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人民幣別說在中國罕見了,從古至今世界其他各國以“3”作為面額的貨幣也不多,因為貨幣面額的設計是有門道的,不然為什麼印3元和7元的假鈔很容易被識破呢?
貨幣面值,是神奇的排列組合遊戲
古今中外,在錢幣面額上使用得最多的是1、2、5、10這四個數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在確定錢幣面額等次時,最高面額與其它各種面額之間是整倍數的關係。
貨幣面值是依據數學的組合原理設計的。在數位1到10裏,有“重要數”和“非重要數”之分,1、2、5、10就是“重要數”,用這幾個數能以最少的加减運算得到另外一些數。如1+2=3,2+2=4,1+5=6,2+5=7,10-2=8,10-1=9。其餘的就是“非重要數”。而如果將四個“重要數”中的任意一個用“非重要數”代替,就出現有的數要相加或相减兩次才能得到,比較繁瑣。尤其是對於算數不太好的人來說,日常使用太不方便。
從概率學的角度看:在1至9的各種數位排列組合中,3的出現概率最多只有18%,而1、2、5出現的總概率則為90%。如果使用面值為“3”的幣種,在流通中呈現的概率約為16.7%,證明以“3”為面值的貨幣在實際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並不顯著,反會使貨幣的票面結構有失衡之感。
舉個例子,現在利用1、2、5元的紙幣,可以在三張之內組成1-9元的數位:
1=1(1張)
2=2(1張)
3=1+2(2張)
4=2+2(2張)
5=5(1張)
6=1+5(2張)
7=2+5(2張)
8=1+2+5(3張)
9=2+2+5(3張)
假設這個時候我們再多加一張3元的紙幣,1—9元的組成基本沒變,節省不了多少紙幣:
1=1(1張)
2=2(1張)
3=3(1張)(省1張)
4=2+2(2張)
5=5(1張)
6=1+5(2張)
7=2+5(2張)
8=3+5(2張)(省1張)
9=2+2+5(3張)
你看,忙活了半天,只省了兩張鈔票,而為了多印一種3元幣,花費的製造、流通成本就多了去了。所以,實際應用中,1、2、5、10元面值的貨幣就足够組成l—9的所有數,找零完全沒問題。以其10倍發行的20、50、100元等大面值貨幣的組合,就更加方便了我們的現金使用。
總之,由於有了這樣聰明的面額設計,每個月發薪水的時候,財務都不能以“沒有零錢”為由拒絕給咱發薪水了。
三元幣其實姓“蘇”
那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出現3元面額的貨幣呢?
據考證,3元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當時我們國家採取的是向蘇聯全面學習的方針,都市排水設施標準、檔案管理辦法都是跟老大哥學的。
當時蘇聯的盧布常用3的面額,我國也借鑒了盧布的面額體系。所以這個3元幣還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蘇三幣”,委託蘇聯印刷。
此外,當時的第二套人民幣本來設計的是最高面額為100元,但為了預防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大批量造假,就把人民幣的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
後來中蘇關係破裂,為了防止蘇方私自印刷“蘇三幣”,擾亂我國金融秩序,1964年,我國决定停止使用“蘇三幣”,並限期1個月內到銀行兌換成其它面額,將“蘇三幣”一律回收銷毀,過期未收兌的一律作廢。
“蘇三幣”就這樣短暫地在歷史上走了一遭,成為現在“物以稀為貴”的罕見收藏品。
中西方史上也有奇怪幣值
“蘇三幣”雖然短命,但實際上我國貨幣面額使用“3”這個數位有悠久的歷史。西漢武帝時就鑄造過名曰“三銖”的銅錢。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3”作為面額的貨幣了。以後歷代都出現過3、30、300等面額的各種錢幣。
漢武帝的爺爺漢文帝則鑄造了“四銖”銅錢,而“4”作為面額也在我國歷史上多次使用過。
6也沒閑著。篡漢的王莽建立新朝,鑄造的布貨十品中的“中布六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6”為面額的貨幣。南朝陳宣帝時也偶爾鑄過“太貨六銖”銅錢,以後歷代極少使用這個數位。不過解放前的國民黨新疆省銀行最後放了個大招,他們發行了面額為6000萬元和60億元紙幣。
7、8出現在錢幣上極為罕見,而9在我國歷史上冠以這個數位的錢幣更是僅有一種,即王莽布貨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幣。
真佩服當時的人,一起吃飯AA的時候怎麼算錢……
在國外,6、7、8、9這四個數位也很少使用在錢幣上。不過他們還有一些更奇怪的幣值。比如印度、羅馬尼亞等也使用過3元的錢幣,前蘇聯和羅馬尼亞的鈔票中有15元的面額,美國還有25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