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戰分析:大唐為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

薛仁貴在這場戰役中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兵力是五萬,吐蕃軍的兵力的四十萬。但是原本在這場戰役中,大唐是可以獲得勝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大唐失敗的重要原因,導致吐蕃軍反敗為勝。但是雖然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吐蕃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也是不小的。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了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戰。這場戰爭,吐蕃避實就虛,從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了唐軍的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了戰爭。而唐軍遠道出征,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終陷敗局。

大非川之戰圖

大非川之戰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非川之戰的地點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貴等人就是在這為吐蕃所敗。

這場戰役雖然叫作大非川戰役,但是實際上勝敗是取決於烏海。烏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經過這裡的。薛仁貴在這場戰役中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其實,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也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役,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强,吐穀渾也成為吐蕃別部。雖然吐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戰結果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鹹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歷時四個月時間,這場戰爭是大唐與吐蕃為了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官是薛仁貴、郭待封、論欽陵等人。那麼大非川之戰結果是如何呢?

大非川之戰圖

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軍隊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的精銳兵直接交鋒,而是斷了他們的糧草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最後奪取了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並且兵力不支,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自違抗軍令,一意孤行,最終將戰役陷入了敗局。最後吐蕃大獲全勝,佔據了青海西部。

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兵力是五萬,吐蕃軍的兵力的四十萬。但是原本在這場戰役中,大唐是可以獲得勝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大唐失敗的重要原因,導致吐蕃軍反敗為勝。還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地利因素,因為薛仁貴的“輕銳倍道”計畫,使大唐軍隊沒有適應高遠環境的時間,於是消耗了大量的體力,最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强,吐穀渾也成為吐蕃別部。但是雖然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吐蕃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也是不小的。

大非川之戰分析

大非川之戰是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戰役,在唐總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時候,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為了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所發生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最後以吐蕃獲勝,佔據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終。那麼大唐為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呢?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局勢吧。

大非川之戰圖

薛仁貴在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最終由勝轉敗,所以說,郭待封的擅自行動行為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失敗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們產生高原反應,讓疲憊不堪的唐軍戰鬥力削弱。唐軍出發點是在鄯州,這裡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會產生高遠反應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漸出現了高原反應。而薛仁貴指揮的是“輕銳倍道”,所以缺乏適應高遠環境的必要時間,並且體力消耗極大,囙此造成的後果也就更加嚴重。

其次是戰畧的意圖,圍魏就趙,他的目的是在於佔據邏娑。唐軍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在戰前唐軍躊躇滿志,大膽深入。唐廷為了此次征戰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的方法,同時西域佈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牽制作用,戰略部署可以說是高明。

還有一點就是人和。在戰爭中,人和是極其重要的,想要獲得勝利,人和是必備的條件。在《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說到:“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

本文標題: 大非川之戰分析:大唐為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98082091367
相关資料
百越之戰的戰爭過程百越之戰的歷史影響
網絡配圖百日之戰的戰爭過程經歷了第一次秦與百越之戰、修建靈渠、第二次秦攻嶺南之戰三個階段。第一次秦與百越之戰的五年後秦始皇在全面開通靈渠和糧草充足後徵集了阿兵哥,加上之前剩下的部隊組合成了30萬大軍向百越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標籤: 秦始皇 歷史 戰爭 中國古代史 漢朝
松錦之戰明朝統帥是誰松錦之戰洪承疇
網絡配圖松錦之戰明朝統帥為洪承疇。皇太極趁明軍盡出之際一舉偷襲了明軍糧草儲存地,圍困十三萬明軍,松錦之戰局勢瞬間急轉直下,十三萬鐵甲雄獅成了困獸猶鬥,洪承疇命各總兵率部突圍,最後成功突圍的僅吳三桂一人,其餘總兵等將領或戰死或降清。
標籤: 明朝 洪承疇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軍 清朝歷史
城濮之戰楚國為何為敗給退避三舍的晉國?
在瞭解城濮之戰之前,我們要先瞭解一個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這時候晋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聲稱兌現當年流亡楚國時所作的承諾。城濮一戰,楚軍直接退出了中原。中原各地回歸到晉國的領導之中,之後晉國又會盟諸侯,成為由周天子承認的霸權之國。
標籤: 城濮之戰 晉國 楚國 歷史 晋文公 東漢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中為什麼劉備會輸得這麼慘
說起夷陵之戰,世人皆知“先主征吳賞六軍,陸遜營燒七百裏”。關羽殞命荊州,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興兵對吳宣戰,兩國人馬在夷陵對峙。夷陵一戰,史書記載漢軍5萬人馬全軍覆沒,劉備“僅以身免”。荊州之役,夷陵之戰的結果是否會發生逆轉?
標籤: 劉備 夷陵之戰 陸遜 三國 歷史 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