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周瑜和諸葛亮,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既生瑜,何生亮!”
相信提到周瑜和諸葛亮二人,大部分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出的一定是這句話,但捫心自問,我們將周瑜和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是不是有點强求了呢?從有關三國歷史的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周瑜更偏向於帶兵打仗的將軍,而諸葛亮則更偏向於一比特政治家,我們將這兩位主要職責都不同的人强行放在一起,已經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表現了。
所以,如果真的要比,我們不妨從治軍和治國兩方面來分析他們兩人各自的優勢,這樣也會相對有說服力一點。
首先是治軍,我們雖然稱諸葛丞相更偏向是一比特政治家,但他過往時期在兩軍對壘時創造過的豐功偉績相信大家也很清楚,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
但對於周公瑾而言,毫不客氣講,他的軍事才能肯定是能够壓著丞相一頭的,但這也僅限於軍事方面,至於現在網上動不動就有人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講述周瑜如果不死會怎樣攪動三國風雲,又怎麼將諸葛亮踩在脚下這樣的龍傲天劇情,我還是相對抵觸的,因為我認為周瑜雖然强,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弱點的,這與真正的主角諸葛丞相比還是有所差距的。
赤壁之戰自不用說,現在還有什麼借東風之論的讀者,我勸你耗子尾汁。
可能又有朋友要說了,周瑜早年不是跟著孫策的嗎?而且當時也沒有傳出什麼周瑜的正面戰績,不過是在真正的雄主孫策身邊打下手的而已。其實不然,我們在史料中幾乎無法找到周瑜前期有什麼失敗的作戰,而且從之後他在軍中的聲望來看,自然不會像我們猜測的那樣是“打下手”的。
再者說,周瑜在臨終前給孫權提出的“吞劉,並張,聯馬”的建議,或許現在看來都未成形,但在後世的史學家眼中,這條建議的重要程度甚至要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高上不少,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而是慢慢貫徹了自己的這一想法,恐怕劉備還沒等到夷陵就已經先告別歷史舞臺了。
回到治國方面,我之前已經說過了,這一項是諸葛亮的拿手好戲,這從兩人的口號來說便可見一斑:諸葛丞相早在出隆中之前就已經定調了自己“匡扶漢室”的目標,而周瑜也確實幫助孫策實現自己的夙願。一個為了大我,一個為了小我,政治覺悟孰優孰劣已經很明顯了吧。
但如果從他為孫氏所做的一系列政治選擇中,我們又能看到他在政治方面的天賦:選擇效力孫策、拒絕了曹操的抵押人質以的要求、赤壁之戰堅定主戰,這些都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絕對,可見他的政治眼光還是相當不錯的。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如果我不聲名,可能有不少讀者都會認為這是諸葛亮對劉禪所說的話吧,其實不然,這是周瑜在孫權面前的一番話。這麼看來,周瑜與諸葛亮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在江東集團的周瑜因為少主孫權的雄心遠不如其兄,有點鬱鬱不得志的樣子;而諸葛丞相的滿腹學識,也在劉備前期的羸弱中被埋沒了許久。
囙此,對我來說,周公瑾的早逝或許並不會有多少惋惜,而諸葛丞相在五丈原的無奈,卻恰恰是讓我有種莫名的悲憤。或許在整個人生上,周瑜不會與諸葛亮一般,再多經歷數年的悲憤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