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經歷了四次遷都?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强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减少。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呢?對此,韓國只要消滅鄭國,擴大自己的疆域,這樣才能奠定自己戰國七雄之一的地位。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强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因為種種原因,幾乎都有遷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國,曾經定都安邑,後來遷都到大樑,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再比如趙國這一諸侯國,在定都邯鄲之前,先後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定都。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韓國,和魏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所以並稱了三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從韓原遷往平陽

首先,韓國(西元前403-西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晋,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後代。和魏國、趙國一樣,韓國君主的先祖,曾是晉國的卿大夫。在周朝時期,卿大夫擁有自己的封地。對於韓氏來說,被晉國分封到韓原(今陝西韓城),這可以視為韓國的第一個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已經沒有實權了,類似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只能說是一個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礎上,韓氏需要和魏氏、趙氏等卿大夫爭奪晉國的城池。對於韓原這一都城來說,在地理位置上偏向於秦國,也即不在晉國的覈心區域。

眾所周知,晉國的覈心區域,在今山西省一帶,山西省的簡稱也是“晋”。囙此,韓氏選擇將都城從韓原遷往平陽。在春秋戰國時期,平陽這一城池,主要位於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平陽依山傍水,又靠近晉國的覈心區域,十分有利於跟趙氏、魏氏搶奪資源。在春秋末期,晉國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韓氏、趙氏這三家,所以,韓氏的這一遷都,不僅能够爭搶資源,也有助於提升自己在晉國內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下出局。

二、從平陽遷往宜陽

西元前424年前後,也即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韓國將都城從平陽前往宜陽,宜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相對於平陽,宜陽地處中原的覈心區域。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因為晉陽之戰後,伴隨著智氏的滅亡,晉國內部已經形成了魏趙韓三足鼎立的格局。換而言之,晉國被徹底瓜分,已經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韓國的當務之急,已經不是爭奪晉國的城池,而是儘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覈心區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帶站穩腳跟。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今河南省一帶地勢平坦,人口稠密,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就東遷洛邑,也即遷都到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所以,韓國也選擇遷都到這一區域,有助於獲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韓國後來不在宜陽定都了,不過,宜陽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秦國和韓國就爆發了宜陽之戰。宜陽之戰中,秦軍依靠强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三、從宜陽遷往陽翟

到了西元前408年前後,韓國再一次遷都,這一次是將都城從宜陽遷往了陽翟(今河南禹州)。對於陽翟這座城池來說,地處伏牛山脈和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貫穿其中,這無疑是適合定都的地方。在古代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選擇定都在靠近河流的地方,這不僅是為了獲得水源,也是河流附近的農業條件比較好。在戰國時期,韓國之所以遷都陽翟,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因為早在夏朝時期,陽翟就曾是都城,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對於其他城池,陽翟是比較繁華的。

另一方面,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因為陽翟靠近鄭國,在戰國初期,韓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吞併旁邊的鄭國。韓滅鄭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重大的購並戰爭,韓國通過多次進攻消滅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鄭國,國力迅速上升,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當時韓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對此,韓國只要消滅鄭國,擴大自己的疆域,這樣才能奠定自己戰國七雄之一的地位。反之,如果韓國無法吞併鄭國,也很難繼續和秦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相抗衡。

四、從陽翟遷往新鄭

最後,根據史料的記載,西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西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西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對於韓國來說,在消滅鄭國之後,將都城從陽翟遷往新鄭,也即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按照介紹,新鄭市地處秦嶺緯向構造東端,處於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有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地貌。山地和丘陵集中分佈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脈的東部邊緣,主要由陘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組成。

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陽翟,新鄭作為都城,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况且,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長期定都在新鄭一帶,這讓新鄭這座城池的人口比較密集,農業、手工業也比較發達。從這一角度來看,新鄭作為都城的條件更加優越,所以韓國最終選擇定都新鄭。總的來說,在200年左右的時間內,韓國先後四次遷都,從而和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秦國、燕國等諸侯國相抗衡。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本文標題: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經歷了四次遷都?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64650593986
相关資料
西漢初期的三大功臣,只有韓信結局不好?
眾所周知,“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比特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囙此,對於韓信、張良、蕭何這三人,自然可以說是西漢初期的三大功臣,也即其他人難以和他們相提並論。不過,對於西漢初期的三大功臣,在最終的結局卻是不同
標籤: 韓信 西漢 劉邦 漢朝 張良 古代武將
袁術放任“小霸王”孫策是為了什麼?什麼原因導致的
這只是《三國演義》裡面所記載的內容,陳壽的《三國志》裡面並沒有提及此事,也就是說,按照陳壽的記述,孫策並未敬獻什麼“傳國玉璽”,裡面也沒有具體交代孫策是怎樣回到吳地的,那又是什麼原因讓袁術放任號稱“小霸王”的孫策呢?
標籤: 袁術 孫策 小霸王 三國 歷史 陸康
東吳被忽略的名將:揭秘步騭的生平經歷
對此,步騭逐一將其討伐消滅。囙此,非常明顯的是,步騭圓滿完成了孫權交代的重任。而這,無疑引起了劉備的痛恨,後者選擇發兵進攻東吳,這讓步騭鎮守下的郡縣出現了叛亂。不過,相對於遭到孫權責難的陸遜,步騭反而沒有落下比較淒涼的結局。
標籤: 陸遜 孫權 三國人物 三國 劉備 驃騎將軍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到底為的是什麼?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一統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秋,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所以,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意圖阻撓北伐的李嚴,儘管是劉備留下
標籤: 諸葛亮 劉備 諸葛亮北伐 三國 中原 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