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們不同顏色的僧衣都有什麼講究?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標識,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同僧侶的服裝顏色是不同的。佛法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在漢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流傳時間也有先後,囙此各族僧侶間的著裝各不相同。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標識,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同僧侶的服裝顏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處,著裝色彩斑斕,迥然不同。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佛法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在漢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流傳時間也有先後,囙此各族僧侶間的著裝各不相同。即使在漢族僧侶中,由於地域廣大和歷史變遷,僧衣的顏色也是多種多樣,與印度原始的僧侶服制差別很大。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淨”。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够,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製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臺、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制。

資料標籤: 僧侶 佛教 袈裟
本文標題: 和尚們不同顏色的僧衣都有什麼講究?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28436854037
相关資料
鐘離昧和韓信:韓信之死到底是該殺還是冤殺?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對於韓信的死因,有人說他是因謀反而遭殺戮的,罪有應得;有人說是劉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從此埋下了對韓信的戒心。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鐘離昧因素來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鐘離昧,聽說
標籤: 鐘離眛 韓信 劉邦 歷史 三國 項羽
龐太師不是龐籍?歷史上真正的龐籍是怎麼樣的
龐籍時任殿中侍御史,認為不妥,力主仁宗親政,並當眾燒掉支持垂簾制度的《內東門議制》。仁宗親政後,龐籍即向仁宗上奏,建議皇帝用人應辨邪正,防止朋黨,按照公論和政績提拔晋昇官吏。不久,元昊派人前來談判,龐籍認為:“這是西夏的奸計,不可大意。”
標籤: 狄青 歷史 龐太師 宋朝 儂智高 開封府傳奇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取得名字很奇怪?
感覺春秋時期的人名字很奇怪,這其實是正常的。這又分兩種情况,一是華夏各國的人,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紇”,這名字怪不?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人的名字形式和現在不同。一方面是姓氏分流,男子稱氏不稱姓,但氏又不穩定,經常隨著其人的封地、官職的變
標籤: 孔子 叔梁紇 春秋戰國 國學 儒家
溥儀和淑妃離婚多虧了胞妹文珊文珊個人簡介
溥儀淑妃文繡,全名鄂爾德特·文繡,又名蕙心,是滿族鄂爾德特氏端恭的女兒,她與溥儀離婚,多虧了胞妹文珊。文珊比文繡小兩歲,她是家族中唯一一比特支持文繡與溥儀離婚的人。文繡受溥儀冷落後,在皇宮深感痛苦和寂寞,妹妹文珊常來看望她。此時妹妹文珊也已
標籤: 淑妃 末代皇帝溥儀 婚姻 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