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真正原因:不是腐敗而是花生白薯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愛爾蘭不適宜穀類生長,糧食問題向來嚴重。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式。這是原來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墓,作為亡國皇帝,還是大明國民出資才將他和周皇后同田貴妃葬到同一個墓穴中。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為何陝北鬧饑荒?因為地主購並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灾,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饑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美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昇巡視邊防後給朝廷彙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欠餉嘩變的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畫招撫,出糧賑濟。農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助,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但陝北多少人,多少張嘴,政府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後陝北義軍捲土重來,席捲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軍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擊敗,但農軍的骨幹也是職業阿兵哥,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鬥志强?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這個現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决,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馬爾薩斯贊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節育只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贊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國只剩下這條路。

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是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捲的四川,最後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最後部隊內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

除了節育與殺人,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

答曰:有。正在這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洋芋等美洲高產作物。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烟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

對歐洲人來說,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來的馬鈴薯,馬鈴薯最先到達愛爾蘭,而且來的正是時候。愛爾蘭不適宜穀類生長,糧食問題向來嚴重。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英國人又殖民愛爾蘭,把好耕地搶走了,愛爾蘭人只能在缺水的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糊口,經常鬧饑荒。馬鈴薯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現,貧瘠的土地種出的馬鈴薯足够養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費什麼力氣。於是100年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猛增到800萬!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馬鈴薯,從而結束了歐洲北部的營養不良症和週期性饑荒。

原先,歐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為小麥在這裡長得很好,馬鈴薯的出現導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這種影響持續到今天。

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今天講起來平平常常,當年卻相當於好幾個“超級袁隆平”接連問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澇,耐鹼,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能力强,產量極高,據記載:“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種數季。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平均畝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口可以新增好幾倍!多出來的田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產的糧食和肉類大大新增,人口膨脹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花生約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是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它們到達中國東南時,明末大戰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皇帝真有眼力,發現這些高產作物的價值,及時引種到西北,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1644年的滅亡悲劇。

真正吃到大餡餅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廣,這些高產作物才遍植中國,導致從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的中國人口,在乾隆六十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9億!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這就是“糧食政治學”了。讀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將相,那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明朝那些事兒:嘉靖帝曾經差點被宮女勒死埋葬嘉靖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后的陵墓是永陵,這是解放後修繕過而沒有開放的明陵之一。永陵是十三陵中的第八座陵,建於1543年,啟用是在1566年。永陵的門面僅次於長陵。嘉靖皇帝在位45年,陵墓是他活著的時候修建的,因而投入很大。文獻記載:“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可惜,未開放的永陵只能通過大門縫往裡面看看。儘管祾恩殿已不存,但通過殿基就可以看到,其門面比其他陵大許多,金柱基石的直徑達1.1米,只比長陵的少2釐米。陵中巨大的禦路石雕龍鳳戲珠的圖案,也是首次出現於皇陵中(後來的定陵亦是如此)。

嘉靖皇帝重用奸臣嚴嵩,打擊清官海瑞,政務上沒多大的建樹,而且非常信道教,最終因服用過多的仙丹而死。他在宮中相當暴虐,喜怒無常,囙此在位時發生“宮婢之變”,幾個宮女差點將他勒死,結果不僅參與此事的16名宮女被淩遲處死,而且連及二比特妃子和其他200多人殞命。

十三陵的無字碑底座四角的圖形很有意思。無字碑是從嘉靖皇帝開始有的,此前的陵,除長陵原有外,均沒有無字碑。嘉靖時期一一補加,但碑座底部四角均是水紋。嘉靖以後的皇帝陵前無字碑,則四角是魚蝦龜蟹四種水生物。

昭陵:少時不受寵的穆宗皇帝

昭陵在定陵以南,埋葬著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穆宗皇帝朱載垕和他的三個皇后。由於十三陵中除了長陵,其他各陵的陵門、享殿清朝修繕時門面均被縮小,後來地面建築基本被毀,各陵在嘉靖年間建立的功德碑亭,也均不存,只剩下露天下的無字碑體。因而想看看十三陵中等規模陵的模樣,那麼就看昭陵,這個陵近年按照明代制式恢復了原來的祾恩門、祾恩殿和碑亭,以及被李自成起義軍燒毀的明樓。

穆宗生前沒有預建壽宮,昭陵原來是為世宗母親準備的,結果後來世宗母親葬鐘祥顯陵,於是穆宗皇帝死後,他的兒子朱翊鈞决定原來為奶奶準備的地宮給父親用。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式。明朝的帝陵從獻陵到康陵前後六陵。寶頂封土呈自然隆起之態。昭陵則不同,寶城內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牆等高,封土前部有弧形磚牆攔擋封土,並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人們俗稱為“啞巴院”,並稱院外月牙形的牆體為“月牙城”。

穆宗的兩位哥哥在他之前死去,因而世宗逝世時他作為長子繼位。他少年時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後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也比較節儉,倚靠幾比特較好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在位頭一年做了一些好事,例如釋放並重用海瑞,任用戚繼光鎮守薊州;嚴懲方士,為遭到奸臣嚴嵩迫害的官員平反;採納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部落議和,在邊界開設馬市等等。但一年後,他也像其父一樣,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不理朝政。好在他還能採納幾比特負責任的大臣的意見,因而緩解了世宗遺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機。

十三陵之慘

慶陵:兩粒藥丸要了命的光宗皇帝

慶陵位於獻陵和裕陵之間,建於1620年,埋葬著在位29天的光宗皇帝朱常洛和他的三比特皇后。他是明朝第十四個皇帝,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檢的父親,萬曆皇帝的長子。他等到38歲才當上皇帝。他在萬曆後宮爭鬥的背景下,生病吃了兩粒紅藥丸而致死,此事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個疑案。

於是,繼位後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要同時辦理葬爺爺和葬父親兩件事。爺爺生前就修了定陵,而父親的陵只好在先祖代宗朱祁鈺原來的陵址“景泰窪”修建,規模相對小,由於地形,方城寶頂與祾恩殿之間相隔一條排水小河(上有橋)。現在有些書籍說光宗皇帝直接使用了代宗皇帝原來為自己建的地宮,這不是事實。代宗比光宗早近200年,英宗“奪門之變”後即毀了其弟的壽宮。慶陵只不過選擇了代宗建陵的那塊地方,完全是重建的。

德陵:好木匠活兒差點亡國的熹宗皇帝

離北京城最近的沒開放的陵是德陵,它位於十三陵陵區的東南角,沿著去長陵的主路,一過十三陵七孔橋,向東一拐走不了多遠就到了。德陵是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墓。這座陵是明王朝營建的最後一座皇陵,建於1627年,年代不算久遠,周圍空曠,朱紅的圍牆較為完整,是考察明皇陵模式的典型陵墓,可以沿著圍牆走一圈,感受一下皇陵的氣派。

德陵陵門前的基石縫中長著兩棵高大茂密的古松,十分顯眼,看來至少200年以上了。陵內的松柏鬱鬱蔥蔥,明樓修繕完工。陵前的巨大無字碑基座較為完整,四角還有水生吉祥物的雕刻,比其他陵的無字碑基石要精緻些。陵前的石橋被報導存在“怪坡”現象,大家可以開車到那裡試試。

明熹宗作為皇帝而不問政務,够昏庸的。但他也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喜好木匠活,文獻記載,他“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他的心思用到了這種奇技淫巧上,政務交給奸臣、太監魏忠賢,從而把國家推到崩潰的邊緣。現在徳陵寶頂後面新建“徳陵園”,辦起了商業喪葬,大煞風景。

思陵:沒給自己修陵的崇禎皇帝

十三陵中沒有開放的思陵,位於陵區的西南角,在昭陵以南。它已經過修繕,朱紅的圍牆相當完整,但陵門緊閉,聽到有人接近,裡面的狗不停地狂叫。一座碑立在正門外,是清初設定的,沒有其他陵的無字碑厚重,但也够高大的了。

思陵西圍牆外的地勢較高,有幾株被雷擊過的傲岸的古松。從這個角度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思陵裡面有一塊高大的墓碑,石五供,以及一個不大的墳包(比一般的墳頭要大得多,但實在無法與其他明陵的寶頂相比)。在牆內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築。這是原來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墓,作為亡國皇帝,還是大明國民出資才將他和周皇后同田貴妃葬到同一個墓穴中。地宮多次被土匪盜挖。清代曾為其修建了五間地面建築。後來,地面建築被毀。

崇禎皇帝犯了很多錯誤,包括錯殺袁崇煥。就其本人來說,算是明君,相當勤勉。但是,他的爺爺萬曆皇帝和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已經無可收拾了,王朝的滅亡並非他一個人能够力挽。

本文標題: 明朝滅亡真正原因:不是腐敗而是花生白薯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400219447593
相关資料
太平天國滅亡之謎:因絕色女將軍引發內訌
太平軍離開永安後,經桂林、柳州進入湖南境內。洪宣嬌在太平軍中的主要事蹟是管理“女營”。所以洪宣嬌被很多史家認為是太平天國史上一比特子虛烏有的人物。還有人認為有關洪宣嬌的傳說和野史虛假的歷史學家們認為,有關洪宣嬌的記述其實是與另一比特有名的太
標籤: 洪宣嬌 蕭朝貴 中國近代史 歷史 清朝 太平天國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就這樣,在西元前262年春夏間,長平之戰打響,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秦軍主將王齕率領秦軍於沁河沿線突擊。至今,在長平古戰場中,還有一座名叫弃甲院的古代閣樓。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發現竟有近40萬人。長平地區一時屍橫遍野、丹河的水也被血染成了紅色
標籤: 歷史 琵琶山萬人坑遺址 春秋戰國 廉頗 趙括 趙國
成吉思汗唯一的敗仗:手下被煮成了70鍋人肉
首先,鐵木真要建立一支絕對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然後,鐵木真安排手下的人各司其職。於是,鐵木真派人去把自己稱汗的消息告訴父汗脫裏和安答劄木合。煮了七十鍋人肉鐵木真聽到劄木合起兵的消息時,正在山裡打獵呢。鐵木真也組織了十三部人。
標籤: 劄木合 可汗 成吉思汗 歷史
明緬戰爭:一場漫長的戰爭有什麼影響呢?
明緬戰爭的過程是漫長的,前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明緬戰爭的影響明緬戰爭,是明神宗萬曆年間明朝與緬甸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那麼明緬戰爭的影響是什麼呢?戰爭中,受苦的永遠是無辜的百姓三、明緬戰爭影響了兩國疆域的變化。
標籤: 明朝 戰爭 歷史 鄧子龍 明朝歷史 萬曆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