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飾之:清朝官員朝袍和吉服袍有哪些區別

正式文獻中所提及的清代「蟒袍」,一律都指「吉服袍」。@波士頓鐵托在微博上發的,朝袍“暗擺”細節:大體上來講,吉服袍和朝袍的區別就是這些。女吉服袍與女朝袍之間的區別,與男袍之間不完全相同,但是1——4點還可以算是共通的;第五點中,女吉服袍為左右開裾,女朝袍開裾情况則比較複雜,此處暫略。

正式文獻中所提及的清代「蟒袍」,一律都指「吉服袍」。

男子吉服袍與朝袍的區別,大概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說【點擊看大圖~~~~點擊看大圖~~~~點擊看大圖~~~~重要的話說三遍】:

大襟——吉服袍大襟圓滑,朝袍大襟開襟線自領口起平直、下接內凹曲線至腋下,二者間形成折角,形似廠字

雍正明黃吉服袍vs.雍正大紅朝袍(祭服):

披領——吉服袍無披領,朝袍才有披領:

但是注意了,朝袍披領,與朝袍是分開的部件,也就是說,披領是後裝上去的。在早年的文獻中(滿文老檔),的確是有「無披領朝衣」一詞的(滿文:goksi;正常的「朝袍」,滿文寫「ergume」)。

可見,朝袍上有披領與否,在早年或許是級別或禮制的象徵。

剪裁——吉服袍上下通裁,朝袍上下分裁:

朝袍大襟開襟線至分裁處下幅,上下錯位,銜接部位形成矩形片(衽);下半幅做出連貫的縱向衣褶若干——

紋飾

這個比較複雜,因為品級不同,紋飾也略有不同。有關不同品級之間紋飾的差別,建議查閱《清會典》,不在此贅述。

一般來講,皇帝吉服袍正面和背面一共有八條龍紋(另有一條在底襟處),通身遍佈;朝袍則以邊框按區域分佈,似於過肩龍紋(除非在清初,否則一般不會是正統的過肩蟒/龍紋),在兩肩和前後各有一條龍紋,下配八寶平水。

從紋飾角度,吉服袍與朝袍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吉服袍最下有海水江崖以及水脚;朝袍最下則沒有水脚(而只有平水),下裳配行龍/蟒紋(類似於襴)——

開裾(僅以男袍為例!僅以男袍為例!僅以男袍為例!女袍不同!女袍不同!女袍不同!重要的話說三遍!)

男吉服袍前後要開裾(宗室四開裾);男朝袍正前正後不開裾,其“開裾”管道非常特殊,是在左側往裡面折過去這樣做的、類似於“暗擺”……由於不太容易描述,有時候故宮偷懶,就會寫「後開裾」或「左開裾」,但事實上朝服的做法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開裾」。

(注:上圖左右也有開裾,出於美觀考慮沒有標出)(注:上圖左右也有開裾,出於美觀考慮沒有標出)

@波士頓鐵托在微博上發的,朝袍“暗擺”細節:

大體上來講,吉服袍和朝袍的區別就是這些。還有一些諸如「吉服袍烙袖可不為單色」等,代表性不够强的區別不在此贅述。二者各自的品級差別不在此贅述。

女吉服袍與女朝袍之間的區別,與男袍之間不完全相同,但是1——4點還可以算是共通的;第五點中,女吉服袍為左右開裾,女朝袍開裾情况則比較複雜,此處暫略。

第二個問題:

官員常服袍,基本上跟皇帝常服袍沒有什麼兩樣,除了兩點:

官員常服袍(非宗室)只能前後開裾(女常服袍開裾情况不同),皇帝是四開;

不能用禁色(即黃——其實皇帝也很少穿明黃的常服……),其他隨意。

清初穿常服袍褂的小哥:

資料標籤: 清朝服飾
本文標題: 清朝服飾之:清朝官員朝袍和吉服袍有哪些區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36274668965
相关資料
三十六計故事全集: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小敵困之。如果指揮員能統觀全域,因勢用計,因情變通,捉到的也可能不是小賊,而是敵軍的主力部隊。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大亂。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復長安。當天半夜時分,急
標籤: 趙括 歷史 黃巢 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 唐朝
清朝服飾之:清代官吏朝服
清朝官服,清朝官員服飾。清朝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朝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作為載入史册的清朝官服定制,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清朝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
標籤: 清朝服飾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明朝 歷史 東漢
三十六計故事全集: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衝突。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
標籤: 遠交近攻 齊國 鄭國 三十六計 歷史 鄭莊公
三十六計故事全集: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其實,此計的關鍵在於“假道”。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晉國故意在晋、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楚文王擊敗蔡國之後,以巡視為名率兵到了
標籤: 三十六計 歷史 楚文王 虞國 楚國 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