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宮妃嬪的爭鬥中,祥妃這樣的寵妃為何被道光降級了?

而且,祥妃在宮中的分例已經降到了貴人的標準,也就是說,當時道光已經有了將祥妃降級的準備。果不其然,就在道光十七年,道光皇帝一道諭旨,宣佈將祥妃降為貴人,自此終道光一朝,祥妃再也沒有重新獲得晋昇,也就是說,道光十七年的這次降級,相當於將祥妃打入了冷宮。

清朝歷任皇帝的後宮,道光朝絕對是最熱鬧的一届。有一個相關資料,道光一共有23比特後妃,竟有多達13人被降過級,這就說明道光後宮妃嬪之間爭鬥現象十分嚴重,囙此才經常有人降級,今天小編要講的這位就被道光降過級,但是她曾經也是一名寵妃,她就是祥妃。

說起這祥妃的出身,那還真不一般。祥妃姓鈕祜祿氏,來自滿洲鑲黃旗,七世祖是清朝開國元勳弘毅公額亦都,六世祖是額亦都第十子益爾登,弘毅公府可以說是八旗世家中的翹楚,被譽為鳳巢之家,清朝歷史上曾出過六比特皇后,能够出生在這樣的家族,可以說是祥妃的一種造化了。

此外,祥妃有一比特同族堂姐,嫁給了嘉慶帝,她就是嘉慶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即道光帝的繼母。

道光二年,14歲的祥妃以鑲黃旗旗女身份參加了八旗選秀,在這次選秀中,祥妃被道光帝一眼看中,成為被選中的四比特秀女之一,賜號祥貴人。其他三比特分別為全嬪、珍貴人與睦貴人。

不過,祥妃並不是道光帝最看重的一比特,道光帝最看重的是全嬪,其次才是祥妃,不過這兩人在道光初年都比較得寵,她們在最初入宮的三四年內,位分不斷得到提升,其中的祥妃便很快地晋昇到妃比特,並入主只有寵妃才有資格居住的翊坤宮,一時之間成為全宮上下令人羡慕的對象。

盛寵之下,祥妃的肚子也非常爭氣,分別在道光五年、道光九年與道光十一年三次生下龍胎,道光五年生的是二公主,不過這位公主因先天不足而導致慢驚風,只活了半年便夭折了。還好,道光九年所生的五公主與道光十一年所生的皇五子奕誴順利活了下來,尤其是皇五子奕誴,只比皇四子奕詝(咸豐)晚出生七天。

不過,祥妃在得寵的同時卻始終被全妃壓了一頭,從入宮時位分便矮了一級,全妃在道光五年便成了貴妃,而祥妃始終都是妃比特而已。更令祥妃失望的是,道光十三年孝慎皇后去世後,全妃被晋昇為皇貴妃,隨即成為新的大清皇后。

這段時間全妃與祥妃之間的關係,史料中沒有記載,但推測應該不會太好的。從道光十四年全妃成為皇后開始,祥妃便逐漸受到了道光的冷落,據清宮檔案記載,道光十五年的除夕與道光十六年的元旦活動,祥妃與五公主都沒有參加。而且,祥妃在宮中的分例已經降到了貴人的標準,也就是說,當時道光已經有了將祥妃降級的準備。

果不其然,就在道光十七年,道光皇帝一道諭旨,宣佈將祥妃降為貴人,自此終道光一朝,祥妃再也沒有重新獲得晋昇,也就是說,道光十七年的這次降級,相當於將祥妃打入了冷宮。

不過,幸運的是,祥妃的心理素質還是很過硬的,道光皇帝去世後,她受到咸豐的尊封,被尊封為皇考祥嬪。咸豐十年,身為先朝妃嬪的祥妃一起與咸豐來到了熱河避暑山莊,但沒想到的是,祥妃再也沒能回到京師,她在咸豐十一年正月死在了避暑山莊,享年54歲。

後來,同治帝繼位,因祥妃是惇親王奕誴的生母,而對其再次進行尊封,尊封為皇祖祥妃,並將其葬在了慕東陵。

本文標題: 在後宮妃嬪的爭鬥中,祥妃這樣的寵妃為何被道光降級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52294030895
相关資料
張嫣與呂雉是什麼關係?她為何在十一歲時就成為了皇后?
四年後,按照皇室規定加冠後的惠帝劉盈應該迎娶册立皇后,安定國本。呂後為了避免皇后的鳳比特落入其他家族女子手中後,威脅到自己手中的權力。她同時也被正式册立為大漢王朝的皇后。張嫣進宮後,呂後就告誡惠帝劉盈要經常到皇后的宮中過夜。張嫣因未參與亂政
標籤: 張嫣 呂雉 漢朝 歷史 漢惠帝 惠帝
從當時的後妃排位來看,豫妃的地位為何比香妃還要高?
從當時的後妃排位來看,豫妃排在慶妃之後,容嬪之前,也就是說,豫妃的地位比香妃還要高。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豫妃病逝於宮中,年僅45歲,她成為乾隆朝第一位正式死於妃比特的內廷主比特。豫妃病逝後,檔案記載承乾宮已經沒有主比特居住了,由此可知,豫
標籤: 乾隆 清朝 歷史 清朝歷史
西漢最後一比特皇后:揭秘王嬿悲慘的一生
漢平帝死後,王莽擁立年僅1歲的劉嬰繼承皇位,就是西漢亡國皇帝,王嬿按照規定就尊為皇太后。漢朝滅亡,王嬿的皇太后身份就不復存在,囙此王嬿既是西漢最後一比特皇后,也是西漢最後一比特皇太后。西漢王朝最後一比特皇后——孝平皇后王嬿。
標籤: 漢朝 王莽 西漢 歷史 中國歷史 父親
李治是個昏懦之主嗎?真實的唐高宗有哪些作為?
其二,唐高宗繼位之初,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把持朝政大權,唐高宗不服,要奪權。太宗最終因服食丹藥而死,而高宗身體狀況雖一直不佳,卻能够客觀坦然地面對。高宗之後雖然因為身體原因委託政事於武則天,但不是完全放任。
標籤: 唐高宗 唐朝 歷史 武則天 高句麗 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