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東方是高貴的而西方的龍為什麼總是反派?

西方人似乎對“龍”充滿了偏見。在流行文化中,龍的形象差不多就是一隻長翅膀的噴火大蜥蜴。有的具有極高智慧,但是這種智慧常常用在陰謀詭計和攫取黃金上;也有的乾脆就是一種力量强大的野獸。這與我們中國高貴、神秘、華麗的龍似乎完全不是一種東西嘛。身為“龍的傳人”,壹讀君()有時候也會覺得被這些憋屈的

西方人似乎對“龍”充滿了偏見。在流行文化中,龍的形象差不多就是一隻長翅膀的噴火大蜥蜴。有的具有極高智慧,但是這種智慧常常用在陰謀詭計和攫取黃金上;也有的乾脆就是一種力量强大的野獸。它們在故事裏存在的主要價值,恐怕就是成為英雄們的KPI。

這與我們中國高貴、神秘、華麗的龍似乎完全不是一種東西嘛。身為“龍的傳人”,壹讀君()有時候也會覺得被這些憋屈的“龍”冒犯了,很多次都恨鐵不成鋼地在心裡為惡龍加油:快,加把勁!幹掉那個騎士,把公主……咳咳。

不過呢,正如我國的龍從新石器時代樸素的紅山玉龍,到今天最典型的五爪神龍祥雲圖案,經歷了無數次進化,西方的龍其實也是最近才變成電影裏那個樣子的。

今天,壹讀君()就為你扒一扒,西方巨龍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這個悲催境地的。

最早的龍其實是創世大神

說到最古老的龍,恐怕要算人類文明的搖籃、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文明神話中的提亞馬特(Tiamat)。提亞馬特本是創造世界的女神、海洋女神以及眾神之母,但是當新一代神靈崛起的時候,她化身為一頭七首巨龍,帶領著十一條巨龍,向眾神發起攻擊;眾神之中唯有馬爾杜克(Marduk)敢於迎戰,並且最終斬殺了提亞馬特,成為新一代眾神之王。

提亞馬特被殺死後,馬爾杜克把她身體切成了兩半,一半製作成了天空,一半製作成了大地;她死前哭泣的眼睛,變成了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源頭,尾巴則變成了銀河。

看到這裡,壹讀君()覺得西方神話中的龍和我國的龍,其實還是很相似的,都具有兩個關鍵要素:蛇或蟒的形態,並且與水關係密切。

在西方文明一大源頭的希伯來《舊約》裏,也提到了龍和水的關係:

你在列國中,如同少壯獅子,卻像海裡的海怪,沖出江河,以爪攪動諸水,使江河渾濁。主耶和華如此說:許多民族聚集時,我要將我的網撒在你身上,他們要把你拉上來。我要把你丟在地上,拋在田野,使空中的飛鳥落在你身上,遍地的野獸因你得以飽足。我要將你的肉丟在山間,用你巨大的屍首填滿山谷。我要以你所流的血浸透大地,漫過山頂,溢滿河道。我毀滅你時,要遮蔽諸天,使眾星昏暗;我必以密雲遮掩太陽,月亮也不放光。我要使天上發亮的光體在你上面變為昏暗,使你的地也變為黑暗。(舊約·以西結書)

這裡的海怪原文就是龍。奇怪的是殺都殺了,為何還要如此殘忍地對待龍的屍體?根據德國形式批判神學家赫爾曼·龔克爾的說法,龍在這裡就是水的象徵,沒有水萬物就無法繁衍,因而大水淹沒陸地不但是毀滅的景象,同時也是耶和華的恩典。

可是龍明明就是噴火的啊

噴火龍的形象最終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大家覺得西方龍和中國龍完全不同,全都要拜古日爾曼史詩《貝奧武甫》所賜。

《貝奧武甫》上半部分講述了貝奧武甫年輕時候徒手殺死怪物格蘭德爾的英雄事蹟,下半部分則是老年的貝奧武甫壯志不减,殺死一條四處為虐的龍,可是自己也被龍的毒液所殺死。

這部用古英語記錄下來的史詩中這樣描述這條龍:

終於白天離去,遂了心它的心願。不必在逡巡於地府的石壁,它口吐毒焰,騰空而起。大火中天落下,一開始便害慘了高特百姓,而結局是他們賜禮的老王悲哀的末日。

(它)盤作一團,在鱗甲後窺測戰機。接著它張開萬片火鱗,一撲而上……墓塚的護主挨了一擊反而變得更加兇猛。它吐出火舌,讓戰鬥的烈焰四下燃燒。

因為這部史詩對後來的英雄故事、騎士文學、冒險故事影響無比巨大,由此確立的噴火、有翅膀的巨龍流行開來,逐漸取代了過去那個與水關聯的蟒蛇形象。

象徵著混沌與無序的龍

神話中的龍都有凡人無法對抗的力量,可是都很倒楣,老是被人殺來殺去的。

比如在古印度神話裏,雷神因陀羅(Indra)用雷電殺死了弗栗多(Vritra),因為它囚禁了天下所有的水源。弗栗多最初的形象也是一隻巨蟒或者龍。

大家更熟悉的雷神托爾,在北歐神話的諸神黃昏戰役裏,也用他那把可以放出閃電的大錘子,殺死了環繞整個凡人世界的塵世巨蟒尤爾姆岡特(Jormungandr),可惜最後托爾也被尤爾姆岡特的毒液殺死。

而在古希臘神話裏,則是眾神之王宙斯(Zeus),用雷電擊敗了半人半龍形態的提豐(Typhon),然後把他扔進了塔爾塔羅斯深淵,並且用埃特納火山鎮壓他。據說埃特納火山的噴發就是提豐的怒火。

這些倒楣鬼,都象徵著與人類文明對立的自然世界的原始與混亂,如果不殺死他們,世界的歷史就無從開啟。這類神話又被稱之為“混沌鬥爭”(ChaosKampf)母題。

如果在戰鬥中象徵秩序和文明的英雄失敗了會如何呢?

古代西亞曾經有個顯赫一時的文明叫赫梯,對古希臘文明影響很大,在他們的神話中,同樣有這個內容。比較不幸的是,他們的第三代神王庫瑪比(Kumarbi,相當於宙斯)最後被怪物擊敗了,而赫梯帝國最終也消亡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細心的讀者可能還發現,上面三個故事怎麼看起來都差不多呢?

因為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吠陀印度、北歐,這些文明都是一個叫做古印歐語系的古老文化的後裔,混沌鬥爭是這個文化一個重要的思想。於是換個名字和長相的眾神之王,就不停地在全世界各地一遍遍地殺著危害國家安全的巨龍。

其實聯繫我們自己的故事裏,漢高祖斬白蛇起義的傳說,不就暗示著劉邦是一個可以終結混亂時代的英雄嗎?

資料標籤: 神話
本文標題: 龍在東方是高貴的而西方的龍為什麼總是反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28673337163
相关資料
明清大學問家的女弟子和紅顏知己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的思想家、泰州學派的宗師李贄,開啟了文人招收女弟子的大門。明末清初號為一代文宗、詩壇盟主的錢謙益也公開收女弟子。可見,在錢謙益的眼中,柳如是不僅是他的一個妻子,一個文字秘書,還是他的一個得意女弟子。
標籤: 明清 文化 錢謙益 讀書 柳如是 陳子龍
“答非所問”一詞的來源楊士奇是誰
朱棣勃然大怒,趕緊傳輔佐太子的大臣楊士奇來訊問。朱棣一揮手,示意楊士奇往下說。聽完楊士奇的一番話,朱棣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聯想到太子一直以來的德行,知道楊士奇並未撒謊,看來自己是一時氣急,錯怪太子了。面對暴怒的朱棣,楊士奇答非所問,不僅成
標籤: 楊士奇 明成祖 明朝
北魏廉政模範的公孫軌的生平事蹟
名氣大,公孫軌就引起了當朝皇帝明元帝的注意。西元424年,明元帝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對十六國殘餘勢力展開大舉征伐,公孫軌隨從征討。作為北魏的廉政形象大使,北魏媒體隨即對公孫軌進行了連篇累牘的採訪報導。公孫軌死後,當初樹他為廉政榜樣的皇
標籤: 北魏 歷史 拓跋燾 楊玄 鮮卑族
介紹“晏子諫殺燭鄒”事件始末晏子為何要殺燭鄒?
《晏子諫殺燭鄒》這則典故來源於《晏子春秋》。《晏子諫殺燭鄒》原文: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晏子諫殺燭鄒》譯文:事情起因於齊景公,生性喜歡捕鳥,於是將捕來的鳥給燭鄒管理。晏子認為不能讓燭鄒應為這點小事而被殺,於是靈機一動。就這樣燭鄒在
標籤: 齊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