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範承謨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十多年前,由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康熙王朝》風靡一時,在劇中,有一比特叫魏承謨的大臣,他不僅是康熙帝的老師,還是魏東亭的父親,此人敢正面與鼇拜抗爭,鐵骨錚錚,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實際上,歷史上並無魏承謨此人,他是二月河虛構的人物,而他的原型乃是範承謨。
和魏承謨一樣,歷史上的範承謨也是鐵骨錚錚,清朝著名文學家李漁甚至認為範承謨足以媲美文天祥。
範承謨,字覲公,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18世孫。範承謨的父親是“清朝第一漢人謀士”範文程。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範文程協助滿清對抗明朝、進攻朝鮮、撫定蒙古,製定了清朝最初的一系列國家制度。正是因為範文程功勳卓著,作為他的兒子,範承謨很小就被選入皇宮為禦前侍衛。範承謨文武雙全,順治九年,28歲的範承謨考中進士,入值翰林院,成為一時的政治新星。
康熙登基不久,範承謨擔任浙江巡撫,主政一方。當時,清朝建國不久,南方百姓尚未恢復生產,江浙一帶的士紳和百姓對清朝還持戒備態度。適逢杭州、嘉興等地鬧水灾,範承謨上任後,幹了兩件大事:
第一,他主動上書康熙,要求减免百姓賦稅。當時國庫並不充盈,康熙帝見範承謨奏摺上的態度非常懇切,勉强答應了範承謨的要求。
第二,範承謨用官銀到湖廣購買糧米來賑災,並且層層嚴格把控,杜絕官員中飽私囊,當糧米運回浙江後,救活灾民無數,浙江百姓們都十分感動。
範承謨通過他一系列的操作,由此贏得了浙江百姓的民心。《清史稿》雲:
範承謨擔任巡撫三年,愛民如子,查辦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愛戴。
三年後,範承謨生病,康熙帝心疼範承謨,打算調他回京任職,以便在京城治病。浙江百姓聽聞後,自發圍住浙閩總督府,要求浙閩總督劉兆麒(範承謨的上司)向康熙上書將範承謨留在浙江。萬民書直接遞到康熙的禦桌上,康熙帝非常感慨,便答應將範承謨留在浙江。
康熙十一年,範承謨升任福建總督,第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夥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舉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而福建正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盤。在叛亂爆發之前,範承謨察覺到耿精忠有异心,無奈範承謨的密信還未送出福建,耿精忠已經叛變,範承謨被扣押。
為了勸降範承謨,耿精忠可謂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甚至拿範承謨家人的性命以作威脅,不料,範承謨心如磐石,寧死不降。
因範承謨在閩浙一代聲望極高,耿精忠怕激怒百姓,又不敢殺了範承謨,於是只能將範承謨囚禁於密室之中。為了防止範承謨自殺,耿精忠還將範承謨綁起來,範承謨絕食8日,卻不能死。《清史稿》雲:
賊進水漿,承謨絕食,八日不死。
和範承謨一起被扣押的還有福建巡撫劉秉政,劉秉政很快就投降,並且主動承擔規勸範承謨的任務,範承謨知道劉秉政的來意後,破口大駡:“叛賊理應被誅殺,我若先死,必將奪去你的魂魄!”
劉秉政底氣弱了半分,還要開口相勸,範承謨罵聲不絕,劉秉政只好怏怏而去。
三年後,三藩之亂即將結束,耿精忠見大勢已去,打算向康熙示好。但範承謨還活著,他怕範承謨將來暴露他的罪行,於是在康熙十五年九月十六日這一天逼範承謨自盡。範承謨臨終前,戴上康熙御賜給他的冠帽,向北方磕了九個響頭,然後自盡而死。從始至終,範承謨沒有一絲懼色。和範承謨一起被殺的還有他的弟弟範承譜等36人。
範承謨死後,耿精忠為了毀屍滅跡,將他的屍體燒毀,弃於荒野,三藩之亂平定後,範承謨的遺骸被找到,送往京師。康熙帝見到範承謨的遺骸,非常傷心,又聽聞範承謨寧死不屈的事蹟,很感動,親自為範承謨寫墓碑,並追贈他為兵部尚書。
康熙十九年,福建數萬名百姓自請為範承謨建立祠堂,康熙帝親自寫下“忠貞炳日”四字牌匾送往福建,懸掛於範承謨祠堂正門之上。
多年來,因為清朝的統治者並非漢族,囙此,諸多效忠於清朝的忠烈之臣沒有得到足够的褒揚。其實,範承謨身為一省總督,面對威逼利誘仍然堅持效忠於朝廷,這種精神值得後人敬重。清朝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為範承謨寫祭文時評估範承謨:
蓋先生之臣節,求之千古上下,惟天祥一人,足以媲美。
李漁的意思是說,範承謨先生的氣節,足以和南宋文天祥相媲美。其實,就精神而言,兩者的確不相上下。只是,因為一個是宋朝,一個是清朝,效忠的對象不同,後人難免有些偏見。範承謨是中華民族的忠烈之士,這一點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