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原話是這樣的:
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皇明寶訓》
由此可見,以訛傳訛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寬”這一個字,到了網絡上,就成了“寬仁”這兩個字。繼而又有若干吹捧元朝的人,根據這兩個字,編造了一堆元朝多寬仁的話來。
實際上朱元璋這裡所提到的寬,可不是寬仁的意思,而是放縱、懶政的意思。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元朝因為懶政和放縱,所以才會丟了天下。
一、元朝的寬鬆,你想像不到。
歷朝歷代,哪個王朝的漢人,是不需要服徭役的?還真的只有元朝!別看元朝搞出了一套諸色戶計制度,但是元朝的漢人,在歷朝歷代是活得最輕鬆的。
當時的漢人,不僅不需要服徭役,而且不需要服兵役。這絕對是有史以來,漢人最大的紅利。華人們應該深有感觸,有時候傷害你的,可能就是自己人。
當然了,不讓漢人服兵役,那是因為統治者壓根就不相信漢人能够幫自己打仗。而且當時元朝沒有邊境問題,他們自己就是從邊境來的。
元朝時期,商業非常繁榮。所以出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包稅制。也就是說元朝不直接向地方收取農業稅,而是把地方稅收,承包給色目人,讓色目人來收。
而由於大蒙古帝國從東亞一直到歐洲,所以商業貿易相當繁榮,商業稅遠遠超過了那點農業稅。囙此色目人在向地方徵稅的時候,基本都不徵收農業稅,只針對商業徵稅。
這麼一來普通老百姓日子就好過太多了,至少對於有土地的家庭來說,稅收這一塊兒就不用太擔心了,就算徵收,數量也不大。
最讓人感到好笑的是,大量偏遠地區,是沒有官員來管理的。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散養狀態,相對來說非常自由。
這種大環境之下,才會使得老百姓的自主權更大。囙此地方上的地主豪紳,開始各種欺壓貧窮的老百姓,貧富差距兩極化。
當然了,老百姓散養也就會造成一個後果,那就是很容易起兵叛亂。類似韓山童、郭子興這些人,起兵的過程都相當輕鬆。這也就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二、以元朝為參照,朱元璋走了另外一個極端。
歷史證明,歷朝歷代,永遠都只會以前朝的過失作為參照。但是他們不會再往前看看,到底其他朝代是怎麼個模樣。
就拿分封制和郡縣制來說吧,周朝搞分封制,結果秦朝就要搞郡縣制。漢朝折中搞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
曹魏大搞郡縣制,基本廢除分封制,結果宗室力量單薄,讓司馬家鑽了空子。囙此晋朝吸取教訓,大搞分封制,因而造成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
所以說,歷朝歷代都在以前朝為參照做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最直觀的認識,就是元朝了。所以他對元朝遺失天下做了一個總結。
因為元朝放縱、懶政,所以造成了亡國之禍。吸取這個教訓之後,朱元璋决定一定不能放縱、懶政,囙此他走了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管得特別嚴。
朱元璋恨不得用嚴苛的制度,把每一個老百姓每天做什麼都要管理起來。他將天下所有百姓,都按照各種戶籍編入在册。
老百姓們被他分為了民戶、軍戶、匠戶等各種戶籍。也就是說民戶世世代代都要務農,繳納農業稅,還要定期服徭役。
軍戶則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匠戶則世世代代都是手工業製造者。這就把很多人的人生給限制死了,種田的世代都要種田,那還有什麼希望可言呢?又不能成為種糧大戶。
而且明朝的法律規定:
農業者不出一裏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這就有點太過分了,基本就是把老百姓的人身自由給框死了。想要出遠門可以,必須要獲得離鄉證明才行,找公家辦手續,大家都知道有多繁雜了。
而且朱元璋從來不懶政,他是封建時代非常勤勞的一個皇帝。為了體現自己的勤勞,他甚至把宰相都給滅了,自己直接管理六部,差點沒把自己給累死。
三、羊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吃草。
現代人一般都沒有放過羊了,放過羊的人都知道,只有讓羊在規定的範圍內吃草,才能長久地把羊放下去。
如果讓羊隨便撒潑,到處亂吃草,將來你就不好管理羊了。因為羊散養慣了,你再把它關進羊圈裏,人家是要跑出來的。
所以說在朱元璋看來,元朝的百姓,那就是散養狀態。最後這幫人都被養野了,你再對他們提出什麼要求,他們死活都不肯答應了。美其名曰:愛自由,毋寧死。
囙此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他在看待自己的百姓時,就决定要把百姓圈養起來,而且是要以各種制度規定框死了他們吃草的範圍。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朱元璋這麼做的確是有利於統治者管理百姓,囙此才有200多年的大明王朝。
可是老百姓們的很多鬥爭精神、創新精神,也在這種圈養模式下,被抹殺掉了。甚至連科舉都要以八股取士,你覺得能出什麼創新人才呢?
總結:元明兩者結合起來,才是正途。
散養絕對不行,但是管得太嚴也不行。所以說兩者只有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統治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散養,但是必須要有條條框框予以限制。
既能够讓百姓感受到自由,又能够讓百姓按照你的規矩來辦事,這才是統治效果最佳的狀態。可惜老朱偏偏喜歡走極端,這就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