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皇后那拉氏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帝王後妃的故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感興趣的人都不少,這後宮與前朝息息相關,後妃歷史也是中國古代修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古代資訊的閉塞,很多東西不為福斯所知。解開歷史謎團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這些痕迹往往不引人注意,即使皇帝下令篡改、抹除都未必會在意,這也就給我們留下了一把鑰匙。
因為乾隆帝那篇敕封皇貴妃的詔書,很多人認為乾隆帝是迫於母親崇慶皇太后的壓力才册立嫻貴妃那拉氏為繼後,也引申認為,乾隆帝對繼後完全沒有感情,只是因為孝順母親才立之,其實,這篇詔書本身就前後矛盾,多年以後,乾隆帝還不小心說漏了嘴。
那拉氏其人
關於繼後那拉氏的野史秘聞相當多,再加上《還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影視作品的描繪,她的形象似真似幻。其實,其實,繼後那拉氏的很多資料,當時已經被乾隆帝銷毀殆盡,只留下下片言隻語,使後人多有揣摩。
那拉氏的本姓有兩說,一說烏拉那拉氏,一說輝發那拉氏,主張其為烏拉那拉氏的是民國編修的《清史稿後妃傳》,主張其為輝發那拉氏的是清朝官修的《欽定八旗通志》,通志中記載其父訥爾布(那爾布)是輝發部來歸的莽庫後代,父親是輝發那拉氏,女兒當然也是,這樣說來,倒是後者更為可靠,未免爭議,稱呼其為那拉氏即可。
筆者從前對那拉氏有很多誤解,包括她入宮後地位比高氏低,筆者當時認為,那拉氏是雍正帝欽賜的側福晉,高氏原本只是格格,雍正十二年春才被提拔為側福晉,她的地位怎麼就比那拉氏高呢?
很多人解釋為,高氏得寵,而且其父高斌是大官,所以照顧她的地位,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很深的誤解,那拉氏一開始就是側福晉不假,高氏的初始身份也的確是格格,但她們二人入府侍奉弘曆的時間卻不一樣,高氏早幾年就入府了,那拉氏是在高氏晋封側福晉以後數月才入府,所以,高氏資歷深厚,在弘曆登基前,她是寶親王大側福晉,那拉氏只是二側福晉,故而高氏一開始就是貴妃,那拉氏只是嫻妃,這一點是說得通的。更不用提高氏的家世要勝於那拉氏了。
那拉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除了那些册封詔書上的文字,最能直接表現乾隆帝對那拉氏看法的就是她的封號了,那拉氏的封號是“嫻”,其滿語意為“安和的”“恬靜的”,漢字中意為文雅、柔美文靜、莊重而不輕浮。乾隆帝給那拉氏定封號時,二人在一起不過才兩年左右,通過這兩年的觀察,乾隆帝得出了一個結論,她的側福晉是一比特恬靜安和、文雅莊重的女子,可誰能想到,一個被如此評估的女子,後來竟然做出了斷發那樣的驚人之舉。
嫻妃、純妃俱著晋封貴妃。—《清高宗實錄》
嫻妃在乾隆初年的經歷鮮有記載,只是大概知道,她居住在承乾宮,在乾隆九年十二月遷居翊坤宮,她遷居後,舒嬪入住承乾宮,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乾隆帝加封貴妃高氏為皇貴妃,又封嫻妃、純妃為貴妃,此次册封貴妃,乾隆帝特旨免去了王妃命婦等行禮,這被不少人認為是輕視嫻妃和純妃,也證明是對高貴妃的殊寵。
朕意初封即系貴妃者,公主、王妃、命婦自應加敬行禮。若由妃晋封者,儀節較當略减,此一定之差等。—《清高宗實錄》
其實,乾隆帝在此事上已經做了說明,初封即是貴妃,其身份更為尊貴,由妃比特而進者,禮儀應當稍减,不僅是嫻妃和純妃晋封貴妃時沒有讓命婦等行禮,嘉妃、令妃、慶妃等晋封貴妃時都沒有。
詔書中的名堂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皇后富察氏崩逝,十一天后,定諡號為孝賢,而就在同日,乾隆帝命造辦處將養心殿西耳房的裝修挪至東耳房,依清廷制度,養心殿東耳房(現名體順堂)是皇后侍寢後留宿過夜之處,西耳房(現名燕喜堂)是貴妃過夜之處,妃嬪過夜則住東西圍房,東耳房算是皇后除了自己宮殿外的第二處房產,從乾隆帝的口氣可知,西耳房也成了某比特貴妃的固定居所,以至於都有了自己的裝潢。
乾隆帝讓人把西耳房裝潢挪到東耳房,說明乾隆帝已經决定讓西耳房的主人入主東耳房,說白了,就是讓西耳房的主人繼立為後,但現時尚不知曉當時西耳房的主人是哪位貴妃。孝賢皇后才去世十多天,這丈夫就已經打算分割妻子名下的房產,這似乎並不太符合乾隆帝鍾愛原配的人設。
據《嬤嬤媽媽裏底賬》記載,在當月月底,嫻貴妃名下增添三比特宮女,隨後幾個月宮中諸事均由嫻貴妃統領,乾隆帝又下令加恩嫻貴妃的侄子。在四月,已經有內部檔案稱嫻貴妃為皇貴妃,說明在此之前,乾隆帝已在宮中下令晋封。
七月初一,乾隆帝下發了一份很長很長的詔書,此僅為局部(全文筆者放在評論區),這也就是乾隆帝所謂被迫立後一說的由來,筆者總結了這份詔書,大致有如下幾層含義。
我媽崇慶皇太后很看好嫻貴妃,讓我立之為皇后;我很愛孝賢皇后,她真的是一比特極好的皇后,她才去世,我無心立後,別說現在還在喪期內,即使出了喪期我也不想立後,我之所以同意立後,就是為了孝道;現在還是孝賢皇后喪期,等她喪期一滿,就册立嫻貴妃為皇后,現在暫且封為皇貴妃;嫻貴妃晋封皇貴妃是大事,可不能馬虎對待,我不能像爺爺康熙帝册立我嫡祖母佟佳氏為皇貴妃時那樣隨便,我要學太爺爺册立董鄂氏那樣,頒詔天下,讓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册立皇貴妃了;
皇貴妃册封大典要格外隆重,不僅要祭告太廟還要在太和殿受賀,不僅要大辦,我還要給我的嫻皇貴妃起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叫“攝六宮事皇貴妃”;我的皇貴妃和以前那些皇貴妃可不一樣,她得享受皇后的待遇,所以你們要以對皇后的禮儀進箋慶賀(這是皇后特權,以前所封皇貴妃俱無此殊榮,連順治帝董鄂妃都沒有),公主、命婦、新晋妃嬪等都要向皇貴妃行大禮。筆者梳理完這份詔書,感到有些奇怪,乾隆帝在前面在表現深情,說他很愛孝賢皇后,無心立後,出於孝道同意母親立嫻貴妃後的要求後,因為喪期暫不能册立皇后,要給嫻貴妃辦一場史無前例的盛大的册封皇貴妃大典,還要授予她諸般特權,既然立後並非乾隆帝所願,乾隆帝為何如此抬舉那拉氏呢?
乾隆帝既然如此愛孝賢皇后,立嫻貴妃只是因為母親喜歡,按規制立不就行了,乾隆帝特別崇拜的祖父康熙帝在康熙十六年直接册立還在妃比特的鈕祜祿氏為皇后。即便是暫且不能立後,立皇貴妃也不是沒有先例,康熙二十年册立貴妃佟氏為皇貴妃掌管後宮,一應禮儀記載皆在,為何不用?一個册皇貴妃典禮搞這麼隆重幹什麼?都超越了當年册立董鄂氏為皇貴妃的禮儀。
筆者曾在網絡上看到一種說法,乾隆帝册立嫻貴妃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且頒詔天下,是因為乾隆帝想立她為皇貴妃就完了。這種說法應該沒有直接看乾隆帝詔書,詔書裏明確指出,待孝賢皇后喪期滿後即册立為皇后。那麼乾隆帝究竟為何要如此隆重地操辦這場封皇貴妃大禮呢?其實,可以從嫻皇貴妃册封禮兩個唯二的記錄來一窺端倪。
清朝只有兩位女子在册封皇貴妃時曾詔告天下,這大家都知道,順治帝董鄂皇貴妃和嫻皇貴妃;清朝也只有兩位“攝六宮事皇貴妃”,一比特就是嫻皇貴妃,一比特是道光帝的全皇貴妃。董鄂妃與順治帝的感情如何,這筆者不必多言。
道光帝的全貴妃是道光帝畢生摯愛,他做得更過分,在全貴妃册立皇貴妃後,他直接下令於明年就舉行立後大典,那時候連孝慎皇后的喪期都沒出。既然這兩對是清朝著名的恩愛夫妻,那麼把兩條記錄都占了的那拉氏真的沒有得到丈夫的感情嗎?
那麼,乾隆帝為何又說之所以立嫻貴妃為皇后,完全是出於孝道呢?
乾隆帝是個孝子不假,但如果他真的不想立後,崇慶皇太后會不體諒兒子嗎?她為何不等到孝賢皇后喪期滿後再提立後之事呢?退一萬步講,乾隆帝在孝賢皇后去世僅十一天,就把養心殿西耳房裝潢挪去東耳房,說明那時候乾隆帝已經打算讓西耳房的主人當皇后,即使崇慶太后真的很喜歡嫻貴妃,迫不及待讓兒子立之為後,也不至於孝賢皇后才去世幾天,就逼著兒子選繼後吧。如果崇慶皇太后真的這樣做了,只能說明她是故意刺激兒子,或者她瞭解兒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詔書裏之所以那麼寫,其實是以崇慶皇太后的名義給乾隆帝打掩護罷了,既塑造了兒子鍾愛原配和孝敬母親的人設,又達到了兒子想要立嫻貴妃為皇后的目的。其實,詔書本身還有一個破綻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詔書前半部分,引用了崇慶皇太后的諭旨。
這段諭旨粗看沒什麼,仔細一看卻有一個奇怪的錯誤,這段話是以皇太后的口吻所說,諭旨中,皇太后自稱為“予”,稱呼乾隆帝為“皇帝”,這些都沒錯,但是說到那拉氏時,她說這是“皇考”向日所賜,皇考指的是對皇帝亡父的尊稱,這裡的“皇考”明顯指的就是乾隆帝的亡父雍正帝,但這是崇慶太后的諭旨啊,她怎麼能稱呼雍正帝為“皇考”呢?她如果提及雍正帝,應該稱之為“先帝”“世宗皇帝”或“憲皇帝”。假如把這個說成是乾隆帝用第一人稱引用,那麼後面怎麼又是“予”如何如何,前後雖然都是第一人稱,但這個第一人稱的使用者明顯不是一個人。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一個紕漏呢?最為直接的理解就是,所謂太后諭旨那一部分其實也是乾隆帝所寫,不是太后所寫,乾隆帝處處留心人稱的問題,卻在對父親的稱呼上漏了馬腳。
說漏嘴的乾隆帝
那麼,有沒有證據證明上述所說的一切呢?當然有,而且還是乾隆帝的親筆。
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晋,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册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册立為後……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昇。—《乾隆朝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有一個叫金從善的人上書乾隆帝,請他“立後、立儲、恢復繼後那拉氏名譽、為苛待皇后下罪己詔”,乾隆帝聽後十分震怒,當時此事影響頗大,朝堂民間皆有議論,為平息物議,乾隆帝親批上諭,上諭中承認是自己决定册立那拉氏為皇后,所以去禀告了聖母皇太后,隨後册為皇貴妃,繼而繼立為後。
此時,崇慶皇太后已經崩逝,他無需再打著母親的旂號了,足見乾隆帝册立那拉氏為皇后並非是太后逼迫,完全是他自願。這也就應證了詔書中那段人稱前後矛盾的太后諭旨的確就是乾隆帝自己所寫,不是崇慶太后所寫。不過,在這份上諭中,乾隆帝雖然承認了立那拉氏不是因為母親的勸說,但他把原因歸結為“位次相當”,顯得冷冰冰的,那麼到底是這樣嗎?
其實,前文所述的證明乾隆帝並非是被迫立後的理由同樣適用於反駁這一條,既然只是因為“位次相當”,正常立不就行了,立皇貴妃、立後都有現成的禮儀,為何搞這麼隆重?此外,乾隆帝說這句話時,離繼後斷發、去世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夫妻已經情盡,多年以後再提起,還是底下人讓自己下罪己詔這種事,他當然更加憤怒,怎麼可能說什麼好話。
再說了,乾隆帝是一個很在意資歷、次序,不以寵愛定尊卑的人嗎?那麼乾隆十三年册立新寵令妃和舒妃後,為何愉妃的排名要列在她們之後?為何純惠皇貴妃去世後可以有如此豪華的皇貴妃園寢,其他妃嬪卻沒有呢?
為何乾隆三十三年,他册立的貴妃是與令皇貴妃親睦的慶妃,不是資歷深厚的愉妃和出身高貴的舒妃呢?那時候,乾隆帝還在世的潜邸舊人裏,愉妃在潜邸的排次最靠前,舒妃也算是老資格了,如果乾隆帝很重視資歷次序,那哪裡輪得著慶妃當貴妃。
放眼整個清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五人是從潜邸出立為帝的,乾隆帝之後,除嘉慶帝的繼後是乾隆帝指定外,道光帝、咸豐帝的原配去世後,繼室都不是他們的父親給他們選的側福晉。道光帝孝慎皇后去世後,後宮資歷最深的就是父親嘉慶帝賜給他的側福晉富察氏,可道光帝還是選擇了自己登基後才入宮的寵妃全貴妃。咸豐帝更是重新選秀,選擇了鈕祜祿氏為皇后。
由此可見,皇帝立繼後,完全不用依次序而立,所謂按次序而立無非就是乾隆帝與繼後離心後給自己找的托詞。有言論說,當時後宮除了嫻貴妃的確沒有其他人更適合做皇后了,純貴妃的兒子永璋因為在孝賢皇后祭禮上不敬被乾隆帝斥責,乾隆帝當然不可能選擇純貴妃,只能是嫻貴妃。
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解。筆者前文已經提到,在乾隆十三年四月已經有內部檔案稱嫻貴妃為皇貴妃,說明在當時,乾隆帝已經在宮廷中宣佈了晋封,當時永璜和永璋並未出事,二人被斥為不敬是在孝賢皇后百日祭禮那天,那天是六月二十一,所以純貴妃不是因為被兒子連累而失去的登臨後比特的可能。
還有人認為,純貴妃是漢軍旗,不可能當皇后,其實這也是個誤解,純貴妃是漢軍旗不假,難道清朝沒有出過漢軍旗的皇后?
在乾隆之前,康熙帝生母佟氏被尊為皇太后時就是漢軍旗,佟氏去世25年後,佟國綱請歸滿洲,佟家才抬旗入滿軍旗,皇貴妃佟氏也有了立後的可能,可惜表妹不久就病危了,最後僅僅當了半天的皇后。可見,只要皇帝願意,就會給出身一般的妃嬪抬旗,那拉氏不也出身下五旗,乾隆帝特意給她抬旗,族屬並非是某個妃嬪不能當皇后的障礙。
退而言之,假設乾隆帝詔書中所說都是真的,“皇宮裏確實需要一比特女主人才能奉養太后、協治皇帝”,那為何那拉氏去世後,乾隆帝沒有再立後了呢?難道乾隆三十一年以後,乾隆帝就不需要一比特皇后來“奉養太后、協治皇帝”了嗎?所以,乾隆帝詔書中所說的孝道其實是美化自己的托詞,其實就是乾隆帝自己想立後。
總結
乾隆帝繼後那拉氏可以說是清朝最神秘的皇后之一了,她是否得寵、因何斷發等都是影視作品和野史小說津津樂道的話題,筆者今日撰文其實乃是抛磚引玉,只盼能與文友在這些瑣碎的資料中品評繼後那拉氏的一些經歷,共同切磋,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