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唐初之際,長孫無忌如何成為李世民心腹謀臣?

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長孫無忌幼年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晉陽起兵後,前往謁見投效,跟隨唐太宗征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冤殺吳王李恪,反對“廢王立武”。

長孫無忌(?—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長孫無忌幼年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聰明鑒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進而結為姻親。晉陽起兵後,前往謁見投效,跟隨唐太宗征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封趙國公,圖形淩煙閣,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支持李治,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冤殺吳王李恪,反對“廢王立武”。顯慶四年(659年),為許敬宗所誣,削爵流放黔州(今重慶市),自縊而死。上元元年,追複官爵,陪葬昭陵。

長孫無忌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製定作出了貢獻。

李世民:①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②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③司空、齊國公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義貫休戚,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於朕心。④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⑤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績、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蔡東藩:長孫無忌、褚遂良,不能進諫於入宮之時,徒欲勸阻於廢後之際,先幾已昧,後悔曷追?

突厥與唐朝結盟後,政局混亂。唐朝官員大都建議對突厥用兵,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蕭瑀道:“若不出兵,會失去乘亂攻取的時機,但如若出兵,又會背棄盟約。我們應當如何?”蕭瑀建議出兵,而長孫無忌則道:“現在國家正息兵休戰,等他們侵犯邊境,才能討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會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認為暫且按兵不動,保持信義,更為合適。”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唐太宗曾對侍臣道:“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不要隱瞞。”長孫無忌等人都道:“陛下沒有過失。”後來,唐太宗又對長孫無忌道:“人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可對我明言。”無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裡有什麼過失可言。”

本文標題: 在隋末唐初之際,長孫無忌如何成為李世民心腹謀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44283204484
相关資料
漢中之戰劉備能够打敗曹操此戰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場戰爭。事實的結果是,在劉備取得漢中並稱漢中王后,三分勢力已經完全向劉備傾斜。事實上,如果單純從戰鬥能力來分析,曹操强於劉備,但是曹操之所以會失敗,與他的性格和用兵能力有關。下辯之戰的失敗,是劉備在
標籤: 劉備 曹操 漢中 漢中之戰 三國
根據新舊唐書記載,秦瓊又是如何成為隋末唐初名將?
隋末唐初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勇武過人,遠近聞名。據新舊唐書記載,秦瓊每次隨李世民征伐,敵陣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強馬壯的武將,李世民就讓秦瓊前去,單槍匹馬常將敵將斬殺於萬眾之中。離開北平府後,秦瓊又輾轉被殺父仇人靠山王楊林所賞識,成為
標籤: 秦瓊 唐朝 中國古代史 隋末 歷史 李世民
耶律休哥為什麼能成為遼朝戰神?他的能力如何?
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耶律休哥能够成為一代戰神的原因:一、耶律休哥的才能耶律休哥個人驍勇善戰,通曉兵法。最終,耶律休哥才能創造百戰百勝的神話。而耶律休哥的才能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面,更表現在他的治國理念上。所以,耶律休哥註定是大遼的柱石,一個
標籤: 耶律休哥 宋朝
唐朝大女主鄭太后,從侍女到太皇太后,她是如何逆襲的?
後李忱被封為光王,鄭氏的身份也是水漲船高,從侍女一躍成為光王太妃。本默默無聞的鄭氏,因為兒子當了皇帝而被推上皇太后之比特,這也是她人生第二次轉折。郭太后去世後,宣宗並未讓郭太后昇祔憲宗太廟,宣宗在位13年後因服食丹藥中毒而駕崩,其子李漼登基
標籤: 唐朝 鄭太後 歷史 李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