簡陋的棚子。十九世紀70年代,租界當局下令取締這些工房。於此同時,地產商在原來冷僻的郊野上築起一批住房。為了節省土地,在有限的面積上容納更多的人,並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這些住房採取了被西方人稱為“聯排房屋”的建築形式。這就是石庫門房子。

我的一比特同事的朋友周太太就是石庫門房子的老住戶。當我來到她家門口時,面對的是一座高高的用條石砌成的門框和兩扇烏漆大門。門的上方有一個半圓形的裝潢圖案,上面的花紋簡潔流暢,具有歐洲古建築裝飾圖案的風格。看到這座大門,我就想這大概是它所以被稱作石庫門的緣由吧。我用力地拍打著門,等了好一會兒才聽到開門的聲音。

門上無鎖,鎖門用的是中國古老的門栓。周家後已年逾古稀,對她來說,這門顯然是太沉重了。走進門,是一個不太大的天井,高牆下麵栽著一些綠色植物,給小院平添了一股生氣。正廳叫前客堂,有6扇落地木門,上面鑲了玻璃,採光不錯,然而,坐在廳裡,從玻璃看出去只見一堵高牆。周太太說,院牆高可以防火,還可以防盜,使人有一種安全感。與前客堂一板之隔有後客堂,裡面擺了一張大床和一些衣櫃之類的傢俱。再往後走是廚房和通向後弄堂的門。

上海人習慣從後門出入,所以剛才在前門敲門就要等一會兒。這裡還有一個原因,上樓的小扶梯就在廚房與後客堂之間,距後門比前門要近一些。梯很陡,攀梯而上,脚下木板吱吱作響,告訴我這房子的年歲。扶梯轉彎處的房間叫亭子間。別看它低矮窄小、採光差,可因為被不少小說家提起過,所以,在中國知名度頗高。樓上是周家後的臥室,其格局與樓下相同,只是還有一個小門可通曬臺。曬臺不大,放了些花盆,還曬著衣服。站在曬臺上,左鄰右舍的居室盡收眼中,甚至對面人家在包餃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排連著一排的石庫門組成了龐大的弄堂,許多弄堂口處都裝有大門,晚間將門一關,一條弄堂就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弄堂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夏天的晚上,弄堂裏更是异常的熱鬧。人們在這裡乘涼、下棋、打撲克,孩子們在這裡做功課,玩耍。到了暑熱難消的時候,許多人乾脆把折疊床、躺椅擺出來在這裡過夜。

這種弄堂佈局的住宅在中國民居建築中當屬創新。但就石庫門本身的格局而言,它還是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即四合院的建築模式,特別是早期的石庫門房子更為明顯。如前有小門廳,中有小院子、東西兩厢房,但由於這種格局占地面積大,不符合上海租界地皮寸土如金的情况,於是石庫門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模式。然而它的基本格局是符合舊時中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習俗的。只是隨著上海人口的不斷增長,設計者們為一家一戶共同生活所安排的住房秩序才被打亂了。現時,像周太太這樣一家幾口人獨居一處的情况實在不多。我所見到的石庫門房子有的住三四戶、四五戶,甚至七八戶,帶厢房的石庫門裏住戶就更多了。

也許是居住空間太狹小的緣故,上海人反而能够想出更多的辦法來尋找和“開闢”哪怕是一寸的空隙,把居室佈置得井井有條。

一對老夫妻和他們的兒子住了一間前客堂,兒子要結婚,他們就用木板隔出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新房,裡面擺了床、沙發、櫃子……竟也應有盡有。另一比特機關幹部的家裡,則用一個自製的多寶閣把房間一隔為二,外面作餐廳,裡面作書房兼客廳,倒也顯得十分高雅。而客廳裏的長沙發到晚上就成了上小學的兒子的床。再看他們的廚房,總共不過十幾平方米,卻擺了四五個煤氣灶具,四五個切菜台和四五個碗櫃,那四面的牆上,則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鍋。如此巧妙的設計使我欽佩不已。

那麼,許多人家出入一個大門,相處又如何呢?周家後告訴我,因為住得擠,鄰居間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吵時有發生。比如因為一張圓桌放在樓道,妨礙了別家人行走,便會發生爭吵。不過,石庫門讓我感到最不方便的倒不是住戶間互為干擾,而是沒有衛生設備。據說上海至今還有200萬只馬桶。情况好些的人家可以在樓道的角落裏辟出一塊地方,權且作為廁所,而有些人家卻只能把馬桶置於住房中的一隅。對此,石庫門的住戶們早已習慣,每天清晨刷洗馬桶已是生活中的第一件事。

在他們看來,住石庫門好處還是蠻多的。石庫門的住戶一般都是多年的老鄰居,互相比較瞭解,也比較關照,使人感到很親切。事實上,同在一個廚房燒飯,一家吃魚,全樓聞味,關係自然比較親近。在一條晾了許多衣服的弄堂裏,我就看到這樣的情景:一條單子掉在地上,坐在一旁乘涼的老太太馬上喊叫起來,並把單子拾了起來。此外,石庫門房子大都在上海商業區附近,沿街的石庫門房子也多是各類店鋪。

住在這樣的地方,不僅交通四通八達,上下班方便,而且買東西尤其方便。周家後家距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只有幾步路。由此,我也多少理解了上海石庫門的老住戶,為什麼寧肯擠在斗室之中,也不願搬到郊區單元式的樓房裏去住。

資料標籤: 建築 石庫門 上海
本文標題: 漢族建築老上海的石庫門房子什麼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98569830550
相关資料
漢族建築漢族“江南第一大屋場”啥樣
被譽為中國江南第一大屋場的張谷英大屋場是保存完好的一群古建築,第二天,我在張飛儒老先生的陪同下參觀了大屋場。據張先生說,大屋場裏像這樣的巷道一共有60條,它們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
標籤: 建築
漢族建築老北京的四合院什麼樣
中國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這些在大規模的改建擴建中倖存的四合院,已被釘上了鐫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牌子。他帶著一家子人從福建遷來北京,就住進了這座頗
標籤: 建築 四合院 老北京
漢族建築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何講究
四合院在中國的華北地區和西北地方最為常見,但以北京四合院最為有名,四合院也囙此成為北京一個最知名的名片。北京城的有些格局至今保持了元大都時期的傳統,比如一些街道和建築式樣,四合院則是其最重要的遺留。根據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空間組合的不同
標籤: 建築 四合院 老北京 漢族文化
漢族建築漢族園林是怎樣表現空間美的
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自成院落,另辟一個空間,另是一種趣味。無論是借景,對景,還是隔景,分景,都是通過佈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擴大空間的種種手法,豐富美的感受,創造了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這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它是理解中華民族的美感特點的
標籤: 建築空間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