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有才無德的名士有哪些呢?

或者說,不考並不是完全忽略,若真是有才無德,最終也是會被主公拋弃的。且看三國有才無德的三大名士。劉璋不知道這是劉備的藉口,給了他四千名阿兵哥及所要一半的物資。陳宮背叛曹操的動機,有人說是因為曹操處死了兗州的幾個名士,而這些人當中有陳宮的朋友。

戰亂年代用人重才,對於德的要求往往是放第二比特上。比如說戰國時期的吳起,他有殺妻拜將的污點,還有貪圖功名好色的毛病,但魏文帝聽說他用兵比司馬穰苴還厲害,就馬上予以重用。還有那個陳平,有人說他和嫂嫂私通,不管是謠言還是實有其事,劉邦並沒有調查核實,馬上就予以重用。這要在太平時期,吳起不會有人用就不用說了,陳平再有才能,也得先把那個盜嫂之事搞清楚了再說吧。三國是個戰亂時代,人才就是寶貝,只要是白玉,即便是有點兒微瑕,也就不管那麼多了,先用著再說!就像古人總結的那樣,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不過,這德才兩項,雖然是戰亂時代才能優先,這德行卻也不是一點兒不講究,只不過是放在第二比特而已。或者說,不考並不是完全忽略,若真是有才無德,最終也是會被主公拋弃的。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且看三國有才無德的三大名士。

許攸

許攸原本是袁紹的謀士,在袁紹攻打公孫瓚,購並幽州,擁有冀州等四州之地,成為北方最强盛的諸侯過程中有功,被袁紹當作最為重要的謀士之一。袁紹和曹操交戰,許攸向袁紹獻計:“曹操兵少,必然會集中全力來抵抗,許都的守衛就一定空虛。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突襲許都,就可以將許都攻陷。假如他沒有馬上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這樣就可以將曹操擊敗。”袁紹沒有採納。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官吏將其逮捕下獄,許攸知道後大怒,於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說許攸來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許攸對曹操說,現如今你曹操孤軍獨守,既沒有援軍,也沒有糧食,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現在袁軍有糧食存在烏巢,雖然有阿兵哥,但防備鬆懈,只要派輕騎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出三天,袁紹必然敗亡。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自己親率五千精銳騎兵突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果然失敗渡河逃走。

四年後,曹操攻破鄴城,佔領了冀州。許攸自恃功高,直接就把自己當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因而就忘乎所以,經常輕慢曹操,口無遮攔,逮著什麼就說什麼,直到有人向曹操告發,許攸被收押入獄,最終被殺。

許攸有才,所獻兩計都有可取之處。獻給袁紹的計策,袁紹兵多,曹操兵少,分一部分進攻許都,有成功的可能。即便是不能完全成功,也可能逼迫曹操分兵,緩解官渡方面的壓力。或者是,至少要比停留在官渡不進不退要好的多。後來投奔曹操,一見面就獻上襲擊烏巢之計,曹操實施成功,說明他看准了雙方的命脈所在。有句話叫做熟視無睹,一件事大家都在看,你看到了被人不重視的東西,這就叫才能。在當時來說,烏巢糧倉是大家都知道的地方,但許攸看到了這是官渡之戰的命脈,就是才能。

但許攸是個無德之人。許攸為什麼會離開袁紹投奔曹操?這既不是像荀彧等人覺得袁紹不能成大事,也不是像張郃一樣遭讒投降而是家人犯法。聯想到他對待曹操都要鼻子對天的那份小人得志的德行,家人儀仗他的權勢胡作非為也可想而知。荀彧評估他說,許攸貪而無治,恐怕是說到了點子上。一個貪婪之人,在任何社會都不會為人所容,不僅僅是當政者。

張松

張松字子喬,益州別駕從事,是刺史劉璋的主要謀士。

劉璋聽說曹操要征伐荊州,就派遣別駕從事張肅送去三百兵,曹操任命張肅為廣漢太守。在張肅之前,劉璋曾派過一個使者見曹操,曹操也已經給了劉璋一個振威將軍的名號,可能是要“保持聯絡”的原因吧,劉璋在派遣張肅之後,又派遣張松去見曹操。曹操這時候已經得到了荊州,志得意滿,對人傲慢無禮,再加上張松這個人長得矮小,就有點兒不待見張松。張松離開曹操後,先去見了劉備,正趕上曹操兵敗赤壁,回來後就勸劉璋斷絕和曹操的關係。他還和劉璋大贊劉備,勸劉璋與其結交。曹操失去江陵等江北之地後,實際上也和曹操不能直接相通,於是同意了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聯絡劉備。在張松的反復勸說之下,劉璋不顧王累、黃權等人的堅決反對和勸阻,終於將劉備迎接入川。劉璋讓劉備來西川是想用他抵禦張魯,可劉備不但不進攻漢中,還大肆收買人心。建安十七年(西元212),曹操進攻孫權,劉備借著這個機會,派人告訴劉璋說要回去救關羽,還向劉璋要一萬名阿兵哥。劉璋不知道這是劉備的藉口,給了他四千名阿兵哥及所要一半的物資。張松也認為劉備真的要走,就寫信勸劉備留下。張肅是張松的哥哥,他知道張松和法正的陰謀,害怕連累到自己,就將張松告發。劉璋就將張松殺了。

有記載說,劉備問蜀中的地理情况。兵器人馬情况、軍事要塞情况,張松都能說得清楚,還說張松畫了益州地圖給劉備,足可見張松的才能的確是“不凡”。但這個人卻實在是無德。張松見曹操雖然是帶著使命,但他最真實的目的卻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因為在此之前,他的哥哥張肅見曹操,得到了一個廣漢太守的官位。曹操雖然是已得荊州有點兒志得意滿而不待見張松,但張松勸劉璋“自絕”於曹操卻只因為曹操不用自己(不存錄松)。這還不算,曹操這邊不行了,他還繞著道兒去見劉備。不是勸劉璋自强,不把益州賣了絕不善罷甘休,這樣的德性可真是三國少有。

陳宮

陳宮字宮臺,原來是在曹操的屬下。曹操二次征伐徐州的陶謙,留下陳宮守衛東郡,還給了他一部分兵士。這時候,陳宮勸說陳留太守張邈背叛曹操自立,還讓他把呂布從河內迎接而來。這次事變,幾乎讓曹操無家可歸,虧得荀彧等人堅守著鄄城等三個城池,曹操回兵後還有立足之地和呂布交戰。經過多次交戰,曹操將呂布打敗,呂布只好東走徐州。這時候徐州的陶謙死了,劉備接管了徐州。呂布利用劉備和袁術交戰的時機,背後下手奪取了下邳城,擁有了徐州。建安三年(西元198)曹操征徐州,下邳城破,陳宮和呂布一同被俘,曹操將其處死。

陳宮曾經在幫助曹操獲取兗州的過程中立有大功,在呂布處又是唯一的謀士,才能不容置疑。但這個人同樣是有才無德。曹操出征徐州給陳宮留兵守衛東郡,應該說,這是那個時候最大的信任,所以呂布妻子才會說,曹操待陳宮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但陳宮卻在這個時候背叛了。陳宮背叛曹操的動機,有人說是因為曹操處死了兗州的幾個名士,而這些人當中有陳宮的朋友。假如說這個理由成立,也只不過是動機之一,或者說只是陳宮的一個藉口。陳宮最初是說服張邈背叛曹操,如果他僅僅是擁護張邈,這還情有可原,但他為什麼還要張邈再把呂布迎來?呂布當時已經被看作是反復無信之人,策動了張邈再把這樣一個人當主子是何道理?呂布被打敗後向東投靠了劉備,又利用背後下黑手的管道奪取了劉備的徐州,這當中難道就沒有陳宮的主意?呂布在徐州期間曾發生過郝萌的叛亂,平息後牽扯到陳宮,而幕後的主使是袁術,這個人在當時也是天下公敵,為什麼陳宮所依靠之人都是這樣的德性?這總不免讓人有物以類聚的感歎。

最大的可能就是,陳宮有野心,在曹操這兒他不可能實現自己的這個野心。曹操這兒文有荀彧、程昱,武有“諸夏侯曹”,陳宮不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物。張邈不能獨立成事,否則,憑他此前比曹操還要有實力的條件,也不可能在曹操已經做大的情况下,還仍然是一個郡太守。這就是陳宮要迎來呂布的原因。但呂布這個人名氣不好還難以成事,同時還不大聽陳宮的話,所以陳宮又想著投靠袁術。袁術也沒有很有名的謀士,這時候還打算自己當皇帝,這難道不是同樣能够滿足陳宮的野心嗎?還有,陳宮被俘,曹操有饒過他的意思,但陳宮沒有接受。這雖然在氣節上不虧輸,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理想上的破滅,否則,為什麼要拐著彎兒的讓曹操存母保妻幹啥?

這些有才無德之人的下場都不太好,用陳宮的話說就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看起來,任何時候,這無德之人都不被人看好。說到底,這才能就像是枝葉,枝繁葉茂當然會被人們欣賞、使用,但只有以德義為根本,這才能的枝葉才能最大限度地伸展。否則,沒有根本支撐的枝葉,即便不被他人砍伐,也會因為被人們拋弃而自行枯萎。總起來說,亂世即便是將才能看的很重,也不會徹底拋弃了德義不論。只不過,它不像和平時代那樣強調德才兼備罷了。

本文標題: 揭秘:三國有才無德的名士有哪些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48853877796
相关資料
於謙對明朝有再造之功明英宗朱祁鎮為何還把他殺了
於謙對於當時的明朝可以說是有再造之功,但還是被明英宗給冤殺了。於謙除了保住了老朱家的江山以外,對於朱祁鎮還有其他的恩惠。可見於謙對於被囚禁的朱祁鎮還是比較尊重的。所以於謙冤死的最大的兇手其實是明朝時期激烈的黨爭,並非皇帝朱祁鎮。
標籤: 明朝 正統皇帝 於謙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明景帝
諸葛亮選不擅長軍事的蔣琬接班,是為什麼呢?
楊儀是諸葛亮的隨軍長史,職務和蔣琬相當,資歷還要早於蔣琬。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選擇他人而是選擇蔣琬接班呢?當然,蔣琬的能力也是毋容置疑的,在諸葛亮駐軍漢中期間,蔣琬能够“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也在實際上履行了一個後方丞相的職責。
標籤: 諸葛亮 魏延 蜀國 蔣琬 三國 歷史
鄂倫岱是什麼人?比隆科多的結局更慘的雍正舅舅
隆科多被雍正晋昇為總理王大臣,在雍正初年,其地位僅次於怡親王胤祥。因為佟佳氏曾是雍正的嫡母和養母,而隆科多是佟佳氏的親弟弟,囙此,雍正稱隆科多為舅舅。雍正的舅舅確實不好當,鄂倫岱去世後,隆科多也被雍正盯上,最終因為貪腐、私藏玉牒等罪被雍正囚
標籤: 雍正 康熙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佟佳氏
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朱祁鈺得知後為何連說三聲好
在朱祁鈺病重時,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得知此事的朱祁鈺,為何要連說三聲好呢?事件四,囚禁哥哥朱祁鎮。所以等到朱祁鎮奪回皇位以後,朱祁鈺發現,似乎這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歸宿,該是他的就是他的,搶來了也沒用,所以他又說了一
標籤: 明景帝 正統皇帝 明朝 奪門之變 歷史 朱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