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輔在康熙登基之後是什麼下場?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最終,雙方妥協,多爾袞提出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為帝。根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登基之初,除了孝莊文皇后外長陪伴他以外,還有一個人常伴順治身邊,此人就是吳良輔。吳良輔是個宦官,年齡、籍貫均不詳,只知道他在清軍入關不久後,就成了順治帝的貼身太監。但是,可能由於多爾袞擅權,吳良輔在順治親政之前,史書幾乎沒有什麼記載。

宦官是經常在一些古裝劇中出現的,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僕。下麵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其中,以東漢、唐朝、明朝三朝的宦官最為出名。例如,明朝的王振、汪直、曹吉祥、劉瑾、魏忠賢等人,皆因權勢熏天而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反觀清朝,真正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宦官並不多,除了晚清時期的李蓮英外(在《清史稿》中出現6次),清朝前期的大宦官吳良輔可謂“特立獨行”。

吳良輔在《清史稿·世祖本紀》和《清史稿·聖祖本紀》中皆有出現,橫跨順治、康熙兩朝,更為奇特的是,吳良輔在順治朝被殺之後,在康熙朝再一次出現,給人一種“死而復生”之感,在他身上,充滿了疑團。

本文,筆者繼續為大家解讀清朝歷史人物,希望通過各種史料的對比分析,讓大家瞭解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一、順治親政,宦官膨脹

西元1636年(清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在盛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改汗比特為帝位,正式稱帝,建立大清。囙此,嚴格意義上說,努爾哈赤是被追尊的“清太祖”,而順治帝則是清朝第二比特皇帝。

1641年(崇德六年),皇太極在愛妃海蘭珠去世後,精神頹廢,猝死於盛京後宮之中。因皇太極生前未立太子,導致連續五天的儲比特之爭,這期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為了爭奪大位,幾乎兵戈相向。最終,雙方妥協,多爾袞提出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為帝。

福臨為皇太極第九子,生母為莊妃(孝莊文皇后),福臨登基後,改年號為順治,史稱順治帝。

順治幼年登基,攝政王多爾袞獨攬大權,作為皇帝,順治的童年是比較孤獨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德曾說過:人的童年經歷對其一生有著最重要的影響。

順治雖然不像明憲宗朱見深那樣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童年,但他的童年仍然比較孤獨。

根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登基之初,除了孝莊文皇后外長陪伴他以外,還有一個人常伴順治身邊,此人就是吳良輔。

吳良輔是個宦官,年齡、籍貫均不詳,只知道他在清軍入關不久後,就成了順治帝的貼身太監。但是,可能由於多爾袞擅權,吳良輔在順治親政之前,史書幾乎沒有什麼記載。

清朝順治七年,多爾袞在打獵過程中墜馬而亡,次年,年僅14歲的順治帝提前親政。親政後的順治帝,立即推翻了多爾袞攝政時期的多項決策,在很多方面,開始實施自己的想法。而吳良輔也囙此雞犬升天。吳良輔在清朝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力勸順治恢復“十三衙門”。

十三衙門是模仿明朝的說法,明朝時期,為了更好地侍奉皇帝及其家庭成員,在後宮內設定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最初,“二十四衙門”只是服務機構,其主官並非都是太監,但到了明朝中後期,宦官勢大,“二十四衙門”基本上成為了宦官機构。其中,權力最大的,莫過於掌握“批紅”權力的司禮監。

吳良輔建議順治建立的“十三衙門”是在“二十四衙門”的基礎上進行合併和簡化的,其中包括司禮監、御用監、尚膳監等13個衙門,清一色用宦官做主官。

吳良輔要這麼做,本質上是想擁有更大的權力。但是,這麼做的後果是直接撤銷了內務府,而內務府一般是八旗勳貴掌管,也就是說,吳良輔其實是搶了勳貴們的權力和飯碗。囙此,八旗勳貴對吳良輔的態度可想而知。

那麼,順治為什麼支持吳良輔呢?因為順治和吳良輔比較親密,他認為吳良輔是自己人,權力掌控在自己人手裡,總比掌控在宗室手裡好,囙此便同意了設定“十三衙門”。

十三衙門的設立,在清朝初年引起軒然大波,內臣外臣們紛紛以明朝宦官幹政為例,勸阻順治,最後,順治做了一些妥協,根據《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

命內十三衙門立鐵牌。諭曰:“中官之設,自古不廢。任使失宜,即貽禍亂。如明之王振、汪直、曹吉祥、劉瑾、魏忠賢輩,專權擅政,陷害忠良,出鎮典兵,流毒邊境,煽黨頌功,謀為不軌,覆敗相尋,深可鑒戒。朕裁定內官職掌,法制甚明。如有竊權納賄,交結官員,越分奏事者,淩遲處死。特立鐵牌,俾世遵守。”

意思是,大臣們怕宦官幹政,順治便在十三衙門面前立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十三衙門的法度,如果宦官竊權、受賄、結交外官、越權奏事,立即淩遲處死。

不得不說,順治是極其聰明的,他用一塊鐵牌,便堵住了大臣們的嘴。從此,吳良輔成為皇宮內勢力最大的“內監”,風光無限。

二、結交外臣,鐵牌奏效

順治帝本以為,自己用一塊鐵牌就解决問題了,讓他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那塊鐵牌卻狠狠地打了順治一個巴掌,因為吳良輔出事了。

自古以來,外臣為了提前獲悉皇帝的心思,和宦官結交則是一條捷徑,畢竟宦官身在宮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吳良輔作為順治身邊最親密的宦官,順治的一舉一動他都看在眼裡,外官自然想方設法巴結吳良輔。

第一個把吳良輔拉下水的人,名叫陳之遴。

說起這個陳之遴,本就是清初官場上的一個牆頭草。他有個好朋友,就是明朝末年“嫌水冷”的錢謙益。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錢謙益本就是出了名的偽君子,陳之遴何嘗不是?

陳之遴生於明朝浙東望族,崇禎末年,他一舉考中榜眼,很不幸的是,第二年清軍入關,陳之遴的父親時任順天巡撫,受父親牽連,陳之遴被清朝“永不敘用”。

後來,他巴結多爾袞,被多爾袞任命為侍讀學士,經過多爾袞多次提拔。多爾袞倒臺後,他連忙舉報多爾袞之罪,被順治帝破格提拔為禮部尚書,授弘文院大學士。但陳之遴結黨營私,曾被順治冷落。陳之遴為了“東山再起”,於是開始燒吳良輔的“熱灶”,用重金賄賂吳良輔,希望吳良輔幫他說好話。

吳良輔看了看順治立的鐵牌,又看了看陳之遴送給自己的重禮,最終禁不住誘惑,和陳之遴互通消息。

只是,吳良輔忘了,他當初觸犯了八旗勳貴的利益,那些八旗勳貴們時時刻刻用眼睛盯死吳良輔。所以,沒過多久,吳良輔結交陳之遴的證據,立即被禦史們抖了出來,滿朝譁然。

立鐵牌不允許宦官結交外臣是順治的主意,如今,吳良輔的所作所為,讓順治帝顏面盡失。但吳良輔畢竟是順治的親信,史載:

吏部等會陳之遴接納內監吳良輔事俱實。奉旨:陳之遴乃不思改過,又行賄賂結交,深負朕恩,姑免死革面,並父母妻子俱流徙盛京,家產籍沒。

上述這段史料出自《永憲錄》,《清史稿》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永憲錄》中較為詳細,所以摘錄下來。順治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陳之遴,把陳之遴抄家流放,卻沒有半個字提及吳良輔,這明顯是袒護吳良輔。

順治這麼做,那些八旗宗室們焉能答應?他們很快又找到吳良輔的另一樁罪證,原來,吳良輔不僅收受了陳之遴的賄賂,還拿了王之綱不少好處。

王之綱是個明朝降將,曾是史可法的部下,後來投奔清朝,但一直不受重用,便想走吳良輔的門路。不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很快被人捅開。

這下順治尷尬了,他本想袒護吳良輔,不料吳良輔如此不爭氣。在八旗勳貴的注視下,順治决定履行他在鐵牌上的承諾,將吳良輔“淩遲處死”。

注意,順治帝忍痛殺掉了心腹太監吳良輔,這件事《清史稿·世祖本紀》中有明確記載:

(順治十五年)甲辰,內監吳良輔以受賄伏誅。

奇怪的是,吳良輔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因為到後來,吳良輔又“死而復生”了。

三、替帝出家,死而復生

上文提到,《清史稿·世祖本紀》很明確寫道,順治十五年,吳良輔伏誅。讓人想不到的是,《清史稿·聖祖本紀》卻又記載:

世祖崩,帝即位,年八歲,改元康熙。遺詔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大臣輔政。二月癸未,上釋服。乙未,誅有罪內監吳良輔。

注意上述史料的最後一句的意思是:康熙元年二月,吳良輔被誅殺。

這就很奇怪了,同樣出自《清史稿》,前文說順治十五年,“內監吳良輔以受賄伏誅”,後文說康熙元年“誅有罪內監吳良輔”。也就是說,順治十五年吳良輔已死,到四年後(康熙元年),他又死了一次,難道他之前死後複生了?

如果說,康熙元年,“誅有罪內監吳良輔”這件事成立的話,那麼,無外乎有兩種可能:

第一,順治十五年,吳良輔沒有死。

第二,清朝初年有兩個吳良輔,順治和康熙各殺了一個。

不過,由於兩個人同名同姓,又同是“內監”,最後都被誅殺,我認為第二種可能非常小,所以,最大可能是第一種:順治十五年,吳良輔沒有死。換句話說,《清史稿·世祖本紀》編撰的時候,出現了錯誤。

關於這個猜測,有一個佐證,這就是由張宸寫的《青琱集》,張宸在順治年間任兵部主事,所以,他留下的史料,比民國時期編撰的《清史稿》要更可信些。

《青琱集》記載:

先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璫吳良輔祝發。

意思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到北京城西的憫忠寺,親自觀看宦官吳良輔剃髮出家。

也就是說,順治十八年(順治去世的那一年),吳良輔還活著,這也就證明了順治十五年吳良輔沒有被殺。

根據《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

意思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身體不適(根據王熙的記載,順治帝是染了痘症,即天花),到了正月初六,順治已經不行了。初七這天順治去世,年僅24歲。

也就是說,吳良輔出家的這一天,順治的身體已經出現了不適。或者說,在順治去世的5天前,吳良輔出家為僧。

吳良輔只是一個宦官,他出家,順治帝為何還要親自觀看?於是,後世就有了一個很大膽的猜測:吳良輔是替順治出家的。

提及順治帝,總有繞不開的兩大話題,第一個是董鄂妃,第二個他的出家之謎。《清史稿》和《清實錄》都說順治是病逝,但有野史說順治出家了。我們姑且以正史為准,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就是順治執政末期,他對佛學十分癡迷。但順治礙於身份,不便出家,讓心腹太監代替自己出家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囙此,吳良輔代替順治出家的猜測,我認為基本可信。

四、第二次死亡的秘密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臨終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人輔佐年僅8歲的三皇子玄燁,玄燁登基後,是為康熙帝。

《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

二月癸未,上釋服。乙未,誅有罪內監吳良輔,罷內官。

注意,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去世,普通士大夫需要“丁憂”三年,其實,丁憂守孝的時間並不是真正的“三年”,而是以九個月為一年,也就是27個月。而天子守孝,則以日代月,也就是說,順治去世了,康熙只需要服斬衰27日,囙此,順治帝是正月初七病逝的,康熙到二月初四(癸未)這天,才脫掉衰服。

一般新帝登基,都要大赦天下,而且,新帝在服喪期間,若沒有重大原因,一般是不輕易殺人的。所以,這27天內,吳良輔是安全的。可是,到了二月初六(乙未)這天,吳良輔就被殺了。也就是說,康熙除服兩天后,就立即殺了吳良輔,可見時間之緊迫。

吳良輔本是一介宦官,順治去世後,他又是出家人,康熙殺他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這個時候康熙尚且年幼,真正要殺吳良輔的,可能不是康熙本人,而是四大輔政大臣和孝莊太皇太后,所以,這個康熙,可能需要加個引號。從“康熙”這麼急著殺吳良輔,可以推測出兩個可能:

第一,吳良輔身上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康熙”殺他是為了滅口。

第二,吳良輔罪大惡極,“康熙”等不及細細審問,殺之而後快。

筆者看來,康熙殺吳良輔,有可能是順治之死有什麼秘密,而吳良輔恰好知道,或者說,順治送吳良輔出家之前,曾對吳良輔又什麼額外的交代,康熙不想讓這些話流傳出去,囙此殺掉吳良輔,以絕後患。

但是,歷史可以推測,但不可以誅心。這種猜測只是可能。而康熙殺吳良輔,其實有另一條比較確切的原因。

上文引用《清史稿·聖祖本紀》中已經說了“乙未,誅有罪內監吳良輔,罷內官”,注意,殺了吳良輔後,還有“罷內官”三個字。也就是說,“康熙”殺掉吳良輔後,撤銷了“十三衙門”,重新設立了內務府。“康熙”這麼做,第一是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避免宦官幹政,第二是為了向宗室勳貴們示好。

從“十三衙門”的設立到廢止,也就短短8年的時間,康熙廢掉“十三衙門”,總要給大家一個說法,總不能說先帝當時腦子一熱設定了“十三衙門”吧?所以,吳良輔就必須要被拎出來。

但必須說明的是,吳良輔並不是為“十三衙門”背鍋,因為他本身就是罪魁禍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康熙殺吳良輔,有掩蓋未知秘密的可能,但吳良輔之死,肯定和十三衙門的設立有很大關係。前者是可能,後者是確切的。

也許,在《清史稿》中,吳良輔是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囙此《清史稿》在編撰的時候,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讓這個小人物“死而復生”。但是,能够在史書上留名的人,其實都不是小人物,像吳良輔這樣的人,能在康熙剛除服就被殺掉的,必然不簡單。

本文標題: 吳良輔在康熙登基之後是什麼下場?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41599680330
相关資料
鴻門宴上範增扮演著什麼角色?他是何表現?
也就是說,範增的能力極有可能被誇大了,由此再來回顧鴻門宴上範增的表現,反而就能說得通了。囙此,鴻門宴上殺劉邦,絕對是一個餿主意。當劉邦離開時,範增應該立即啟動預案,或是阻撓劉邦離開,或是立即派兵追殺劉邦等。
標籤: 範增 項羽 劉邦 鴻門宴 歷史 張良
關羽為何能被稱為武聖?原因是什麼?
關羽之所以能够成為後世傳頌的武聖,自然是因為他有旁人不及的地方。在《三國志》中,關羽被程昱等人評估為萬人敵,也被周瑜等人評估為熊虎之將。而且關羽是難得死在敵人手上,而不是被自己人逼死的將領,相比之下,即便是明朝時期被追封為武聖的嶽飛也在這一
標籤: 關羽 武聖 三國人物 三國 關羽雲長 曹操
明朝開國大將:周德興最後什麼結局?
周德興,明朝開國大將、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他最後是什麼結局?朱元璋任職周德興為征南將軍,帶領軍隊征討平定。周德興的貢獻已做到鼎峰,又倚恃是朱元璋的老鄉人,囙此他的府邸都超過了規格型號,刑部列舉他的罪行上訴,朱元璋詔告寬宥了他。諸勳臣在世時,周
標籤: 明朝 周德興 中國古代史 朱元璋 歷史 湯和
朱棣喜歡朱高煦,怎麼會選擇了朱高熾?
朱棣喜歡朱高煦,為何還選擇了朱高熾?朱元璋十分令人滿意皇孫儒雅隨和的性情,另外,也認可了朱高熾出眾的行政實力。從朱棣自己的視角選擇,他心中中最好的候選人其實是朱高煦。朱棣擔憂朱高熾厚道的性子會害了他,未來會遭受朝中奸人的威逼,於天下無利。父
標籤: 洪熙帝 明成祖 明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