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李光地一生有何貢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光地有兄弟三人,他的兩個弟弟分別叫李光垤、李光垠。另一人是陳夢雷,位列二甲第三十名。耿精忠造反,第一步就是控制朝廷命官,李光地作為回鄉探親的朝廷官員,很快被納入耿精忠的逮捕名單。李光地把消息裝進一個蠟丸中,然後派人從山間小路逃離福建,把消息送往京城。在朝會上,李光地公然向康熙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施琅。

李光地,字晋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給康熙上奏,請求告老還鄉。康熙對李光地說:“王掞和你同為文淵閣大學士、你們倆年齡相仿,王掞都沒有退休,你就再幹兩年!”

其實,當時李光地已經76歲,垂垂老矣,因為康熙十分寵信李光地,囙此不捨得讓李光地致仕。於是,李光地拖著病體,繼續輔佐康熙處理政務,第二年,李光地因疝疾速發,死在了北京。康熙聽聞後,悲痛不已,對眾人說:

“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康熙的這段話,出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意思是:李光地知我,我知李光地,朕和李光地是知己。

雍正登基後,對李光地崇拜不已,他將李光地入祀賢良祠,評估李光地是“一代完人”。

作為康熙的知己、雍正的偶像,李光地在康雍時期享受了漢族大臣少有的榮光。然而,沒想到的是,到了民國時期,歷史學家梁啟超卻說李光地是“卑鄙小人”。

本文,筆者來和大家分享李光地,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重新認識這位清朝名臣。

一、初顯鋒芒,立下大功

李光地,字晋卿(和耶律楚材同字)。根據《李光地年譜》記載:

先世居劍州,相傳為唐江王元祥後。

李光地祖籍是福建劍州(南平),後來遷居到泉州安溪縣,相傳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李光地有兄弟三人,他的兩個弟弟分別叫李光垤、李光垠。

李光地出生於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年),他自幼聰明,有“神童”之稱。李光地3歲那年,清軍入關,福建成了南明和清廷對抗的主要戰場,此後多年,福建的治安都非常混亂,盜賊橫行。李光地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13歲時,有一幫不明身份的盜賊闖入李光地家中,將他家洗劫一空,這件事對李光地影響很大,以至於他對於各種反叛、盜匪等行為非常反感。

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進京趕考,一舉考中二甲第二名。同榜進士中,有兩人比較和李光地淵源較深,一人是徐乾學,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此人後來成為李光地的同僚,也是康熙朝名臣。另一人是陳夢雷,位列二甲第三十名。陳夢雷在清朝並不出名,但他和李光有較深的淵源,下文還會講到這個人。

考中進士後,李光地在翰林院待了3年,他被選中庶起士,授編修。3年後(康熙十二年),李光地回家省親。巧合的是,陳夢雷也回家省親。

《清史稿》記載:

陳夢雷者,侯官人。與光地同歲舉進士,同官編修。

李光地是福建南平人,而陳夢雷是福建侯官(閩縣)人,二人不僅是老鄉,還是同科進士,現在又一起回鄉探親,一路上自然要相互照應。

李光地和陳夢雷回到福建後,清朝爆發了一件大事——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發起叛亂。由於吳三桂當時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又出兵圍堵雲貴總督甘文焜,消息被完全封鎖,直到康熙十三年正月,康熙才知道吳三桂已反。康熙當時非常被動,當康熙出兵迎戰吳三桂的時候,遠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豎起了反旗,和吳三桂相互呼應。與此同時,臺灣的鄭經(鄭成功之子)也在派兵反攻福建,福建這邊登時大亂。而此時的康熙,只顧著吳三桂那邊,根本不知道福建的情况。也就是這個時候,李光地立功了。

《清史稿·李光地傳》記載:

十三年,耿精忠反,鄭經據泉州,光地奉親匿山谷間,經與精忠並遣人招之,力拒。

耿精忠造反,第一步就是控制朝廷命官,李光地作為回鄉探親的朝廷官員,很快被納入耿精忠的逮捕名單。好在李光地機靈,帶著父母躲進山谷中,耿精忠多次派人去招降,都被李光地拒絕了。而和李光地一起返鄉的陳夢雷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陳夢雷被耿精忠活捉,被迫成了耿精忠的幕僚。

李光地不但拒絕了耿精忠的招降,還多方收集福建的軍事情報,最後寫成了一份奏摺,在奏折中,李光地把耿精忠和鄭經的軍事部署、進攻路線全部寫入其中,《清史稿·李光地傳》雲:

置疏蠟丸中,遣使間道赴京師,因內閣學士富鴻基上之。上得疏動容,嘉其忠,下兵部錄付領兵大臣。

李光地把消息裝進一個蠟丸中,然後派人從山間小路逃離福建,把消息送往京城。在路上正好遇到內閣學士富鴻基,經富鴻基把消息轉呈給了康熙,康熙得知耿精忠已反,震驚不已,又看到李光地蒐集的情報,對李光地讚不絕口。立即派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出兵平叛。

三藩之亂是康熙朝的一場戰爭浩劫,李光地及時抓住了機會,從此平步青雲。

二、轉眼六年,再立新功

在三藩之亂爆發之前,康熙只知道有李光地這個人,對他並不熟悉。李光地派人及時傳遞了情報,立下大功,在康熙心目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雖然如此,李光地真正被康熙重用卻發生在六年之後。

《清史稿》雲:

師進駐福州,令都統拉哈達、賚塔等討鄭經,並求光地所在。

當年李光地派人送情報時,他本人還留在福州,後來耿精忠封鎖了福建,李光地根本出不去。三年後(康熙十六年),清軍攻入福州,耿精忠投降,康熙特地傳令給拉哈達和賚塔兩位將領尋找李光地。

後來,拉哈達在漳州找到了李光地,他發現李光地連續三年都在避難,始終不願意向耿精忠低頭。拉哈達把李光地的事蹟彙報給康熙,康熙聽聞後,特地褒獎李光地:

“光地矢志為國,顛沛不渝,宜予褒揚!”(出自《清史稿》)

康熙命李光地即刻北上,提拔他為侍讀學士,不巧的是,“行至福州,以父喪歸”,李光地剛走到福州,家裡人便追上他,告訴他父親病逝。李光地只得返回家鄉,為父守孝三年。

也就是說,李光地先是被叛軍阻攔了3年,好不容易平定叛亂,他又要守孝三年。等李光地再次回到京城,已經是六年後的康熙十九年了。《清史稿·李光地傳》記載:

十九年,光地至京師,授內閣學士。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剛到京城。正常情况下,李光地需要先到吏部報導,然後等吏部重新安排職位。可康熙急著見李光地,直接跳過吏部,把李光地召到宮中,授他為內閣學士。要知道,六年前,李光地回鄉探親之前的官職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如今剛回到京城,就任內閣學士(從二品),這種飛升速度,令人咂舌。

在李光地擔任內閣學士期間,他還給諸位皇子講過課,諸位皇子包括雍正(胤禛)都對李光地的學識佩服不已。

康熙二十年,臺灣鄭經去世,他的長子鄭克藏被殺,次子鄭克塽在馮錫範等人的輔佐下繼承了延平王爵位。李光地長期待在福建,對這件事比較敏感,他得到消息後,立即對康熙說:

“鄭經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爭權,宜急取之。”

意思是,鄭經已死,現在明鄭內部已經大亂,正是收復臺灣的天賜良機!

其實,康熙當時已經28歲,剛平定三藩之亂,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他早就想收復臺灣了。只可惜,在朝中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例如,索額圖就主張:“臺灣孤懸海外,而且都是不毛之地,如果冒險收復,不僅損耗兵力,而且治理費用巨大,不如弃守。”

在朝會上,李光地公然向康熙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施琅。

關於施琅,筆者上個星期寫過他的文章,施琅是一名優秀的水軍將領,只可惜,他三次易主,在清朝始終不被信任。《清史稿·李光地傳》中記載,李光地以身家性命作保,對康熙說:

“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

李光地的建議,自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最終,康熙力排眾議,選擇相信李光地,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領兵攻打臺灣。

當時,康熙讓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巡撫吳興祚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三人共同治兵,但三人意見不統一。李光地和納蘭明珠等人向康熙建議給施琅獨立帶兵的權力,康熙最終同意,讓姚啟聖和吳興祚負責後勤,全力支持施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一舉收復臺灣,為康熙立下不世之功。而施琅之所以能有如此功勞,李光地的推薦至關重要。

康熙一生雄才偉略,平三藩、收臺灣更是康熙的千古功業,而這兩份功業,都有李光地的參與。

三、故人歸來,醜事暴露

其實,在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李光地並不在京城,史載他“乞假奉母歸”,由於父親病逝,李光地對母親一直非常孝順。李光地在家中奉母三年,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再次入京,立即被升任為翰林院掌院學士,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康熙三十一年,李光地被任命為會試主考官,隨後李光地又參與靳輔治河、擔任順天府學政。總之,這幾年,康熙是在有意鍛煉李光地,李光地在不同的任上,總會做出不錯的成績。

到了康熙三十六年,李光地已經擔任工部侍郎,由於當時的工部尚書薩穆哈年邁多病,李光地其實是以工部侍郎的身份代理尚書之職。第二年,李光地被康熙任命為直隸巡撫。這一年,李光地見到了一比特故人,一比特讓他名聲掃地的故人。

原來,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康熙巡視盛京,有一比特流放盛京的囚徒向康熙獻上一首詩,康熙覺得這名囚徒好文采,便下令赦免了他,讓他輔佐皇三子胤祉編書。這位囚徒,就是前文提到的、李光地的老鄉陳夢雷。

原來,當初三藩之亂時,陳夢雷被耿精忠裹挾,被迫成為耿精忠的幕僚,後來三藩之亂平定,耿精忠被殺,陳夢雷作為耿精忠的“同夥”,被流放到了盛京。若不是康熙巡視盛京,陳夢雷這輩子恐怕都要埋骨於此了。

陳夢雷回到京城時,骨瘦如柴,不久後,他寫了一份《與李光地絕交書》,抨擊直隸巡撫李光地欺君負友,為天地所不容。此文一出,滿朝譁然。

按照陳夢雷的說法,康熙十二年,他和李光地攜手回鄉省親,不料次年遇到三藩之亂,他被耿精忠裹挾,無法逃出福建,但他卻私下找過李光地,和李光地合作。《清史稿》雲:

(陳夢雷)方家居,精忠亂作,光地使日蚃潜詣夢雷探消息,得虛實,約並具疏密陳破賊狀。

陳夢雷的意思是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他曾秘密蒐集耿精忠的情報,寫成奏摺,然後趁李光地來家中探訪的機會,把奏摺交給了李光地,希望李光地能够想辦法將消息秘密傳到京城。

沒想到的是,李光地蘇日安派人把消息傳到京城了,但沒有注明這份情報是陳夢雷提供的,《清史稿·李光地傳》說:

光地獨上之,由是大受寵眷。

李光地獨吞了功勞,卻把陳夢雷晾到了一邊。

後來,耿精忠被殺,在處理其黨羽時,康熙壓根不記得有陳夢雷這個人,所以一律下獄處斬。不料,李光地卻兩次為陳夢雷求情:

夢雷以附逆逮京師,下獄論斬。光地乃疏陳兩次密約狀,夢雷得减死戍奉天。(出自《清史稿·李光地傳》)

意思是說,就在陳夢雷即將要赴死的時候,李光地先後兩次給陳夢雷求情,最終陳夢雷沒有被處死,而是被流放到了東北。按照陳夢雷的說法,李光地當年雖然為自己求情,但是對於“離散逆黨,密圖內應及同謀請兵之事,一語不及”。

意思是,對於陳夢雷提供情報的事情,李光地一字未提。

陳夢雷控訴李光地的消息傳出去後,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李光地此時已經56歲,頭一次遭此等大辱,他惱羞成怒,在李光地給康熙的奏辯中說道:

“臣上本時,曾到陳夢雷家中和他商量,他一字不答,至於臣上蠟丸書是他定的稿,實實無此事!”

李光地這句話非常狠,不僅否認情報有陳夢雷的功勞,還說自己曾經勸過陳夢雷逃離叛軍,結果陳夢雷“一字不答”,對耿精忠死心塌地。

這儼然是把陳夢雷說成了耿精忠的“死忠”。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李光地沒有想到,他和陳夢雷之爭,成了康熙三十七年京城最火熱的“八卦”。

筆者認為:李光地和陳夢雷的歷史公案,關鍵之處在於李光地遞給康熙的情報中到底有沒有陳夢雷的功勞。若有,那李光地註定是小人,不管他最後為陳夢雷求情是出於愧疚,還是同鄉情分,都不能掩蓋這個結論。

筆者的結論是:三藩之亂爆發時,李光地尚且年輕,他可能因為貪圖功勞而鑄成了大錯,我是支持陳夢雷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陳夢雷被流放了十餘年,好不容易從盛京回來,本應該好好表現,少惹是非。他雖然不用巴結高高在上的李光地,也沒有必要去污蔑李光地。陳夢雷這樣做,弄不好就要再度入獄。但陳夢雷卻非要走這條路,這說明他心中的確有委屈。

第二,按照《清史稿》的記載,耿精忠造反的時候,李光地帶著家人逃到山澗中,他是沒有機會摸清楚耿精忠的軍事部署情報的,而陳夢雷當時已經被裹挾進入耿精忠的團隊,陳夢雷拿到情報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就是康熙的態度。這件事鬧大後,康熙的處理管道很微妙,康熙並沒有降罪於陳夢雷,而是讓陳夢雷好好編書。按理說,若康熙相信李光地,那陳夢雷就犯了“污蔑朝廷大員”之罪,康熙必當嚴懲,但康熙沒有這麼做,這說明,康熙也知道陳夢雷沒有撒謊。

因為康熙喜歡李光地,還要用李光地,所以李光地的形象不能毀了。當年,康熙派給李光地一項重任,讓李光地以直隸巡撫的身份來治理京城水患。算是委婉地轉移了大家的視線。

清朝末年,梁啟超在《梁啟超全集》第3卷中評估李光地:

“以李光地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諛……”

梁啟超出名的時候,李光地已經去世200多年。可見,因為陳夢雷一事,時隔兩百年後,李光地仍然在背負駡名。

四、位極人臣,功過任評說

上文提到,康熙為了轉移視線,派李光地以直隸巡撫的身份去修河,李光地幹得非常賣力。李光地一方面治理漳河、滹沱河,親自勘察,日夜蹲守,另一方面又請求免除河道兩岸百姓的賦稅。辛苦了兩年多,終於完成了任務。

李光地深陷是非漩渦,唯有以勞動成果來證明自己。

看到李光地的成績,康熙大喜,直接提拔他為吏部尚書,李光地終於松了一口氣。

康熙四十年,李光地再一次被康熙委以重任,讓李光地治理永定河,李光地不負所托,一次性解决了困擾京畿多年的河務問題。

治河,是李光地在平三藩、收臺灣之後,為康熙立下的第三大功勞。後經過康熙、雍正兩朝,京畿河務都沒有再出現大問題。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拜李光地為文淵閣大學士,這一年,李光地63歲,算是正式“拜相”。在給吏部的諭旨上,康熙說道:

“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昇為文淵閣大學士。”

康熙用“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八個字來評估李光地,讓李光地頗為欣慰。

康熙晚年,沉迷於程朱理學和易經的研究,而李光地深諳此道,康熙囙此“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討”,即李光地每天入宮和康熙近距離探討這些學問,囙此李光地對康熙的心思非常瞭解,這也是康熙說李光地是他的知己的原因。《清史稿》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康熙十七年,太子隱忍被廢,康熙下令讓大臣們舉薦新太子,大家聽完,都紛紛站隊,舉薦自己心目中的“新太子”。當時,工部尚書王鴻緒等大多數朝臣都舉薦皇八子胤禩為太子,最終惹怒了康熙。康熙便問李光地:“他們都舉薦新太子,你怎麼一言不發啊?”李光地回答:

“前者皇上問臣以廢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調治,天下之福,臣未嘗告諸人也。”

李光地的意思是:皇上廢黜為太子,是因為太子有病,既然有病,慢慢調養就好了。等他病好了,就是天下人的福氣了。

不得不說,李光地的確瞭解康熙,他知道康熙的本意並不是要推舉新太子,而是要讓那些不安分的人跳出來。所以,李光地仍然站在胤礽那邊,因為這是君臣大義。

李光地的做法,讓康熙非常讚賞。康熙四十九年,李光地因疝疾提出致仕,康熙挽留無果,讓李光地回福建養老。三年後,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六十大壽時舉辦千叟宴,康熙特地派人到福建接李光地來出席宴會。不久後,李光地複職。

康熙五十六年,李光地76歲,垂垂老矣,舊病纏身,他再次請求退休,康熙卻以“王掞都沒有退休,你再等兩年”為由,拒絕了李光地的請求,不料,第二年李光地便病逝了。

李光地去世時77歲,他去世得非常突然,康熙沒能見到他最後一面,心情非常悲痛。康熙最終派皇五子恒親王胤祺代表自己去弔唁李光地,賞賜千兩黃金,諡號“文貞”。雍正登基後,將李光地入祀賢良祠,加贈太子太傅。

李光地28歲考中進士,77歲去世,在康熙朝為官近半個世紀,他對清朝的統一、京畿要務的治理、理學的發展都有重要的貢獻。康熙朝著名的漢臣有很多,像張英、高士奇、陳廷敬、徐乾學等人都是一時翹楚,然而,康熙寵信李光地的程度,遠遠超出上述幾人。

康熙曾評估李光地:“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對李光地推崇不已,而清朝歷史學家全祖望卻說李光地:“其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

這就是李光地,官方給出較高的評估,民間卻始終罵他是卑鄙小人。

筆者認為:從政治觀點來說,李光地毫無疑問是名臣,他對康熙朝的貢獻不言而喻。但是,從人格的角度來說,李光地當年在處理陳夢雷一事上,留下了他一生都無法掩蓋的瑕疵。

其實,當“賣友求榮”這四個字貼在“一代名臣”的後背上時,大家註定會在他背後指指點點,從而忽略了他的貢獻。其實,歷史是統一的,也是辯證的,後人看待李光地,不能一味只盯著他的過錯,要功過同覽,才是對待歷史的態度。

本文標題: 清朝名臣李光地一生有何貢獻?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41358969990
相关資料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燕國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長子召公,戰國七雄之一。與此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燕國幾乎亡國。燕昭王之後,除了燕惠王召回樂毅毀壞大好局面讓人印象深刻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燕太子丹策劃的荊軻刺秦王。當然,燕昭王之後的燕
標籤: 燕昭王 齊國 燕國 春秋戰國 歷史 樂毅
陳宮放弃曹操輔佐呂布是看中了什麼?有何目的
隨後陳宮通過外交手段,讓曹操入主兗州領兗州刺史。而陳宮明明是曹操在東郡時就投奔曹操的親信,以陳宮的智慧,他絕對可以看出呂布僅有武夫之勇,而無多少謀劃。為何當時陳宮還要放弃曹操而輔佐呂布?
標籤: 呂布 曹操 兗州 陳宮 三國
在歷史上既是開國皇帝,又是亡國之君的帝王都是哪些人?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那麼,歷史上既是開國之君,又是亡國之君的皇帝,又有多少呢?漢哀帝去世之後,王莽擁立劉嬰為皇太子,自己則代理天子朝政。石虎去世之後,太子石世即位,冉閔則擁立石遵奪取皇位,冉閔被任命為都督中外
標籤: 冉閔 歷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唐朝 武則天
李淵兒子那麼多最後為何爭奪皇位的人為何只有三人
李淵的兒子那麼多,皇位爭奪戰中為什麼是三兄弟鬥爭最凶?她和李淵一共生下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淵是因為要和天下群雄爭奪天下,正在用人之時,讓這三個兒子統帥一方帶兵爭奪天下。李世民起了一個不好的先例,所以他和長孫皇后所生的三
標籤: 李淵 李建成 李世民 中國古代史 唐朝 李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