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楚國為何沒有對臨近巴國、蜀國動手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囙此,對於楚國來說,同樣具有消滅巴國、蜀國的實力。畢竟在戰國時期,楚國長期是地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也即楚國更加看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疆域。總的來說,在戰國中期,秦國順利攻佔了巴蜀之地,從而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畧包夾。

秦滅巴蜀之戰,於周慎靚王五年(西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借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西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佔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秦國,楚國和巴國、蜀國也是非常鄰近,二者都處在長江流域,可謂一衣帶水。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佔領巴蜀地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呢?也即楚國為何沒有對巴國、蜀國動手呢?

首先,在戰國時期,巴國和蜀國雖然疆域遼闊,但是,其在整體實力上,無疑是弱於戰國七雄的。囙此,對於楚國來說,同樣具有消滅巴國、蜀國的實力。不過,因為楚國的戰畧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區擴張,這讓楚國錯過了攻佔巴蜀之地的機會。楚國(?-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西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不僅和晉國長期爭霸,還消滅了諸多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比如申國、息國、蔡國、許國、陳國等。而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同樣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擴張。

在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推行“吳起變法”。在吳起變法之後,楚國和魏國、韓國、齊國等中原之地的諸侯國交手。囙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後,楚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邊的巴國和蜀國。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擴張。不過,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對於向中原地區擴張的秦國,在西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的聯合進攻。

雖然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國取得了勝利。不過,這也意味著秦國的進攻勢頭,遭到了魏國、韓國、趙國的堅決遏制。於是,在西元前316年,秦國調整策略,先拿實力較弱的巴國、蜀國下手,無疑是一件讓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國適當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擴張步伐,顯然可以化解山東六國的合縱聯盟。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西元前339年—西元前329年),楚國把兵鋒指向巴國最後一道鹽泉,很快攻佔今重慶巫溪縣、巫山、重慶奉節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於楚,巴國也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秦滅巴蜀之戰前,楚國實際上已經在蠶食巴國的疆域。對於楚國來說,比較看重巴國的鹽泉,這能為楚國帶來直接的利益。

但是,對於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區,楚國則不是非常感興趣。畢竟在戰國時期,楚國長期是地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也即楚國更加看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疆域。雖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但是,這是因為秦國攻佔巴蜀之地之後,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設施,這才逐漸讓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的。在秦國消滅巴國、蜀國之前,主要還是巴國的鹽泉更加令楚國覬覦,所以楚威王這位君主曾經多次攻打巴國,卻沒有直接吞併巴國和蜀國的打算。

最後,在戰國中期,相對於楚國,秦國的疆域則相對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肅肅、陝西省等地。囙此,秦國對於攻佔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强烈,這成為秦惠文王在西元前316年發動秦滅巴蜀之戰的重要原因。更為關鍵的是,在秦國出兵之前,苴國君主主動向秦國,而不是楚國求援,這給了秦國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國,都城在吐費城(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稱葭萌國。苴國雖然是蜀國分出的諸侯國,卻在戰國時期和巴國關係親近。到了戰國中期,蜀國派兵攻打苴國,後者不僅和巴國聯合,還順便向秦國求援。於是,秦國得以名正言順的派兵進入蜀地。

西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對於坐收漁翁之利的秦國,不僅消滅了苴國,蜀國,還順便吞併了本就衰落的巴國。在此之前,楚國的多次進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國的實力,促使秦國得以輕鬆消滅巴國。總的來說,在戰國中期,秦國順利攻佔了巴蜀之地,從而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畧包夾。如果楚國能在秦國之前捷足先登,先消滅巴國、蜀國的話,那麼,這就是楚國包夾秦國了。換而言之,巴蜀之地的歸屬,直接關係到了秦國和楚國之間的攻守之勢。

本文標題: 戰國時,楚國為何沒有對臨近巴國、蜀國動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93630966619
相关資料
越王勾踐到底是如何打敗那麼强大的吳國的?
對於這一成語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二但是,吳王夫差卻是婦人之仁,接受了越王勾踐的求和請求,於是從吳國撤軍。並且,面對越王勾踐的假意臣服,吳王夫差逐漸忽略了越國這一背後的心腹大患。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在吳王夫差自盡後,
標籤: 吳國 勾踐 三國 伍子胥 夫差 楚國
薑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到底是正確的嗎?
西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面對曹魏大軍,薑維在遝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鐘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薑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
標籤: 薑維 諸葛亮 諸葛瞻 鄧艾 蜀國 劉阿鬥
為何說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有一統天下的趨勢了?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强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一統天下的戰爭。對於長平之戰來說,雖然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役,但是,趙國在元氣大傷之後,無疑意味著秦國在山東六國中沒有匹敵的對手了。在此基
標籤: 長平之戰 宜陽 秦國 三國 歷史 伊闕之戰
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影響有多大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被打破
淝水之戰為低級士族和庶族上升到政權創造了一次絕好機會。淝水之戰後北府兵的名聲大震,而北府兵主幹力量的寒門勢力也成為了東晉後期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從而打破了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實現了階層的超越。而這一時期政權的最大特點為分權政治。這種阿兵哥被
標籤: 淝水之戰 東晉 北府兵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