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在今天的廣西桂平,西元502年南朝梁天監元年建桂平縣開始一直是潯州的首府。1994年撤縣建市,1996年10月由貴港市代管的縣級市。大藤峽所在地區還有一個更著名的起義遺址,那就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
大藤峽在黔江下游,黔江的大名兒叫烏江,是長江的一大支流,長江上游右岸的烏江才被叫做黔江。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黔江是唐宋時期的叫法兒,因為唐朝設立了黔中道。元朝開始後被稱作烏江。
大藤峽作為黔江的渡江口,現在有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
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傳說當年,這個地方有一條大藤,供人攀附渡江,後來被明軍砍斷了大藤,刻崖壁“敕賜永通峽”。
韓雍(1422年11月22日—1478年11月9日)
1.268年的大藤峽起義
如果從洪武八年(1376年)算起,到明亡的1644年,大藤峽起義就沒有停止過,長達268年。當然,到了清朝,大藤峽起義也沒有斷過。在這麼多起義中,有9次起義規模較大,它們是:
01.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發的潯卅11大亨、羅祿山瑤民起義;
02.永樂三年(1405),潯、桂、柳三府瑤民起義和十三年胡通四、韋保遵領導的僮民起義;
03.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罩公領導的起義;
04.景泰二年(1451),侯遙二領導的瑤民起義;
05.正統至成化的藍受式、侯大苟領導瑤、壯人民起義等。侯大苟起義規模最大。成化元年(1465),趙輔等率軍16萬鎮壓,起義軍近7000人被殺,侯大苟被俘犧牲。韓雍砍斷大藤,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在其地置武靖州。次年,侯大苟餘部侯鄭昂和胡公返又舉義旗,堅持至成化八年。
06.正德十一年(1516),總督陳金設互市、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對過峽商船收稅,使商舶稍通。改斷藤峽為永通峽。
07.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督師鎮壓胡緣二、黃公豹起義,被殺的群眾達15000餘人。
08.嘉靖十五年(1536),侯勝海、侯公丁兄弟率瑤民起義。
09.天啟六年(1626),胡扶紀率眾反抗,次年遭鎮壓。
大藤峽風景1
1.公正地說,大藤峽反明起義,是明朝“邊疆政策”“民族政策”“經濟政策”等諸多錯誤的綜合。
歷來,人們多從“邊疆”“民族”兩方面說,我們先從“經濟政策”說起。如果,長期看本號的文章,大家對“鹽”會有一個認識。綜合說來,明朝的“鹽政”總體政策是:鹽的生產由國家壟斷、運輸由商人負責,售賣則由特許商人專賣,實行异地銷售的制度。明政府設立都轉運鹽使司或鹽課提舉司等機构,管理各地區的食鹽生產與銷售。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王守仁終結了粵商贛商與徽商淮商的百年商戰,弱小的粵商竟然贏了
明代商業中的“權力剝削”與“白條”滿天飛,徐學謨、高拱地反抗
廣西學者高言弘先生就曾說過“食鹽供應的問題,更是當時廣西社會經濟的癥結所在。”其原因為何?高先生說,廣西不產鹽靠廣東鹽進入。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鹽”成為了一種控制手段,這正如在拙著《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指出的那樣:“茶”作為了馭蕃(藏民、蒙古族)的手段,其性質是一樣的。
因為,食鹽是必需品,廣西苗、瑤、壯族等在深山老林居住的人就必須克服艱難險阻進入平原、人口較為繁多的地區,所以,食鹽的多少成為了地勢險惡地區衡量財富的標誌。大部分人家都靠吧蕉葉燒成灰醃制食品,由此可見食鹽的短缺。
然而,當地政府卻採取“一視同仁”的價格乃至高價甚至禁運來應對。只要稍不老實,就用“禁鹽”來懲罰。
在北方,因為貿易問題,茶葉也是原因,明朝和蒙古族經常發生戰爭。在南方的廣西山區,則也因“食鹽”問題而發生衝突。當然,在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眼中,他們的做法很正常,也想不出更好地管理辦法。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2.土官與流官、土官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紛爭與壓榨也是重要原因。
像明初軍田搶佔民田的事情較為普遍,說句誰都明白的話,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當兵的沒吃的的緊迫性對於他們的統治的穩定性總比老百姓更要急迫。囙此,在大藤峽地區,土司屯田也就勢必侵佔民田。
在“為何要討安南?雍正改土歸流引發五十年戰爭,反清者逃往那裡”一文,我們講述了“改土歸流”在雍正朝引發的五十年戰爭的史實。有些讀者說,那都是朱元璋早就開始玩兒的。其實這並不正確。朱元璋時期,面對唐宋元時期就開始存在的體制並沒有有針對、有步驟地區進行過“改土歸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泗城州知岑善忠叛亂、二十八年(1395年)龍州趙宗壽叛亂等。前者蕩平之後部分地區“改土歸流”,後者和平解决並沒有進行“改土歸流”。
明朝的“改土歸流”只是在萬曆時期時期才形成一種“有意識、有步驟”地行為,利用土官絕嗣、衝突乃至造反的時機,將土官世襲改為政府委派的流官。萬曆之前,中央政府和土司之間的衝突並不深,萬曆之後則因為“張居正改革”和晚明朝政混亂,土司的不軌之心才越來越强。
其原因也在於洪武朝駐守廣西的明軍有12萬人,到弘治五年(1492年)時只有1.2萬人。同時,軍官腐敗嚴重,早在宣宗時期對尚書張本就說過這樣的話:廣西的軍官,其中能事者雖多,然公廉而能者十有一二,貪婪而能者八九。(詳見《宣宗實錄》)在腐敗官員的帶領下,您說能沒有壓榨嗎。
萬曆之前的主要問題是土司與土司之間的爭鬥、土司兒子之間的鬥爭等等中央政府往往是把被打敗的一方的某些地區“改土歸流”。
綜合
上面的三大類情况,就給加重了土司治理下的百姓的困苦,由此,大藤峽起義才會這麼長時間。
正是因為三大衝突,才使得明朝中央政府忽略了用更寬鬆的手法來解决問題,例如民族間的融洽政策、用文化輔助、去掉民族歧視色彩、政策一定的傾斜等等。而土司與土司間、土司後嗣之間的衝突又使得在中央政府剿滅叛亂的時候,各方力量掣肘。例如廣西狼兵非常著名,明政府在抗倭戰爭中就曾使用過,但進入大藤峽之後,反而參加了地方土司間的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