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政變是怎麼回事?穩操勝券為何最後會失敗?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景龍政變是怎麼回事?不過這次政變可以說一開始其實是穩操勝券的,然而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這究竟是為何?並數次勸公主請求中宗廢重俊為王,而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故此,李重俊的不安全感可見一斑,發動政變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景龍政變是怎麼回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次的政變,在唐朝歷史上也有很多次著名的政變,在武則天時期,就有神龍政變,結束了武則天的皇帝生涯,而在神龍政變之後,又有一次景龍政變,發生在神龍三年,也就是李顯當皇帝的時期,太子李重俊聯合羽林軍將領,發動了一次軍事政變。不過這次政變可以說一開始其實是穩操勝券的,然而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這究竟是為何?

1.景龍政變簡介

唐中宗二次即位初,武三思以韋皇后的勢力獨攬大權。李重俊,唐中宗李顯第三子,在神龍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但由於他不是韋後所生,不是嫡長子,頗受猜忌。

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娶安樂公主,安樂公主是韋後最小的女兒,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囙此安樂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婦,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連接體,具有特殊的地位。安樂公主集中宗和韋後的寵信於一身,權勢極盛,王侯權臣多出其門下。經常唆使安樂公主淩辱太子重俊,以不是韋後所生而呼為奴。並數次勸公主請求中宗廢重俊為王,而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神龍政變之後,侍中敬暉、駙馬王同皎等人密謀剷除諸武殘餘勢力,武三思一黨將其剪滅。後來又罷黜神龍政變的功臣張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誣告、殺害。雍州人韋月將、高軫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為逆亂,武三思就要治他們的罪。神龍三年(707年)七月,氣憤之急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將軍李思沖、李承况、獨孤諱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左右羽林軍及千騎三百餘人,把武三思與武崇訓殺死於其府地,並殺死同黨十餘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裏,分兵守衛宮誠諸門,親自率兵追至肅章門,斬關而入,叩合追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韋皇后及公主遂擁中宗帝馳赴玄武門樓,命令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率令留軍飛騎百餘人於樓下列隊守衛玄武門。

李多詐等領兵至,欲突玄武門樓,守衛兵卒拒擋,不得進。中宗依檻呼叫李多祚等部下,曰:“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於是,千騎王歡喜倒戈,斬多祚及李承况,獨孤諱之,沙吒忠義於玄武門前,其餘同黨遂潰散,重俊兵敗,率部屬百餘人從肅章門逃奔終南山,準備投奔突厥。中宗下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趕,重俊逃至鄂縣西十餘裏休息,被部下人殺死,並把首級獻於朝廷。“景龍政變”失敗。正如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李重俊“所以舉兵之由,實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樂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繼承權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險之舉耳”。

2.李重俊的處境

恰如前文所說,既然李重俊心知前路不易,唯求安穩自保,又為何會在最後關頭做出發動政變之事呢?其實,李重俊走到這個地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出來的,自古皇家無溫情,李重俊在權勢鬥爭的刀光劍影中,難免也會受到連累,不為其它,只因他佔據著儲君之比特。而在當時來看,李重俊的處境確實也不容樂觀,因為當時的他實際上也僅是個空殼太子,比他更顯赫的大有人在。故此,李重俊的不安全感可見一斑,發動政變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就我們所知的,李重俊是在韋皇后誣陷二哥李重福之後才當上太子的,也就是說,韋皇后是有除了李顯之後話語權比較重要的人物。而李重俊和李重福一樣,並非是韋皇后親生卻佔據太子之比特,所以難免也容易被韋皇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所以,在韋皇后看來,李重俊庶子身份卻成了太子,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更為要緊的是,沒當想到這,韋皇后又不免要為自己死去的親生兒子李重潤趕到惋惜,繼而化悲痛為打擊力量附加於李重俊之上,所以這樣一來自然就容易引起李重俊的敏感與警惕。

當然,若是就韋皇后刻意針對於李重俊,那還沒什麼,畢竟早在李重俊當上太子之前,就沒有少受來著韋後的針鋒相對。真正令得李重俊難以接受的是來自自己所謂的妹妹安樂公主。我們知道,安樂公主在李顯一朝可謂是風光至極,仗著自己有著父皇母后的寵愛,便囂張跋扈,目中無人。據說,但凡安樂公主之求,李顯莫得不許,這也就直接性的導致了安樂公主覬覦於至高皇權。因為有祖母武則天的先例,所以安樂公主也開始了自己的女皇夢。

當然,想要成為女皇,自然而然的就站在了兄長太子李重俊的對立面,這也是無可厚非。然而實際上,似乎從一開始,安樂公主就瞧不起自己這個兄長。也許是見慣了母親對李重俊的冷嘲熱諷,安樂公主對李重俊也從未有過身份上的認同,儘管李重俊已然成為了太子,是真正意義上的皇權繼承人。所以,我們能够知道的是,安樂公主在李重俊面前從未有過好臉色,不但不尊其為自己兄長,甚至在言語上對其貶低,稱李重俊為奴才,絲毫不給李重俊一分顏面。

沒辦法,李重俊先天條件不足,又遇上一個刁蠻任性的妹妹,故而就只能任由其騎在自己的頭上,將一切煩苦悶於心中,只期盼成就帝位之時機能早日到來,一洗往日之耻辱。然而,李重俊並沒有想到,他僅求能够相安無事,可有人卻要咄咄相逼。當安樂公主請立皇太女的消息傳到李重俊耳中,他也有些發懵,因為他很明白這“皇太女”的稱號意味著什麼。很顯然,安樂公主這是要奪原來屬於李重俊的皇位繼承權,若是讓其得逞,那麼李重俊的結局可想而知。

3.李重俊心目中的敵人

其實,也許是因為年紀尚輕,未通人事,亦或者是李重俊看中情義,儘管韋後和安樂公主一直在針對於他,可是李重俊卻並未將她們當作自己真正的敵人。在李重俊看來,韋後和安樂公主畢竟同自己有名分上的關係,所以就算是人家刻意針對自己,也不能够對其做的太絕。所以,李重俊在一番思考之下,便認定了自己的幾個“真正”對手,即是武家父子與上官婉兒。而實際上,在李重俊後來所發動的景龍政變,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於這幾個人而展開的。然而,這裡不免也有一些疑問,為何李重俊要將這幾個人當作自己的政敵呢?

我們先來看武家父子。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我們也都知道,在李顯成功恢復帝位後,便逐漸的拉攏武家勢力,並且將自己最為寵愛的女兒也就是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崇訓,讓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武家媳婦。於此,安樂公主便是有了更大的底氣,因為她已然成為了皇族與武家的聯結樞紐,能够享受到來自兩家的政治資源,就這一點,便是李重俊可望而不可及的。

並且,除了武家所給予安樂公主的底氣之外,武家父子長期以來也對李重俊進行了政治上的抨擊。據《舊唐書》中記載:“時武三思得幸中宮,深忌重俊”。也就是說,從武家决定和中宮結盟的那一刻,就已然把矛頭對準了李重俊。而後,“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淩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重俊不勝忿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直以來武家父子的所作所為給予李重俊的打擊不可謂不大,畢竟李重俊再如何不濟,也還是皇家子弟,韋後、安樂公主可以嘲弄,但是武家父子卻不可以。故此,在李重俊看來,武家父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導致自己處境艱難的罪魁禍首之一。

除了武家父子之外,上官婉兒也被李重俊看作是自己的政敵。我們知道,在神龍政變之中,其實上官婉兒已經是傾向於歸政李氏的,所以在此次政變中也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所以在論功行賞之時,李顯也特意重用上官婉兒,先令其專掌起草詔令,而後又拜作昭容。當然,如果是僅於此,那李重俊也沒有理由去將其視作敵人。關鍵是上官婉兒實際上還充當著聯結武家與李顯的作用,以至於如今武家在神龍政變後也照樣受到重用,未曾有所損耗。就我們所知的,上官婉兒所為實質上是由李顯授意,然而李重俊卻不這樣看,仍然是單純的以為上官婉兒因私廢公,故意在李顯面前為武家說好話,所以武家的壯大乃至韋後、安樂公主的跋扈和上官婉兒也大有關係,故此,上官婉兒自然也在李重俊的“討伐”之列。

4.李重俊發動政變的導火索

說起來,發動政變是有風險的,搞不好就會身首異處的。按理來說,若是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已然身為皇位繼承人的李重俊倒也是沒有必要去做如此高風險的事情。然而問題就在於,被逼無奈。恰如前文所說,安樂公主深受李顯寵愛,幾乎滿足安樂公主的所有要求,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安樂公主對於最高皇權的覬覦。在當時來說,安樂公主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她不僅有父皇母后的寵愛,同時還有武氏家族的支持,所以,從權勢的層面來說,安樂公主要超過作為太子的李重俊許多。

不過,真正令得李重俊心悸的倒也並非是安樂公主逐漸壯大的權勢,而是後者直接性的向李顯提出要成為“皇太女”。毫無疑問,這皇太女恰恰就是和皇太子相對的,也就是說,安樂公主想要取李重俊而代之,成為正式的皇位繼承人。不過,儘管李顯一直對安樂公主的請求儘量滿足,不過册立“皇太女”事關重大,已然涉及到國家根基的問題,所以李顯也只能暫時擱置下來,並沒有鬆口答應。然而,李顯得這種拖拉在李重俊看來卻是別有滋味,因為這同樣也可以解讀為是一種猶豫,說白了就是在考慮。所以,這個時候的李重俊恰是有如鋒芒在背,若是再不採取行動,只能成為砧板之魚肉。

雖然明知山有虎,但是在李重俊看來,唯今只有上山一途。不過,在這個時候,李重俊的目的並非就是皇位,而僅是剷除他心目中的敵人。所以,在後來所發動的景龍政變中,也並未提及要對安樂公主、韋後出手。所以從發動的目的來看,這一次行動也僅僅是“鋤奸”行動而已,並未上升至顛覆政權的層面。不過也正是因為目的的“單純”,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導致了政變的失敗。

5.景龍政變發生的過程

既然準備好了要發動政變,那麼李重俊自然需要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當時來看,李重俊所積聚的實力尚不足以同武家乃至李顯等人相比,但是雖說如此,卻仍然有人願意投效於李重俊,協助其發動政變。當時來說願意幫助李重俊的主要有兩位,一比特是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另一比特則是成王李千裏(當時任左金吾大將軍)。可以說,這兩位都掌管著一定的人手,是有著發動政變的資本。並且,由於李多祚和李千裏等人都不滿李顯、武三思在神龍政變後的所作所為,故而也有意扶持太子李重俊。而就在這樣多方的一拍即合之下,一次直指武家父子與上官婉兒的行動在宮廷之中謀劃開來。

《舊唐書》記載:(神龍)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李承况、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三思及崇訓於其第,並殺黨與十餘人。

既然已經確定了目標,那麼如今烦乱的就是先後順序的問題。在當時來看,武家是在長安城的南邊,而上官婉兒身處皇宮,卻在長安城的北邊,所以李重俊並不能够同時的對兩方進行出手。故此,在一番權衡之下,李重俊還是率先去了城南,因為在他看來,武家對自己的威脅相較於上官婉兒要更大一些,畢竟長期以來,安樂公主和武家父子沒少在自己面前冷嘲熱諷。誅殺武家父子的過程毫無波折,手起刀落,便解决了一大政敵,就此,李重俊離成功就更進了一步。

然而,在從武家離開前往皇宮準備誅殺上官婉兒時,卻並沒有如此的順利了。據史料記載,在李重俊解决完武家父子後,便“率兵趨肅章門,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所在”。當然,進宮的動靜著實太大,所以很容易就驚動了李顯等人。當然,當時李重俊進宮所打的口號是“以昭容上官氏素與三思奸通,扣合索之”,所以並沒有將矛頭對準李顯乃至韋後、安樂公主。如果當時李顯能够直接將上官婉兒交出去,估計會是另一番場面,然而上官婉兒畢竟還是個聰明的女性,直接地相李顯點名唇亡齒寒的道理。

在李顯看來,上官婉兒所說的不無道理,因為縱觀前史的政變動亂,還沒有聽說過誅殺臣子後就點到為止的,也許當李重俊遂了心願誅殺了上官婉兒後,便又會將矛頭對準自己了。故此,李顯一家和上官婉兒抱團一同上了玄武門,並且“召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令率留軍飛騎及百餘人於樓下列守”。當然,劉仁景所帶來的僅有一百多將士,而李重俊一方卻有三百多人,雙方在此時的力量對比並非平衡。若是李重俊能够迅速出手,糾集兵力發動進攻,倒還有很大的贏面,然而,李重俊還是有一些猶豫了。

要知道,為將者最為忌諱的便是陣前躊躇,因為時機稍縱即逝,而當兩軍對陣之時,李重俊卻在思慮著如何對待和上官婉兒在一起的李顯等人。很明顯,李重俊此行的目標很單一,即就是殺死上官婉兒,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在殺死上官婉兒後將要面對的是什麼。而李顯卻不同,李重俊的此番行為已然能够以謀逆論處,再加上在上官婉兒、韋後乃至安樂公主的一番議論下,李顯也認為李重俊此舉是為了皇位而來,故而自然不能再論父子親情。所以,雖然雙方兵力失衡,然而一邊是躊躇不決,一邊卻是心懷殺意,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在李重俊猶豫的同時,李顯還說了一句話,令得當時的局勢瞬間便有所扭轉,當時,李顯對李重俊所率禁軍言:“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簡單來說就是勸告那三百禁軍好自為之,站對隊伍很重要,並且以富貴許之。李重俊手下本就不是心腹之人,並沒有特定的政治立場,經由如此一說,自然有所動盪。畢竟他們也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一是受命,二是榮華,如今竟然連皇帝都說免罪許貴,那諸多禁軍將士倒也就沒了繼續政變的動力,軍心不穩,必如山倒,李顯與李重俊之間,成敗已分。

6.結束語

雖然李重俊發起景龍政變是身不由己,並且通過了一定的努力已然取得了部分的優勢。然而,嚴格意義上來講,李重俊在此次政變中的所作所為仍然存在不少漏洞,這也給政變的失敗埋下了隱患。一來,當時製定進攻路線之時,便直接去了城南,而並非皇宮。二者,李重俊並沒有認識到誰才是自己真正敵人,以至於因為思慮是否對父皇下手而錯失良機。可以說,李重俊雖然身處皇家,卻並沒有足够的政治覺悟,試想,即便是剷除了武家與上官兩大政敵,李顯又會如何看待李重俊的這番行為?所以,我們也就能够看到,在政變過後,儘管李重俊身首異處,但李顯卻毫無父子親情,嚴肅處理了這次政變,以儆效尤。故此,我們可以認為,景龍政變的最終失敗,其實就是李重俊自己給造成的,說到底,他所面對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

本文標題: 景龍政變是怎麼回事?穩操勝券為何最後會失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93924018764
相关資料
“黃巾起義”準備了十多年,為什麼起義之後迅速落敗?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為什麼黃巾起義起義之後迅速落敗?黃巾起義前八十年間,僅有史可靠的農民起義就有上百次。黃巾起義的主要事件西元184年二月,黃巾起義正式開始。黃巾軍起義部署被打亂首先此次行動並不完美,因為有叛徒出賣所以起義被迫提前,原定的起義
標籤: 黃巾起義 張角 黃巾軍 東漢皇帝 歷史 地主階級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為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考慮到《史記》的“信史”地位,牧野之戰可謂是我國文獻記載較早的,較可信的一次大規模車戰。囙此,商軍戰車的主要攻擊手段仍是弓箭。
標籤: 牧野之戰 牧野 陸軍 武器 周人
界橋之戰是怎麼樣的?袁紹和公孫瓚從友變敵?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界橋之戰是怎麼樣的?更有意思的是,袁紹佔據冀州前,曾聯合過公孫瓚,也就是說,他們昔日是友不是敵,界橋之戰也是一場從友變成敵的戰爭。袁紹和公孫瓚處境相同,兩人為擺脫各自上級的壓制,利益一致,雙方的聯盟一拍即合。在這場戰鬥中,
標籤: 公孫瓚 袁紹 袁術 冀州 三國 歷史
項羽3萬鐵騎滅敵56萬敵軍是真的嗎?這場戰役叫什麼?
我們講一下項羽的這一戰績,你聽了想必會瞠目結舌。而項羽當時率兵與秦軍大戰,秦軍的主力軍隊全滅,項羽的威望大大提升。現在我們回頭看這場戰役,項羽以三萬鐵騎踏破了劉邦的五十萬軍兵,可以說在歷史上都極為罕見,西楚霸王項羽的名聲,果然不是白叫的。
標籤: 項羽 劉邦 劉邦的老婆 歷史 關中 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