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最後敗得到底有多慘

夷陵之戰是以蜀漢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最終蜀漢劉備大敗的經典戰例,為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後,是一場以積極防禦,以逸待勞,最後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夷陵之戰是以蜀漢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最終蜀漢劉備大敗的經典戰例,為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後,是一場以積極防禦,以逸待勞,最後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在雙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實的歷史人數並沒能經過演義的那樣誇大,經後人考據,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為了突顯夷陵之戰的反轉效果,很多人誇張了蜀漢的兵力,說有20萬之從,而東吳只有7萬左右,從而顯現夷陵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可是,事實並不是如此,在後人的考證下,當時蜀漢劉備自已親率了4萬人的兵力,然後還聯絡了西南少數部族蠻夷,共一萬人左右的兵力,合計才五萬人左右,而東吳方面,也只有五萬人左右,兩軍實力其實相差不大。

網絡配圖

但是這場戰役並不是人數起决定性作用的,作為主動攻擊的一方,蜀軍前期的軍心振奮,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這樣的氣勢對速戰速決類的戰役很是受用,只可惜,東吳派出的陸遜,英明果斷,通過分析敵我雙方實力,結合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並沒有採取正面迎敵的策略。而是避其鋒芒,誘敵深入,堅守不出,挫其銳氣,在開始戰爭過了大半年後,雙方才有交戰。而到此時,蜀軍已是長途跋涉,軍心早已渙散,更可惜的是他們的將領劉備並沒有陸遜一樣的軍事才能,敗局已定,幾乎全軍覆滅。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大敗

夷陵之戰是一場以積極防禦成功扭轉戰局的著名戰役,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過後,三國鼎立的平衡局面維持了數十年之久,而也為東吳和蜀漢後來聯手滅魏做下了鋪墊。經此一戰,蜀漢的劉備元氣大傷,經丞相諸葛亮領導休養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復,可見在這場戰役中,劉備輸的有多慘,敗得有多重。

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為名,親率五萬大軍,挾威而來,軍心振奮,氣勢熱烈,信心滿滿,志在必得,戰役的結果卻是如此反轉,可見劉備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占得天時,人和,地利的全面優勢,首先,出師之名不正,以報兄弟之仇陷國家於戰爭中,這不是一個明君該有的胸懷,也許有人說,劉備不僅僅是報關羽被殺之仇,他是想借這個名,重新奪回荊州,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蜀漢太過重要了,不管怎樣,劉備出師之名不正,而且,面對剛剛稱帝的蜀漢,百姓尚未安居樂業,國庫尚未充實,這樣的國內儲備不足以支持打這樣一場聲勢浩大,日曠持久的戰役。

網絡配圖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時,劉備沒有聽取大家的意義,在戰爭開始,趙雲,諸葛亮都曾勸諫過劉備不要打這場戰,可他們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沒有打消劉備的念頭,從一開始,群臣反對的戰役就沒有好的結局。而且在戰役指揮上,劉備也算不上軍事才能卓著,並犯了兵家大忌,讓軍中的營帳連綿四百理駐紮,這給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全滅蜀軍提供了機會。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夷陵之戰,從西元221年的7月持續到222年8月,主動進攻的蜀漢大軍由國主劉備親率,東吳被動應戰,在陸遜的指揮下,誘敵深入,以逸待勞,最後扭轉戰局,大敗劉備,讓蜀漢元氣大傷。

當時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攻打東吳奪取荊州,遭到了蜀漢大臣們的強烈反對,還有諫臣苦勸無效,被劉備訓斥下獄,丞相諸葛亮也有勸諫,趙雲也附議,意思是說,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竊取國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漢和東吳的共同敵人,在公仇未報的情况下,先報私仇,是不合大體的,也不是一個君主應該有的胸懷,但是劉備不聽,一心怒氣要給結義兄弟報仇,不管蜀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姓未安,家國未平,這未他攻打東吳失敗埋下了伏筆。

網絡配圖

後人推測,也許就是因為這個戰爭動機大家都反對,當時蜀漢有名望的大臣都有抗告,劉備不免惱火,把反對的大臣打發到別處去了,趙雲在後方督辦糧草,張飛是和劉備同仇敵愾的,結果一心想要報仇,加緊操練阿兵哥,讓本來頗有怨言的下屬,心生恨意,刺殺張飛,投奔到東吳去了,張飛的死又給劉備心裡添了把火。劉備無人可選,無人可帶,只能帶支持自己的將領出征,而軍師人選,諸葛亮已表明反對意見,而且他還要駐守成都,事關重大,並不是合適人選,至於法正,卻也在出征前逝世,挑無可挑,沒有合適的軍師隨軍,而劉備自己不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這也是導致戰爭失利的重要原因。

本文標題: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最後敗得到底有多慘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98009684643
相关資料
英荷戰爭標誌著航海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英荷戰爭的評估最後一方面是使得搶佔海上交通要道、佔據海上島嶼、掠奪海外殖民地等更加的嚴重。在隨後的英荷戰爭中,由於荷蘭與英國的爭鬥,使得荷蘭不得不放弃海上霸主的地位。
標籤: 英荷戰爭 軍事歷史
官渡之戰影響: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官渡之戰既然稱它為三國,那麼肯定是有三個國家的,那麼在三國中資格最老的是魏國,其次是孫吳,勢力最為薄弱者為蜀國。官渡之後,袁紹退出,孫吳內亂穩定,劉備勢力逐漸强大,曹操更不在話下了,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這是官渡之戰宏觀上對政治局勢
標籤: 官渡之戰 袁紹 曹操 三國 三國鼎立 歷史
北周北齊邙山之戰蘭陵王邙山之戰一戰成名
北周北齊邙山之戰發生在564年,戰爭一共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邙山之戰中,蘭陵王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在這場戰役中,參戰雙方是突厥和北周與北齊。此次邙山之戰蘭陵王的出現不僅給戰爭帶來了轉機而且還取得了勝利。
標籤: 蘭陵王 北齊 歷史 宇文護 邙山 軍事歷史
伊闕之戰:秦國以12萬兵力勝三國24萬兵力
伊闕之戰的時候秦國能以一國之力對抗韓、魏、東周聯軍,可以看出秦國是非常强大的,由此可見伊闕之戰結果肯定是秦國勝利了。不過有人好奇為什麼伊闕之戰結果會是秦國而不是三國的聯軍呢?原本戰局是處於僵持的,如果秦國當時沒有採取行動的話,最後伊闕之戰結
標籤: 伊闕之戰 白起 魏國 三國 秦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