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高麗戰爭與遼宋戰爭的性質一樣嗎?遼朝為什麼沒有吞併高麗?

遼宋戰爭與遼高麗戰爭的性質不一樣。囙此,在中國史學界來看,遼宋之間的戰爭應是中國的內戰。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成為最有力的勢力。自此,算上原來的新羅國,朝鮮半島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前的百濟、新羅、高句麗之後再一次上演了三國殺。

遼宋戰爭與遼高麗戰爭的性質不一樣。前者是屬於內戰,是中國歷史的另一次南北朝,如果算上西夏,則是另一版三國志;後者則是遼國對我國東北地區領土和主權的再確認過程。

元朝建立後,脫脫組織人員編寫史書。無法確認遼、金、宋三個國家誰是正統,囙此乾脆單獨記史,分別了做了《遼史》、《金史》、《宋史》,乾脆都給承認了。囙此,在中國史學界來看,遼宋之間的戰爭應是中國的內戰。

唐朝攻滅高句麗,然後幫助新羅攻滅百濟,新羅的土地一直在朝鮮半島東北半壁。後來新羅趁著武則天掌權時東北地區發生叛亂,中央勢力不能及時應對,吞併了原百濟地區,並將土地向北部擴張。

唐王朝原本在東北地區設定了安東都督府和熊津都督府治理東北和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故地。唐玄宗時,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既成事實上的承認,册封了渤海國,將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賜給了新羅。8世紀中期後,隨著唐王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能力减弱,東北地區先後興起了渤海國、後突厥、回鶻、契丹等多個強權勢力。在朝鮮半島立國的新羅也趁機侵奪唐王朝的土地,先後佔據了熊津都督府的九州之地,並將土地向北擴展到大同江流域,與渤海國接壤。

9世紀後期後,新羅境內的地方豪族多次舉兵叛亂,自號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成為最有力的勢力。甄萱原本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後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後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嶽(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自此,算上原來的新羅國,朝鮮半島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前的百濟、新羅、高句麗之後再一次上演了三國殺。只是這次出現的三個國家,本質都是新羅內部的分裂勢力,在性質上與原來的三國時代不能等同耳語。如高句麗的主要疆土和都城、群眾都在我國東北境內,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

如中國的三國時代的歷史劇本差不多,與曹、劉、孫三家混戰數十年,最終三國歸於司馬氏如出一轍。西元918年,弓裔的心腹愛將王建(系地方豪强,司馬懿性質)叛變自立,攻滅了泰封國,建立了高麗國,建元“天授”。隨後,王建開始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西元927年,甄萱帥兵進攻舊主新羅,佔領慶州,殺了新羅景哀王(類似夷陵之戰)。隨後,王建以為新羅報仇名義發動了對甄萱的戰爭。大戰連年,最終高麗技高一籌。在936年後百濟國內發生叛變時,趁機滅亡了後百濟。而在935年,新羅已經向高麗奉錶投降。所以,立國18年後,王建建立的高麗統一了新羅故土。

這之間有一個讓高麗如鯁在喉的意外事件。即916年在東北,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政權。這個遊牧民族政權頗為强大,在西元926年就攻滅了原來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王建此時正在與甄萱作戰,無暇他顧。

作為高麗太祖,王建有著雄心勃勃的擴張計畫,這在他給自己的國家取名高麗就可以看出來。王建自認為是高句麗的繼承者,要求繼承的土地自然是包括在遼東地區的東北了。可是契丹人快人一步,捷足先登。在高麗還沒有完成內部綜合前,就把東北給收了。

當王建綜合了內部,就開始了他的擴張野心。當時的契丹(遼國)正與新興的中原王朝宋朝進行連綿日久的大戰,一連打了三次大規模的戰役,契丹人的所有心思都被集中到南方了幽雲十六州。高麗探知消息,一面勾連北宋,一面加緊北進,攻佔鴨綠江以東的渤海國故地。

高麗貪得無厭,在北宋和遼國之間首鼠兩端,兩頭拿好處。女真人世代居住的地方被高麗無情的侵佔,消息報至契丹王廷。北宋要北伐時,又派人約盟高麗,一同進攻遼國。當時是遼聖宗當政,本計畫派遣攻打高麗,卻在臣下的勸諫下不得不派蕭恒德作為使者主動向高麗請和。遼國向來眼高於頂,目中無人,自詡為上國大朝,如今甘願向稱藩的小國高麗請和,這給足了高麗面子。

蕭恒德說:“汝國興新羅地,高勾麗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蝕之,又與我連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師。若割地以獻而修朝聘,可無事矣。”

蕭恒德說,高麗是新羅的繼承者,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只能佔有新羅之地,原高句麗之地為渤海所繼承,遼朝滅亡渤海,理應從渤海手中接管原來的高句麗之地。况且,高麗既然與契丹接壤,就應該和契丹建立友好關係,可高麗不但不與契丹建立友好關係,相反越海事宋,意欲與宋聯合夾攻契丹,是對契丹不友好的表現。所以,契丹特發大兵來攻。蕭恒德開出了條件,如果高麗退出所“侵蝕”的原高句麗的土地,與宋朝斷交,遣使向契丹“朝聘”,契丹即可退兵。

高麗國的中軍使徐熙聽了蕭恒德的話,回答說:“非也。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都平壤,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今遼寧遼陽)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且鴨綠江內外亦我境內,今女真盜據其間,頑黠變詐,道途梗澀甚於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令逐女真還我舊地,築城堡通道路,則敢不修聘。“

徐熙的話裏有幾層意思。高麗雖然興起於新羅之地,但其並不以繼承新羅之地為滿足,還想繼承原高句麗之地,囙此宣稱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其意不外是為進取原高句麗之地尋找藉口。徐熙正是按照這樣一種繼承理論進行推論,認為不僅朝鮮半島北部原高句麗之地應該歸屬於高麗,就是包括東京(今遼寧遼陽)在內的鴨綠江以北地區原高句麗之地也應該歸屬於高麗。徐熙這樣說,不過是打著高句麗繼承者的旂號,為本國爭取利益而漫天要價。

遼國因為被北宋的戰事牽絆,不想節外生枝,囙此就把鴨綠江以東的數百裏土地都賜給了高麗,前提條件是斷絕與北宋的關係,向契丹稱藩。

當遼國與北宋兩個大國終於意識到誰也滅不了誰後,開始捐弃前嫌,共同建設“兄弟之邦”,遼國終於得出空來收拾反復無常的高麗了。

遼朝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裏地”是有條件的,一是高麗必須向契丹稱臣納貢,二是高麗必須與宋朝斷絕關係。可高麗在與契丹簽訂盟約得到“鴨綠江東數百里”土地之後,並沒有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諾。

首先,高麗與契丹簽訂盟約之後,確曾一度按照盟約的要求,與宋朝斷絕了關係,可很快又與宋朝秘密往來,遣使入宋,“自陳國人思慕華風,為契丹劫制之狀”,“仍請歸附如舊”,請求像以前一樣與宋朝建立宗藩關係。王建去世時,還告誡子孫後代說,國內各個民族都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性生活,不要多加干涉。唯有一條,我國久慕唐風,不能學習契丹。囙此,對高麗來說,儘管契丹給了實際好處,但還是從心底裏看不上。

其次,高麗雖然與契丹簽訂了盟約,但對契丹並不信任。他們在得到“鴨綠江東數百里”賜地的聖諭之後,當即率兵驅逐女真,修建了六座城池,防禦對象就是契丹。同時,沒有按照臣下屬國的要求經常前往契丹朝貢。後來,高麗大臣康肇(兆)廢棄穆宗另立顯宗,也沒有像臣下屬國一樣向契丹請示並求得契丹的册封。

再次,高麗與女真雖有衝突,但為了對付契丹,高麗除了挑撥女真與契丹的關係以外,又暗中拉攏女真以便壯大自己的勢力。

遼聖宗得知這些情况之後,大為惱火,遂以高麗築城,是“貳於己”派遣使者追索六城。高麗國王顯宗王詢“不許”六城。遼聖宗於是在在1010年,再次發動了第二次征伐高麗的戰爭。

這次戰爭遼國長驅直進,高麗王室南逃。遼軍進入了高麗都城後,被高麗軍偷襲,損失慘重,“帳族卒乘罕有還者,官屬戰沒大半”。遼軍恐怕戰事遷延,就撤兵回國。高麗擔心遼國怒心再起,就派了使者求和,算是給遼國一點面子。

遼聖宗自然不甘心失敗,又以高麗顯宗王詢不親自來朝為藉口,在1014年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征伐高麗的戰爭。這次戰爭,遼軍先勝後敗,主要因為遼軍乘虛而入,頓兵於堅城之下,卻沒有做攻城準備,只好搶掠一番而回。在返程中與優勢的高麗軍遭遇,野戰中因為天氣原因落敗。此役遼軍慘敗,可作為得勝一方的高麗連年征戰已元氣大傷,無力亦無勇氣再戰。

遼國在高麗境內武功不勝,囙此沒有取回鴨綠江東數百里土地,但是卻保有了一塊在鴨綠江東的立足點,遼國建設了保州,成為遼國的東大門。

高麗國的戰畧價值不大,遼國的戰爭决心和意志不强,不願意在這個方向投入太多的資源。遼國與高麗的戰爭,是為面子之戰。遼國及後來的金國,對高麗這個國家往往都採取了姑息的策略,滿足於其稱藩。遼國的戰畧方向,始終在幽雲十六州。高麗的應對策略也頗為高明,是一種實用主義策略,打不過時絕不硬拼,能跑則跑,能求和就求和。即使在戰爭中取勝了,也能適時給遼國皇帝面子,稱藩稱臣。

高麗本國自立國以來,平穩發展了一百多年,統治穩定性和合法性已經建立起來了,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對這樣一個牛皮糖對手,遼國提不起來興致也就不足為奇了。即使對土地貪婪成性的蒙古人,也對滿足高麗的稱藩,就更能說明問題了。遼國之所以不滅高麗,是因為其無大用也。

本文標題: 遼高麗戰爭與遼宋戰爭的性質一樣嗎?遼朝為什麼沒有吞併高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95187366395
相关資料
遼國高麗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遼國高麗戰爭過程詳解
宋擬乘勢北伐,恢復幽燕。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雖當時高麗與遼之關係不睦,遼仍遣使赴高麗請和。當下高麗雖未敢妄動,遼决意先發制人於當年7月“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高麗”。雖此次征伐因“遼澤沮洳,道阻而罷征”,但遼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決議展
標籤: 遼國高麗戰爭 歷史 王治 蕭排押 遼朝 辛亥革命
凉州之亂的發生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說它加快了東漢的滅亡?
事實上,“放弃凉州”的說法,從東漢剛一建立就開始了。但是這種愚行,受到了名將馬援的堅決制止。這次提出要放弃凉州的人,正是當朝國舅、羌人的手下敗將鄧騭。在朝會上,張禹和主張“弃凉”的鄧騭當面對抗,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東漢為了保住凉州,採取了籠絡
標籤: 羌人 漢朝 歷史 張禹 虞詡 甲骨文
朝廷是如何回應凉州之亂的?凉州之亂的影響如何?
凉州之亂幾乎讓朝廷放弃討伐了,凉州之亂歷經的時間非常久,死傷無數,百姓也是顛沛流離,下麵我們來看看凉州之亂的經過如何?朝廷任征討黃巾的名將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防禦長安。但皇甫嵩初期無功,因宦官誹謗,上任四個月後於七月被免職。凉州的持續叛亂使
標籤: 歷史 董卓 張溫 傅燮 東漢 西漢
東漢凉州之亂有什麼樣的啟示?一個政權,决不能輕易放弃任何一寸國土
在華貴的東漢朝堂之上,正在舉行一場激烈的辯論。在東漢强盛時期,羌人暴動自然不值一提。但是這種愚行,受到了名將馬援的堅決制止。這就要從東漢的政權性質來說起。這些關東的官僚認為,此時的凉州已無任何價值,還不如放弃掉划算。東漢為了保住凉州,採取了
標籤: 漢朝 羌人 東漢 中國古代史 東漢皇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