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後王允到底犯了什麼錯誤王允迅速敗亡的原因是什麼

在董卓被殺後,王允事實上掌握了朝廷大權。對此,在筆者看來,王允除掉董卓後,犯了以下幾個錯誤,這是他迅速敗亡的主要原因。董卓被殺後,如何處置凉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朝廷的大事。在董卓被殺後,呂布勸說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結果王允猶豫不決。最後,除掉董卓後,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獎和廣大百姓的稱讚。

還不瞭解:董卓和王允的讀者,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董卓被殺之後,王允為什麼會迅速敗亡?王允為什麼控制不了局勢?王允為什麼做不到?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字子師,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東漢末年時期的大臣。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對於王允來說,舉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受到百姓的支持。但是,在東漢末年,王允陷入到朝廷的鬥爭中,一度去官隱居。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掌權之後,辟王允為從事中郎,遷河南尹。

董卓擁立漢獻帝即位後,王允代替楊彪,拜太僕、尚書令、司徒。眾所周知,在東漢末年,董卓篡奪朝廷大權,廢立皇帝,成為天下英雄豪傑討伐的對象。對於王允來說,表面上依附於董卓,實際上則是在密謀除掉董卓。

西元192年,王允聯合呂布殺掉了董卓。在董卓被殺後,王允事實上掌握了朝廷大權。但是,僅僅數個月後,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長安。王允兵敗而被處死,時年五十六歲。由此,對於王允來說,不僅沒能復興漢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沒能保住。對此,在筆者看來,王允除掉董卓後,犯了以下幾個錯誤,這是他迅速敗亡的主要原因。

一、王允沒有及時安撫董卓的部下

《後漢書》中記載: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凉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凉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西元192年,董卓被殺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復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是,不久之後,王允就改變了全部赦免董卓部下的决定。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董卓被殺了,但是,董卓的部下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王允作為一比特文臣,很難獲得這些將士的真心支持。在此背景下,讓他們各自回到家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得不到王允的赦免,李傕、郭汜等人自然是心懷忐忑的。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强,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被殺後,如何處置凉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朝廷的大事。王允企圖削奪凉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凉州兵,並且計畫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對此,在筆者看來,王允的這一計畫,顯然過於理想化,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能。

彼時,有人對王允說:“凉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他們,凉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很容易引起兵變和混亂。還不如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凉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那兒,以便安撫軍心。”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人。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東漢末年,皇甫嵩一度是董卓的上司,所以,讓皇甫嵩來執掌凉州將士,確實能够避免兵變的發生。

但是,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兵是堅決敢對董卓的,與我們是站在一起的,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凉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董卓被殺後,王允始終拿不定一個主意。在此背景下,李傕、郭汜等人自然是越來越緊張了,乃至於出現了王允要殺掉所有凉州兵的流言蜚語。最終,李傕、郭汜等人在賈詡這位謀士的勸說下,召集軍隊反擊長安,這導致王允根本無法抵擋。

二、王允輕視呂布,導致兩人的關係不斷惡化

《後漢書》中記載: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在董卓被殺後,呂布勸說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結果王允猶豫不決。不久之後,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恩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准。王允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董卓的部下中,除了凉州兵,還有原先並州刺史丁原率領的兵馬。王允已經得罪了凉州兵,現在又和呂布等並州將士逐漸疏遠,這導致他根本沒有什麼心腹和親信了。換而言之,王允連團結身邊力量的道理都不同,就更不能指望他復興漢室了。

《後漢書》中記載: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

西元192年,李傕、郭汜的部隊便攻陷長安。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青鎖門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雖然王允曾經輕視自己,但是,呂布在逃走的時候,還是沒有忘記叫上王允。當然,王允或許意識到現在的局面,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他放弃了逃出長安的選擇,選擇留下來保護漢獻帝劉協。

三、王允掌權後,疏遠了朝廷大臣

《後漢書》中記載: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最後,除掉董卓後,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獎和廣大百姓的稱讚。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由此,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悅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疏遠了朝廷大臣,導致王允很難及時獲得凉州將士的變化情况了。於是,王允對於李傕、郭汜的反應,根本沒有什麼應對方案,也就不可能守住長安了。

此外,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昭曾評估道:自王允有一歲不可再赦之議,且欲盡誅凉州人,於是李傕等遂蟻聚蜂屯,至於敗壞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誅死,漢遂以亡。故吾謂漢室之亡,不亡於賈詡,而亡於王允之一言也。允雖有誅卓之功,實為漢室之一大罪人矣。對此,在筆者看來,董卓被殺後,王允確實浪費了拯救東漢王朝的機會。在他被殺後,漢獻帝劉協繼續被權臣所挾持,東漢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本文標題: 董卓死後王允到底犯了什麼錯誤王允迅速敗亡的原因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39663966801
相关資料
朱文正當初背叛朱元璋朱元璋為什麼還封他的後代為王
朱文正當初選擇反叛朱元璋,朱元璋後來為什麼還封他的後代為藩王?朱文正以四萬部隊對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最終堅持了85天,不可思議的是洪都保衛戰竟以朱元璋完勝而告終。朱文正畢竟功大於過,朱元璋封朱文正的兒子為王很正常。虧欠與內疚朱文正的謀反與朱
標籤: 朱文正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陳友諒 朱守謙
清朝最牛姐妹花,最後都當了皇后
清朝時期,姐妹一同被皇帝納入後宮,還是挺常見的。但如果說倆妹都被封為皇后,就很少見。今天要說的這對姐妹,都被封了皇后,姐姐是順治帝的孝獻端敬皇后,即董鄂妃,妹妹是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雍正九年,孝敬憲皇后病逝,享年51歲,六年後,孝敬憲皇后與
標籤: 清朝 清朝皇后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孝敬憲皇后 努爾哈赤
殷通有恩於自己,項梁還要殺他,原因是為何?
陳勝吳廣起義後,殷通認為時機來臨,秦朝已經不可救藥,準備起兵造反,以項梁與桓楚為將。顯然,項梁出去見項羽,是叮囑項羽擇機殺殷通。02殷通有恩於項梁,且殷通起兵利於項梁複國志向,那麼項梁為何還非常無情的斬殺殷通?很簡單,項梁成為了領導。陳勝死
標籤: 項羽 項梁 殷通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三國
朱棣的皇位是搶侄子才得到的後世人為何很少罵這個謀權篡位者
朱棣的標籤通常與殘暴掛鉤,搶奪侄兒的皇位,還殺人如麻。首先,朱棣對安南國的收復如同一面鏡子般對南方各國做出警示,這有利於國家在南方地緣政治的穩定。
標籤: 明成祖 明朝 中國古代史 遊牧民族 鄭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