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鄧愈對明朝的建立做了何種貢獻?他的後代是何結局?

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發動了洪都之戰,最終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

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發動了洪都之戰,最終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麵和小編一起走進瞭解。

洪都之戰意義重大,它是鄱陽湖之戰的前奏,更是朱元璋滅陳友諒的喪鐘。每當人們提及此戰,都會將朱文正誇讚一番。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直陪在朱文正身邊的鄧愈。

根據史料記載,朱文正雖然一直身居“大都督府”這個覈心部門,不過,在洪都之戰前,朱文正根本沒有獨立領兵的記錄。洪都能堅守85天,鄧愈顯然是那個“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

鄧愈的付出,朱元璋自然看在眼裡。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鄧愈被封為衛國公,和徐達一樣,成為明朝“開國六公”之一。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明朝初年的少年英雄鄧愈,希望通過這位開國名將,來展現元末明初的崢嶸史。

一、父兄皆好漢,英雄出少年

西元1351年,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先後爆發紅巾軍起義,江淮大地民不聊生。由於物資匱乏,匪患橫行。許多小民百姓不得不四處逃難,而一些大的村莊則糾集青壯勞力組成“團練”,保境安民。

距離濠州約100裏的虹縣(安徽泗縣境內),有一比特叫鄧順興的好漢被鄉民推舉為首領,帶領家鄉青年保護村寨。

鄧順興為了保護家鄉,帶著長子鄧友隆,次子鄧友德便開始訓練隊伍,準備大幹一番。當時,鄧友德年僅14歲,為了和黑暗的統治作鬥爭,他緊跟父兄的脚步,練習刀槍棍棒,少年英氣,讓友鄰嘖嘖稱奇。

鄧友德就是後來的鄧愈,他比朱元璋小9歲,但跟隨父兄“起義”的時候,朱元璋還雲遊呢。第二年,遠在濠州的朱元璋才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正式成為濠州紅巾軍的一員。也就是說,鄧愈的“起義”,其實比朱元璋還早一年。

兩年後,鄧順興被元軍所殺,其長子鄧友隆接替,不幸的是,鄧友隆病逝,鄧家只剩下鄧友德一個人,他毅然扛起大旗,率領父兄的兵馬和元軍抗戰。這一年,鄧友德才16歲。

《明史·鄧愈傳》記載:

愈年甫十六,每戰必先登陷陣,軍中鹹服其勇。

可見,鄧愈雖然年輕,但他身先士卒,將士們都很服他。周邊的泗州、靈璧、盱眙三縣的百姓,紛紛前來投奔鄧友德,希望能得到他的庇護。於是,16歲的鄧友德麾下已有近萬人。

同年,朱元璋脫離郭子興,帶著徐達等24人南下定遠。朱元璋佔領滁州,迅速做大。待到朱元璋準備南下渡江時,他已經成為江淮地區第一勢力。正在此時,鄧友德遭到了元軍的不斷攻打,為了保存實力,鄧友德决定南下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見鄧友德帶著一萬兵馬前來投奔,大喜過望,立即任命鄧友德為“管軍總管”,歸自己親自管轄。並且給鄧友德改了個名字——鄧愈。

《明史》記載:

太祖起滁陽,愈自盱眙來歸,授管軍總管。從渡江,克太平。

洪武初年,明朝“開國六公”最為尊榮,但“開國六公”最大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前投奔而來的。朱元璋在渡江之後也招攬了不少名將,例如傅友德,但由於“從龍時間”稍晚,傅友德在開國之初僅僅被封為侯爵。

鄧愈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又遇到了另一個稀世名將,此人就是常遇春。囙此,在很長一段時間,朱元璋最為倚重的人是除了徐達之外,其次就是鄧愈和常遇春。

而鄧愈和常遇春最大的不同是,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是光杆一個,而鄧愈是帶著1萬兵馬來的,他對朱元璋來說,始終有雪中送炭的情誼。

二、節制江南兵,驚險守洪都

《明史》曾評估說:

寧河、黔寧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

意思是,朱元璋創業前期,身邊將領雖多,只有鄧愈(追封寧河王)、沐英(追封黔甯王)最為年輕。可想而知,鄧愈年僅16歲,就能率領上萬兵馬,必然是朱元璋身邊最引人注目的風景。

西漢時期,霍去病19歲閃擊匈奴,21歲封狼居胥,鄧愈和霍去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且說鄧愈加盟後,朱元璋如虎添翼。朱元璋渡江之後,鄧愈連下溧陽、溧水兩城,待朱元璋佔領南京,鄧愈又和徐達聯合攻下鎮江、丹陽、金壇、廣德四鎮,鄧愈因功被授予樞密院院判之職。此時的鄧愈,雖然只有20歲,但在軍中的地位卻非常高。

1357年,朱元璋派胡大海和鄧愈進攻皖南。胡大海在軍中資歷甚高,但他在鄧愈麾下任副將心服口服,二人聯手攻克旌德、績溪、休寧,並迅速佔領了江南重鎮徽州。

朱元璋創業時期,鄧愈為朱元璋打下了皖南諸地,對朱元璋來說意義重大。此舉不僅為奪取浙東打下了基礎,更是成了接下來攻打江西的跳板。而當時皖南有五方勢力爭奪(朱元璋、陳友諒、楊完者、方國珍、元朝),鄧愈不僅打了下來,還能守住,十分不易。

鄧愈在佔領徽州之後,立即執行朱元璋的意圖,向東進入浙江,和李文忠會合。在臨安之戰中,鄧愈碰到了一個硬茬,此人就是李伯昇。

元朝末年,李伯昇乃張士誠麾下兵馬大元帥,此人勇猛异常,可是剛和鄧愈接上,就被鄧愈一頓猛揍,落荒而逃。因鄧愈的表現實在太過亮眼,朱元璋於是任命鄧愈為“江南行省參政”,讓鄧愈“總制各翼軍馬”。當時遠在江南的李文忠、馮勝、胡大海、廖永忠等名將,都歸鄧愈節制。

鄧愈從皖南打到浙江,他把胡大海和李文忠留在浙東之後,然後又掉頭攻打江西。1362年,撫州之戰,鄧愈面臨的是陳友諒麾下悍將鄧克明。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時友諒將鄧克明據撫州,佯遣使同款,無降意。愈知其情,卷甲夜趨二百里,比旦,入城。克明單騎遁,尋被獲。

意思是,鄧克明想通過詐降,引鄧愈入城,在城門伏擊鄧愈,鄧愈知情後,連夜疾馳200裏,還沒等鄧克明反應過來,鄧愈已經入城。鄧克明沒來得及設伏,城門就失守了,最後只得投降。

這一戰,不僅能展現鄧愈的勇猛,更能彰顯他的膽識和智計。

其實,洪都之戰的前半部分是比較漫長的。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九江)後,繼續對南昌施壓。陳友諒的丞相胡美(胡延瑞)扛不住壓力,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大喜,為了安撫降將之心,朱元璋仍舊讓胡美守南昌。但為了牽制胡美,朱元璋納了胡美之女胡氏為妾,這位胡氏,就是洪武時期著名的胡貴妃。

朱元璋這麼做,就是為了綁定他和胡美的關係,讓胡美不能再投奔陳友諒。

本來,洪都之戰爆發前,鄧愈根本不在洪都。但是,1362年,朱元璋親臨洪都視察,鄧愈當時剛剛在撫州打敗鄧克明,聽聞朱元璋來江西,鄧愈肯定要去參拜。

朱元璋在洪都待了幾天後就回南京了,鄧愈參拜過朱元璋後,還沒來得及走,洪都就出事了。當時,胡美雖然投降了朱元璋,但他麾下的祝宗、康泰兩位將軍沒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决定再度反叛。《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鄧愈倉促以數十騎出走,數與賊遇,甚窘,連跳三馬,幾不免。

鄧愈來洪都,本就是來拜見朱元璋的,所以只帶了十多個隨從。祝宗、康泰發動叛亂時,鄧愈手中無兵,倉促之下,連忙逃跑,差點死於非命。

作為一代名將,鄧愈被叛軍追著跑,這雖然不是鄧愈遇到的最危險的情况,卻是他最丟人的戰績。

後來,朱元璋派徐達和鄧愈聯手,重新收復洪都,由於洪都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朱元璋特地從南京調朱文正(朱元璋的親侄子)來守洪都,考慮到朱文正沒有實戰經驗,朱元璋又讓鄧愈來輔佐朱文正。就這樣,待洪都之戰爆發時,鄧愈始終在朱文正身邊,面對陳友諒60萬大軍的圍攻,鄧愈協助朱文正連續守城85天,矢盡糧絕而城不破,堪稱軍事奇迹。

三、上馬安天下,卸甲定乾坤

洪都之戰後,朱元璋領兵來援。在鄱陽湖,陳友諒和朱元璋展開決戰。這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雙方共投入兵力超過80萬,最終朱元璋憑藉實力和運氣,成功打敗了陳友諒。自此之後,元末諸雄再無力和朱元璋單獨抗衡。而鄧愈在鄱陽湖之戰中,也立下不朽功勳,事後,鄧愈被朱元璋任命為江西行省右丞,節制江西兵馬。

關於鄧愈的為人,《明史》裏有一段記載:

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虜掠者。判官潘樞入謁,面責之。愈驚起謝,趣下令掠民者斬,索軍中所得子女盡出之。

鄧愈16歲掌軍,生活謹慎持重,治軍甚嚴。在攻打安福的時候,有部下搶掠百姓。軍中的判官潘樞聽聞後,一怒之下就要找鄧愈告狀。潘樞見到鄧愈,劈頭蓋臉把鄧愈罵了一頓,鄧愈這才知道有將士胡作非為,於是下令將違反軍令者斬首示眾,把搶掠來的美女和錢財還給百姓。潘樞知道後,對鄧愈佩服不已。

在平定江西之後,常遇春北上攻克襄陽,因為襄陽軍事作用巨大,北面又是元朝猛將王保保的地盤,朱元璋特地調鄧愈鎮守襄陽。在襄陽,鄧愈也做出了一番政績。史載:

愈披荊棘,立軍府營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意思是鄧愈在這片新地盤上披荊斬棘,立軍府營屯,安撫百姓,招引各方勢力,恩威顯著。可見,鄧愈不僅是一員猛將,他脫下戰袍後,仍然是一比特擅長治理地方的良臣。

西元1367年,朱元璋滅掉張士誠後,决定派徐達、常遇春北伐。當時鄧愈的任務是攻佔河南,利用中原腹地為徐達等人源源不斷地提供軍需。囙此,雖然徐達、常遇春功勳卓著,但軍功章也應該有鄧愈一部分。

洪武三年,由於常遇春已經去世,朱元璋命鄧愈接替常遇春,協助徐達北伐,擔任徐達的副手,鄧愈在甘肅遭遇元朝名將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鄧愈一鼓作氣,將王保保擊敗,《明史》記載:

擴廓屯車道峴,愈直抵其壘,立栅逼之,擴廓敗走。

可見,王保保雖然不容小覷,但鄧愈卻毫不遜色。徐達和鄧愈班師回朝後,帶回8萬俘虜,河州以西皆歸明朝版圖。

該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李善長、常茂(常遇春之子)、馮勝、李文忠、鄧愈被封為公爵。鄧愈雖然在“六公”之中排名最末,但他身後有28八位侯爵,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猛將,都在鄧愈之後。

朱元璋在封爵後評估鄧愈:

鄧愈隨我東征西討,嘗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

筆者認為,明朝初年名將如雲,鄧愈之所以能被朱元璋封為公爵,理由有三點:

第一,鄧愈在朱元璋渡江之前就前來加盟,“從龍時間”較早。

第二,鄧愈當初投奔朱元璋時,帶著一萬舊部,這種雪中送炭的恩情讓朱元璋難忘。

第三,最覈心的一點,鄧愈隨朱元璋征戰15年,立下戰功無數,而且從未犯錯。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朱元璋給眾將的封賞詔書上,曾提到過湯和、廖永忠本應該封公,皆因為犯過錯,所以才被封為侯爵。而鄧愈“有功無過”,非常難得。

鄧愈從16歲投奔朱元璋,他被封為衛國公時,已經31歲。15年戎裝生涯,歸來時,雖不是少年,但他憑藉自己的血汗,為朱明王朝烙下自己的烙印。鄧愈之功,雖然不及徐、常,但絕對不可替代。

四、勳貴超隆寵,興衰誰認定

鄧愈被封公爵後,一刻也沒閑著。洪武四年,湯和、藍玉、傅友德三人伐蜀,鄧愈負責押運糧草,蜀道艱難,鄧愈沒有耽誤分毫。

洪武五年,辰、澧諸蠻作亂,朱元璋命鄧愈為征南將軍,鄧愈帶領周德興和吳良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總之,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年,鄧愈幾乎每年都參與戰事,他所到之處,皆平。朱元璋也覺得鄧愈越來越順手。當時鄧愈不管是在軍中的地位,還是朱元璋對他的喜愛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

洪武十年,吐蕃叛亂,鄧愈被任命為征西將軍,他帶領沐英穿越高原,進入川藏,一路如犁庭掃穴,一直殺到吐蕃腹地,叛軍兵敗,鄧愈一直追到昆侖山方才甘休。

這是一場大勝,也是鄧愈人生的最後一戰。鄧愈在他生命的結尾,再一次為大明的版圖上新增一個“省”。

只是,在班師回朝的路上,鄧愈病逝了,年僅41歲,剛到不惑之年。當看到沐英一個人帶著軍隊回來的時候,一向堅韌的朱元璋哭了。史載:

太祖聞訊大慟,輟朝三日,追封寧河王,諡“武順”。

巧合的是,在明朝“開國六公”之中,鄧愈和常遇春二人是最晚投奔朱元璋的。這兩人都是在打了大勝仗,班師回朝的路上病逝的。兩年前,常遇春北伐,一路攻下元朝上都,在途經柳河川的時候病逝。朱元璋聽聞後,痛哭不已。而鄧愈也是在歸途中病逝,朱元璋親迎鄧愈靈柩,失聲痛哭。

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對國家的統一是否有巨大貢獻,鄧愈的一生,都致力於抗擊暴政,還天下安。一代名將鄧愈,就此隕落。

鄧愈病逝于洪武四年,三年後,鄧愈孝期已滿,朱元璋命鄧愈長子鄧鎮襲承衛國公爵位,後改為申國公。鄧鎮少年英勇,有乃父之風,曾幾次隨父親征戰沙場,也曾隨徐達北伐,是不可多得的將二代。

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惟庸案爆發多年後,韓國公李善長被查出涉及胡惟庸舊案(關於李善長,筆者寫過一篇長文:李善長:開國第一功,可免三次死,朱元璋賜他鐵券,卻殺他70多口)。朱元璋一怒之下,處死李善長全家70餘口,並且株連李善長的親屬。很不幸,鄧愈和李善長是姻親,鄧愈的長子鄧鎮之妻是李善長的外孫女。

也就是說,鄧鎮是李善長的外孫女婿,按照朱元璋的意思,申國公鄧鎮也應該被株連。

當時並沒有證據證明鄧鎮涉案,但因為鄧鎮是李善長的姻親,朱元璋在明知鄧鎮可能無辜的情况下,毅然要大開殺戒。

自胡惟庸案爆發以來,前後20多位勳爵被牽連其中,朱元璋不允許任何人為逆案求情。囙此,李善長被定罪之後,除了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因是朱元璋的女婿外,幾乎無人能從朱元璋的處決書上逃脫。但是,由於鄧愈乃開國公爵,在鄧鎮涉案之初,就陸續有人為鄧鎮求情,但朱元璋都置若罔聞。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了處決令,鄧鎮被拉到菜市口,和李善長的家人一起被殺。

天子一怒,流血漂櫓。朱元璋當時滿腦子都在恨李善長背叛自己,卻忘記13年前鄧愈病逝時,他內心的那一絲溫存。

鄧鎮被殺後,鄧愈家族的爵位被褫奪,鄧愈家族退出明朝的勳爵世家,從此沒落。

此後,不管是建文帝登基,還是朱棣篡位,鄧愈的子孫再未出現在朝堂之上。鄧家子孫在這段時間非常尷尬,他們通過幾代人努力,試圖二度崛起。

直到明朝第九比特皇帝朱佑樘(明孝宗)登基後,鄧愈的玄孫鄧炳才被授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雖然不是勳爵,但好歹家族有所起色。

明朝嘉靖年間,嘉靖帝通過大禮議事件掌權,為了彰顯自己皇位的正統性,他開始封賞昔日的勳爵,這時,嘉靖想起了明朝“開國六公”中的鄧愈。嘉靖帝派人尋訪鄧愈後人,找到了鄧愈的後代鄧繼坤,加封他為定遠侯。至此,定遠侯鄧氏一脈,又傳了五代。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前,第五代的定遠侯鄧文明為大明朝血戰到了最後一刻,最終被叛軍所殺。鄧氏一族起起落落,和大明朝一樣,隨風而逝。

往事如風,人們在感慨崇禎亡國的同時,有多少人會想起那個在大明朝艱難二度崛起的鄧愈家族?人們在為朱元璋建立巍巍大明而讚歎時,有多人會想起鄧愈當年曾入了一萬人的“原始股”?

本文標題: 英雄鄧愈對明朝的建立做了何種貢獻?他的後代是何結局?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42291187122
相关資料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為?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魏舒的具體做法是“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毀車是放弃車輛,下車結為步兵方陣。需要說明的是,魏舒雖然臨時變陣,首次進行純步兵作戰,但晉國經過上百年征戰,早就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標籤: 歷史 魏獻子 古代戰車 三國 鄭莊公 步兵
歷史上的劉禪真的一無是處嗎?樂不思蜀的真意是什麼
諸葛亮感懷於劉備的知遇之恩與信任,他感激涕零,稱自己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直到死為止。當時司馬昭對這種情況感到驚訝,後來詢問劉禪時,劉禪竟然稱在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實際上,劉禪不過是在裝憨賣傻,他不僅
標籤: 劉阿鬥 劉備 諸葛亮 三國 司馬昭 曹操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出身如何?他有哪些獨特之處?
劉秀雖說是一名普通的儒生,但是更是一名出色的謀士,他的謀略才能可以說是不在諸葛亮、司馬懿、管仲等等這些著名謀士之下。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依然謹記自己的原則,吸取滅朝皇帝的教訓,告誡自己要做一比特愛戴忠臣的仁君。
標籤: 光武帝劉秀 劉秀與陰麗華 東漢皇帝 漢朝 歷史 東漢
傳聞中雍正是篡位才能當上皇帝歷史上是不是真的
康熙的皇位歷經波折,終於傳到雍正身份,傳聞中雍正是花盡手段篡位上位的?雍正是不是篡位才當上皇帝的?所以說,雍正皇帝是靠修改聖旨來篡位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只能說是一種想當然的猜測。總的來說,雍正皇帝不是靠篡位來登基的,他能繼承皇位,和他本人的性
標籤: 雍正 康熙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