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嘉慶和珅,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嘉慶當初不聽告誡執意抄家和坤,嘉慶為什麼在十五年後就後悔了?嘉慶到底在後悔什麼?
說到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員,大家都是咬牙切齒,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都不能與人民共情,甚至縱容手下官員,形成一個奇异的現象。
和珅不是個清官,可乾隆卻對他的受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始終重用他,更在臨終時告誡嘉慶,不可處置和珅。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死後,嘉慶違背了他的遺願,迫不及待地抄了和珅的家,卻在十五年後追悔莫及。
巨貪和珅
史學總是將一個朝代劃分為初期、盛世、中期、晚期,清代的盛世在康熙、雍正、乾隆治下,正是有名的“康乾盛世”。雖然名字裏也帶著個盛世,但康乾盛世和之前朝代的盛世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延續的數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消亡,嶄新的朝代也無法掩住它散發的死氣。
將此時的中國歷史和世界史橫向對比,幾乎難以想像這是同一個世界在發生的事,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開展地如火如荼,社會生產力提升,使國家實力得到飛躍提升,自詡天朝上國的大清,在緊閉國門的睡夢中被彎道超車。
清代欣欣向榮的表像裏其實暗藏危機,國庫空虛,政府財力虛弱。可能有人會反駁,說這都是胡說八道,如果大清國力真的不行,那怎麼會留下乾隆六下江南的佳話。
乾隆既然有心思遊山玩水,同時花費巨大,那就說明他治下國庫裏還是不缺錢的,這話說得對也不對,乾隆的確有揮霍無度的實力,但那都是多虧了在他之前的雍正。
雍正十分節儉,又勵精圖治,使政府積攢下了不少的財富,也是沾了他的光,乾隆上位之後才不會捉襟見肘,可以放開手地花錢。
除了背靠雍正這棵大樹,乾隆還有一個“聚寶盆”來為他收集錢財,供他花銷,這個聚寶盆就是和珅。
拋去別的不談,單看和珅的經歷,還是很勵志的。他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他家道中落,十分貧困,但他本人頗有才學,努力拼搏,最終一步一步做到位極人臣的位置。
也許是早年窮怕了,除了最初為官時的清廉作風,他的仕途遍佈金銀,廣收賄賂,家財頗豐,可以說是富可敵國。
那麼,他的財產具體有多少呢。根據晚清人士編寫的《庸庵全集》可以做出推測,書中《查抄和珅家產清單》描寫了抄和珅的家時,找出的財物裏,只白銀一項,就價值兩億六千四百萬兩。
而和珅的家產中肯定不會只有白銀,加上他的眾多房產和價值連城的字畫古董,有人做出估計,和珅的家產應該在11億兩白銀左右。這個數位和當今福布斯排行榜上動輒百億的富豪相比,似乎不够看。
這裡的貨幣單位是白銀,按照白銀現時的市價進行最保守的估算,一兩銀子也相當於如今的200元。和珅的這筆家產經過換算,相當於現代兩千多億人民幣,令人震驚。
值得一提的是,和珅在貪財的同時,在理財一途也頗具心得。他收受賄賂,整理財物,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斂財系統。他十分長袖善舞,自己斂財的同時也不忘了討好皇帝。
在我們的觀念裏,整個國家都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但其實國庫裏的財物各有用途,私庫才是皇帝可自由支配等的財產。
和珅幾番運作,把底下官員孝敬給自己的金銀財寶又上交乾隆,不走明面,直接進了乾隆的私庫,為乾隆進行個人享樂提供了經濟支持。囙此,乾隆明知他貪,但還是願意用他。
乾隆遺囑
乾隆是歷史上難得長壽的皇帝,但也不可能真正地活到萬歲,他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在死前三年就傳比特給了嘉慶,自己成了太上皇。不過,由於他長時間的統治,嘉慶初登比特,事事都不能上手,很多決策還是要乾隆來做。
在病痛之下,乾隆後期說話都是含含糊糊的,使人難以理解,就是嘉慶這個做兒子的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此時作為天子近臣的和珅就大出風頭了,因為他可以聽懂乾隆的話,他代為轉達乾隆的旨意,幾乎成了無冕的皇帝,也被時人戲稱為“二皇帝”,這也引起真正的皇帝嘉慶的不滿。
乾隆對和珅的寵信實在深厚,不只在自己在位時對他多次委以重任,對他的貪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是他在彌留之際,也放心不下。他對嘉慶訴說自己的遺願,讓他不要動和珅,嘉慶自然也是滿口答應。
可是人走茶凉,乾隆死後,嘉慶就把他的叮囑拋在腦後,對和珅展開了計畫。
嘉慶追悔莫及
乾隆前脚剛死,嘉慶就對和珅下手了。他命和珅主持乾隆喪儀,把他扣留在宮中又將他賜死。
和珅已經除去,他被抄家積累的錢財就自然而然地充入國庫,當時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就是7000萬兩白銀左右,這數倍於清政府年收入的11億兩白銀可以說是飛來橫財,嘉慶焉能不喜。
可是錢這種東西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花起錢來更是如流水。11億兩白銀雖然數目巨大,但也經不住這樣消耗。
百官可不是白幹活的一個兩個都指著政府養活,哪裡有灾害了也得出錢賑災,尤其是嘉慶在位時,爆發了白蓮教起義,為了鎮壓,嘉慶砸了好幾億的軍費進去。
這還不是最糟的,缺了和珅的理財之道,清代的財政越發糟糕,每每有什麼事要辦,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算面前找來人頂上,辦得也總是不够漂亮,遠遠比不上和珅。
乾隆重用和珅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此。在法治體系不完善的古代,毫無才能的清官對國家的積極意義未必就比不清廉但能辦實事的污點官員要大。囙此,歷朝歷代,都有分開看待,只用其才的皇帝。
十五年後,面對這一堆爛攤子,嘉慶這才領悟乾隆遺囑的深意,可此時和珅已逝,追悔莫及了。
小結:
古代的政治體制决定了法律的執行具有一定彈性,但那是在古代。身處依法治國的現代社會,國法之下,不容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