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服飾德昂族人習慣穿什麼樣的衣服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靚女成年後,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此外,在德昂族的裝飾品中,五色絨球尤為引人注目。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儘管各支系間的服飾都有差別,但仍不失其共同特點,加之他們的服飾與民間流傳的美妙動聽的故事緊密相連,更給予人們神奇和深刻的印象。唐代史書早已記載著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為飾,這一裝束,歷經宋,元,明,清千餘年。德昂族的靚女成年後,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餘圈,甚至二三十圈藤蔑制的“腰箍”,這些“腰箍”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諸色,有的上面刻著各種花紋圖案,有的還包上銀或鋁皮,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紐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

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由於各支系服飾的差异,過去曾有“紅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稱。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靚女成年後,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其來歷,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後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

男人們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如今的腰箍,便是由篾圈發展而來的。

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失去了,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誌。德昂族認為,靚女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囙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

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靚女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篾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潢有彩色的絨球。

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別具一格。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文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德昂族婦女不留發,剃光頭,繞包頭,包頭兩端如髮辮重在背後,唐代史書描寫她們是“出其餘垂後為飾”。

德昂族人民很喜歡銀飾,青年不論男女都喜歡戴銀項圈、銀耳筒、耳墜等。此外,在德昂族的裝飾品中,五色絨球尤為引人注目。婦女們在縫製新衣時,要在下半部用紅,黃,綠等色的小絨球鑲上一周長方形的空格,中間再繡上些花。不論是婦女或男子的包頭,兩端也都釘上一些絨球,青年男女的耳墜上也飾以絨球,掛包的四周用小絨球裝潢。

更為顯眼的是,青年小夥子胸前掛上一串五色絨球,而姑娘們則裝潢在衣領之外,猶如數十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

資料標籤: 德昂族 德昂族服飾
本文標題: 德昂族服飾德昂族人習慣穿什麼樣的衣服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97780943984
相关資料
德昂族文化德昂族語言文字有何特徵
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為“德昂族”。德昂族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該民族除說本民族語外,還能講附近民族的語言,如傣語、漢語、景頗語和佤語等。德昂族語言有如下幾個特點:從音位上看,有31個輔音比特;母音9
標籤: 德昂族 文化 母音
德昂族歷史德昂族民族簡介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中國德宏的德昂族則自稱“德昂”,臨滄的德昂族自稱“尼昂”或“納昂”。中國境內約有1.6萬德昂族;緬甸境內有30萬左右的德昂族,並擁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德昂
標籤: 德昂族 文化
德昂族服飾德昂族服飾有何民族特色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德昂族認為,靚女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此
標籤:
德昂族舞蹈為何說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佛鼓舞,佛鼓,意為“佛”之鼓,德昂語稱“耿冷牙啪拉”,是佛爺(和尚)專門保管,並經佛爺準予才能使用的鼓。隴川縣稱佛鼓舞為抬鼓舞。以兩男子用竹棍將鼓抬起,行走於舞隊前列,一人雙手各執一校敲擊起舞。
標籤: 舞蹈 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