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期間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李隆基對唐朝的兵制是怎麼改革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期間,唐朝一直屬於極盛時期。這次重點為大家講講,李隆基對大唐做出的一些兵制改革。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襲隋朝制度,實行府兵制。而隨著唐朝發展到了唐玄宗後期,府兵制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唐玄宗在位期間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李隆基對唐朝的兵制是怎麼改革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期間,唐朝一直屬於極盛時期。這次重點為大家講講,李隆基對大唐做出的一些兵制改革。其實唐朝的軍事力量已經十分强大,不過當時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導致逃兵一下子新增了很多,所以軍隊戰力降到了低點。李隆基此後將府兵制改為雇傭兵制,經過十多年的運營,終於是改變了軍力的狀況,從而順利提升部隊力量。下麵就為大家講講李隆基的具體措施,一起來瞭解下吧。

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襲隋朝制度,實行府兵制。而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皆有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具體來說,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裏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這些阿兵哥就是府兵,分屬中央十六衛,總稱衛士。由於府兵在折衝府內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們絕大部分都需要自備武裝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戰時,唐朝中央政府還要向全國徵發阿兵哥,這些阿兵哥就是兵募,也叫征人。情理上,兵募採取先富後貧、先强後弱、先多丁後少丁,國家配備裝備,不足的自己補充為原則,當然,這一原則逐漸被破壞。

唐朝軍隊對內宿衛京師,對外防禦、征戰外敵。唐朝自建立以來外患形勢嚴峻,最初是徵發軍隊出征,將領成為行軍總管、大總管,親王稱為行軍元帥,勝利之後在邊境設立鎮、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鎮二十,中鎮九十,下鎮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書·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不及者為下鎮;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不及者為下戍。”

總的來說,府兵以宿衛京師為主,外出征戰、鎮戍為輔。

而隨著唐朝發展到了唐玄宗後期,府兵制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均田制難以維繫,貴族、地主、豪强之間的土地購並問題日趨嚴重,使得折衝府戶口大量流失,折衝府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的地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加上鎮戍時間越來越長,邊將腐敗日益嚴重,侵吞阿兵哥財物乃至於逼迫阿兵哥為自己服苦役。於是,府兵、兵募都是怨聲載道,紛紛逃亡,甚至不惜自殘以逃避兵役,有所謂“福手福足”之說,白居易《新豐折臂翁》雖然是天寶十載事,但是,類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屢見不鮮。天寶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徵發府兵,改行募兵制。

前面說到唐朝主要的軍事壓力來自邊境,所以,軍事制度的轉型也從邊境開始。因為之前邊境的鎮、戍單薄、分散,所以,轉型的第一步是劃分明確、固定的軍區,將軍區內的鎮、戍協調統一指揮,這種轉型最早出現於儀鳳二年,《舊唐書·劉仁軌傳》:“儀鳳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仁軌每有奏請,多被中書令李敬玄抑之,由是與敬玄不協。仁軌知敬玄素非邊將才,冀欲中傷之,上言西蕃鎮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軍,尋為吐蕃所敗。“

《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以圖吐蕃,於是始屯軍於境。”

軍區的指揮官的任命也逐漸制度化,景雲二年,節度使之名出現,《唐會要》卷七八:“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此始有節度之號。”

因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會上流民激增,所以,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實行募兵制,開元二十六年,轉型完成。主持這次轉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所謂募兵制即是唐朝招募阿兵哥永久駐紮邊境軍區,賜予田地,甚至可以攜家前往邊境,這些阿兵哥是兵防健兒,或長征健兒、長鎮健兒,主要來自流民、原來邊防兵員。每個軍區有固定的名額,兵防健兒固定從屬於相應的軍區,承擔所屬軍區征戰、防禦職責,當然各個軍區之間也會協同作戰。募兵制有力地保證了唐朝兵員的來源,而且,因為吸納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會隱患,同時,隨著募兵制的推行,相應的節度使制度也成熟起來。節度使是軍區最高指揮官,甚至也是當地的行政長官,權力集中,長期駐守,目的是加强與阿兵哥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强戰鬥力。實行募兵制以後,唐朝軍隊總體數量減少,但是覈心戰鬥部隊趨於穩定,戰鬥力大幅度提高,開元、天寶年間,唐朝邊境形勢的好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沒有什麼完美的制度,下麵我來具體說說。

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得節度使權力坐大,就是軍隊慢慢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為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火藥桶;而府兵制的最大利益所在,就是中央政府能够牢牢地把握軍隊,也就是“黨指揮槍”。既然如此,唐玄宗將府兵改募兵,是不是自掘墳墓呢?當然不是,有弊自然就有利。用句流行話來說,府兵制已經不能適應大唐日益增長的國防需要了。

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戰時為兵,平時為民。

簡單的說,每個戰士都是“業餘”的,又要種田養活家人,又要去折衝府報到、訓練、出征。這樣的軍隊,最討厭長途跋涉的遠征。老婆孩子還在家,家裡的田還等著我回去種,讓我去千里之外打野蠻民族,新三年又舊三年年,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具體的,我們聽聽來自高麗前線的聲音。

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展效……州縣每發百姓為兵,其壯而富者,行錢參逐,皆亡匿得免;貧者身雖老弱,被發即行……以是昨發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非獨至海外而然也。”

西元664年10月,劉仁軌說,高麗前線的戍兵,都是老弱病殘,個個無心打仗,天天想著回家!有錢的壯男,靠行賄躲過徵發;沒錢的,要麼逃亡要麼自殘。陛下再不派新的府兵來替換,仗就沒法打了!

西元668年9月,李績攻陷平壤,在那兒建立安東都護府,大唐的疆域在唐高宗時期達到了頂峰。每個中國人談到這裡,都會覺得無比自豪。然而,隨著疆域的擴大,國防壓力也跟著新增了。

高原上的死敵:吐蕃。

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脫離大唐。高宗派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去收復失地。結果,薛仁貴,這個金光閃閃的名字上,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污點:大非川!

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並脫身免,與欽陵約和而還。

此仗勝利後,吐蕃越來越囂張。672年又侵佔了吐谷渾的故地,677年又入寇扶州。高宗表示我受不了了,大軍再次集結,給我狠狠地打!

五月,吐蕃寇扶州之臨河鎮,擒鎮將杜孝昇。冬,十二月,乙卯,詔大發兵討吐蕃。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678年9月,唐軍再次被吐蕃暴打……

丙寅,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工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

高宗召集大臣討論,我們該怎麼辦啊?大臣們七嘴八舌,讓高宗一臉懵逼,只能說吃好喝好啊。

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以息民;或欲嚴設守備,俟公私富實而討之;或欲亟發兵擊之。議竟不决,賜食而遣之。

680年,吐蕃又攻佔羊同、黨項和羌的地盤。從此,他南邊接壤天竺,北邊連上突厥,西邊佔領四鎮,東邊威脅大唐,風光一時無二。

先是,劍南募兵於茂州西南築安戎城,以斷吐蕃通蠻之路。吐蕃以生羌為鄉導,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於吐蕃。吐蕃盡據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裏,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死灰復燃的夙敵:突厥。

630年,李靖夜襲陰山,平定東突厥。657年,蘇定方平定西突厥。所謂的“平定”,就是把突厥暴打一頓,殺死不聽話的可汗。突厥的人民依然在他們的土地上生活,依然會選出新的可汗。大唐强大的時候,新可汗一般很老實。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突厥隨時會重新犯邊。看見吐蕃這樣囂張,大唐卻沒一點辦法,突厥哪還坐得住。西突厥、東突厥那是一波接一波地叛,高宗派出得力幹將裴行儉平亂。表面上看,裴行儉神功無敵,打誰滅誰。可是剛滅這個,又冒出那個,按下葫蘆浮起瓢。最後老裴終於累死在出征路上了。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聯合吐蕃侵略安西,7月,被裴行儉拿下。剛過不久,10月,東突厥又造反了,並打敗了前來討伐的蕭嗣業。

嗣業等先戰屢捷,因不設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狼狽拔營走,眾遂大亂,為虜所敗,死者不可勝數。

11月,裴行儉再次出動,在680年3月,教東突厥作人,平定這次叛亂。

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於黑山,擒其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結果,同年7月到681年1月期間,東突厥死不悔改,連續入寇,裴行儉只能再度出發。結果他的副將曹懷舜冒進,被殺得大敗而回。

經一日,伏念乘便風擊之,軍中擾亂,懷舜等弃軍走,軍遂大敗,死者不可勝數。懷舜等收散卒,斂金帛以賂伏念,與之約和,殺牛為盟。伏念北去,懷舜等乃得還。

最後,裴行儉用反間計智取東突厥,終於在681年10月平定了這次叛亂。

壬戌,裴行儉等獻定襄之俘。乙丑,改元。丙寅,斬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人於都市。

可惜屁股還沒坐熱,682年2月,西突厥又反了!高宗趕緊又讓裴行儉出發,結果64歲的老裴出師未捷身先死……還好安西都護王方翼繼承了老裴的遺志,平定了這次叛亂。同年,東突厥餘黨再次起兵,阿史那骨篤祿佔領黑沙城,自稱頡跌利施可汗,建立後突厥汗國。而大唐這邊高宗683年駕崩,武則天上位,忙著綜合內部,無暇顧及。後突厥雄踞漠北,年年犯邊,武則天對此一籌莫展。

新近崛起的勁敵:契丹。

契丹這個名字如雷貫耳,是因為後來他很出名。一開始,他只不過是突厥的小弟而已。貞觀二年,他另拜碼頭,臣服於大唐。到了696年,契丹人發現武則天似乎罩不住場子,於是起兵造反,佔領營州(遼寧省西部)。

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

這次叛亂,可以說讓武則天沒面子極了,完全可以用耻辱來形容。首先,秉承“貞觀遺風”的周軍被契丹一次次吊打,慘不忍睹。

八月,丁酉,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與契丹戰於硤石穀,唐兵大敗。欽明兄欽寂,時為龍山軍討擊副使,與契丹戰於崇州,軍敗,被擒。孫萬榮收合餘眾,軍勢複振,遣別帥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吏居數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動。春,三月,戊申,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榮戰於東硤石穀,唐兵大敗,孝傑死之。武攸宜軍漁陽,聞孝傑等敗沒,軍中震恐,不敢進。契丹乘勝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將擊之,不克。武懿宗軍至趙州,聞契丹將駱務整數千騎將至冀州,懿宗懼,欲南遁。或曰:“虜無輜重,以抄掠為資,若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從而擊之,可有大功。”懿宗不從,退據相州,委弃軍資器仗甚眾。契丹遂屠趙州。

更讓人鬱悶的是,武則天居然玩荀彧同學的驅虎吞狼之計,割地送錢讓後突厥幫忙打契丹!

初,鹹亨中,突厥有降者,皆處之豐、勝、靈、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並穀種、繒帛、農器、鐵,太后不許。默啜怒,言辭悖慢。姚璹、楊再思以契丹未平,請依默啜所求給之。麟臺少監、知鳳閣侍郎贊皇李嶠曰:“戎狄貪而無信,此所謂'借寇兵資盜糧'也,不如治兵以備之。”璹、再思固請與之,乃悉驅六州降戶數千帳以與默啜,並給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數萬斤,並許其昏。默啜由是益强。

六個州送給後突厥,還附帶穀種、絲綢、農器、鐵器數萬,阿史那默啜笑開了花。最後,契丹叛亂被後突厥平定,契丹、奚、霫等族都重新臣服突厥了。阿史那默啜如虎添翼,經常來內地燒殺搶掠,武則天束手無策。

癸未,突厥默啜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自五回道去,所過,殺掠不可勝紀。沙吒忠義等但引兵躡之,不敢逼。狄仁傑將兵十萬追之,無所及。默啜還漠北,擁兵四十萬,據地萬裏,西北諸夷皆附之,甚有輕中國之心。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隴右諸監馬萬餘匹而去。

由此可見,大唐的最大疆域雖然讓人神往,但“維穩費”高得驚人。府兵制下的業餘軍人,已無力捍衛如此廣闊的邊境了。怎麼辦呢?有“消極”、“積極”兩條路,由朝廷上的“鴿派”、“鷹派”鼓吹。“鴿派”的意見很簡單,別扯什麼開邊萬裏,四夷來朝,無非是“慕虛名而處實禍”。吐蕃、突厥、契丹、甚至高麗的土地,我們得到了有什麼用嗎?還不是只能讓他們自治?我們有必要維護這些土地的治安嗎?陳子昂對武則天說,我們應該自己人優先,別管那些境外的蠻子了。安北、單于、四鎮這些都護府放弃算了,挺好的,我們不但不會貶低您,還會為您歌功頌德,大唱讚歌!

國家近廢安北,拔單于,弃龜茲,放疏勒,天下翕然謂之盛德者,蓋以陛下務在養人,不在廣地也。

武則天的驅虎吞狼之計,割讓六州和單于都護府給後突厥,其實就是實行的“鴿派”作風。這事過後幾個月,狄仁傑就上疏進一步詳細闡述“鴿派”觀點。

若乃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賦,獲其土不可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業也。

這些荒外的土地,對我們農耕民族毫無用處。只有秦皇漢武這種好大喜功的皇帝才會去爭奪,三皇五帝這樣的聖人是不屑的。

昔漢元納賈捐之之謀而罷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車師之田,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

如果覺得三皇五帝太久遠,我就舉個近點的例子吧。西漢宣帝就放弃了車師的屯田,漢元帝放弃了珠崖郡(在海南島上),都是我們的榜樣啊!

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螻蟻校長短哉!

我們應該收縮邊境,裁剪戍兵。只要蠻族不來騷擾我們就可以了,何必動不動帶兵殺進人家的老巢呢?

當然,“鷹派”大臣對“鴿派”的這些論調是嗤之以鼻的。什麼收縮邊境,什麼國人優先,無非是你們無能,打不過那些蠻族罷了!西漢武帝、我朝太宗追著蠻族打,只是為了尋求虛名嗎?蠻族不是小綿羊,你不把他打殘、打怕,他們會老實嗎?拿最近的例子說,我們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突厥,人家消停了嗎?邊境安全了?沒有!而且突厥還被養肥了,騷擾我們更帶勁兒了!囙此,我們不但不該退縮,反而要進行軍事改革,提高軍隊戰鬥力。怎麼改革呢?首先,可以開設“武舉”,選拔軍事人才。其次,在邊境設定大軍區,讓負責人統一調配幾個州的資源。

這兩點,武則天都同意了,並在702年執行。

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以雍州長史薛季昶攝右臺大夫,充山東防禦軍大使,滄、瀛、幽、易、恒、定等州諸軍皆受季昶節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檀防禦,仍與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710年,唐睿宗上位,“節度使”正式出現了!

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置河西節度、支度、營田等使,領凉、甘、肅、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712年,唐玄宗加冕,磧西、隴右、劍南、朔方等節度使一個個出現了。光增加邊將權力還不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邊境戍兵也得新增!府兵沒人願意當,我們可以招募啊!

甲戌,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先是,募人月餘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帥,應募者雲集,未幾,數盈五萬。辛巳,大募勇士,詣河、隴就訥教習。丁酉,以左羽林大將軍郭虔瓘兼安西大都護、四鎮經略大使。虔瓘請募關中兵萬人詣安西討擊,皆給遞馱及熟食;敕許之。制幽州長史趙含章討之,又命中書舍人裴寬、給事中薛侃等於關內、河東、河南、北分道募勇士。

到了737、738年,玄宗正式規定,邊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來。

癸未,敕以方隅底定,令中書門下與諸道節度使量軍鎮閑劇利害,稽核兵防定額,於諸色征人及客戶中召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恤。制邊地長徵兵,召募向足,自今鎮兵勿複遣,在彼者縱還。

後人談起這些改革,往往痛心疾首:昏招啊昏招,安史之亂的種子埋下了,藩鎮割據的土壤形成了!可是,沒有這些改革,真按照“鴿派”那種玩法,“盛唐盛唐”還喊得出口嗎?

我們來看看軍制改革的療效吧。

西域。

714年,吐蕃與大食國在古烏孫扶植傀儡政權阿了達,張孝嵩從安西都護府出兵,滅阿了達,威振西域,勒石記功。

722年,吐蕃攻打小勃律,勃律王趕緊找大唐爸爸求救。北庭節度使張嵩派兵千里突襲,大敗吐蕃。

738年,突騎施分裂,吐火仙可汗佔據碎葉城,爾微特勒可汗佔據恒羅斯城,聯合反抗大唐。

739年,磧西節度使蓋嘉運連克碎葉、恒羅斯城,生擒吐火仙、爾微特勒,威震西陲。

747年,吐蕃嫁了個公主到小勃律,小勃律就不聽話了。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帶兵深入瓦罕走廊,攻克吐蕃連雲堡,活捉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屠殺親近吐蕃的大臣。

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又遠征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之奇特拉爾縣),俘虜親近吐蕃的朅師國王。同年12月,高仙芝又攻打石國(在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俘虜國王。

751年,著名的恒羅斯之戰,高仙芝吃了個癟。

753年,封常清是安西節度使,出兵暴打大勃律。

從上面的戰績可以看出,西北的邊防警報基本上沒有響過。大部分戰鬥都是安西、北庭的軍隊千里出擊,和吐蕃、大食爭奪西域霸權,而且還幹得非常成功。大唐在西域諸國眼中依然是超級霸權主義國家。

後突厥。

後突厥勢力雄厚,720年入寇甘、凉州,打敗河西節度使楊敬述。

741年開始,後突厥陷入了持續的內訌中。

742年,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個部落依附大唐,緊接著又有一批突厥貴族投降。

744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聯合回紇、葛邏祿、拔悉密大敗突厥。回紇成為最大贏家,新的北境之王。剛上位的回紇還算老實,從此“北邊晏然,烽燧無警矣”。

吐蕃。

吐蕃也很强大,經常騷擾瓜州、臨洮、渭源。

728年,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殺入吐蕃境內,在青海湖南邊的渴波谷大敗吐蕃軍。

729年,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禕攻克吐蕃的石堡城。這下河西、隴右的軍隊可以大舉進入吐蕃境內騷擾,“拓境千餘裏”。

738年,隴右留後杜希望攻克吐蕃新城,又奪吐蕃河橋,修築鹽泉城。吐蕃派兵封锁築城,被王忠嗣擊退。740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攻克吐蕃安戎城。

741年底,吐蕃奪回石堡城。

745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想重新攻克石堡城,失敗了。

746年,王忠嗣身兼四節度使,在青海、積石大敗吐蕃。

749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克石堡城。

753年,哥舒翰出擊吐蕃,收回九曲(710年被唐睿宗割讓給吐蕃)。

綜合來看,應該算是壓著吐蕃打了吧。

契丹、奚。

714年,契丹發飆了一次。薛仁貴的兒子薛訥帶六萬兵討伐契丹,想恢復營州。結果慘敗,契丹人還笑稱薛訥為“薛婆”。

716年,契丹、奚選擇內附大唐。

717年,營州恢復。“開屯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間,倉廩充實,市邑浸繁”。

730年,消停了十五年的契丹、奚再次叛亂。

732年,信安王李禕和幽州節度使趙含章打敗契丹、奚,平定叛亂。

733年,幽州節度使薛楚玉派副總管郭英傑出擊契丹,結果契丹找突厥幫忙,幽州兵慘敗,郭英傑戰死。

734年,幽州節度使張守圭屢次擊敗契丹,12月,斬首契丹王屈烈。從此之後,契丹、奚主動騷擾邊境的警報就沒了。我們只聽說安祿山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的傢伙總欺負老實的契丹人,用來立功邀寵。

綜上,府兵改募兵、節度使集權、邊軍擴編這三項政策落實後,大唐的國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以前被別人欺負,現在專門欺負別人。當然,軍費開支新增了很多。

凡鎮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開元之前,每歲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天寶之後,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

可玄宗表示,我不差錢啊!什麼“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勞資錢多得花不完!

是時州縣殷富,倉庫積粟帛,動以萬計。楊釗奏請所在糶變為輕貨,及征丁租地稅皆變布帛輸京師;屢奏帑藏充牣,古今罕儔,故上帥群臣觀之,賜釗紫衣金魚以賞之。是時中國盛强,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不但如此,我還經常免除百姓租庸呢!

(739年)二月,己巳,許之,因赦天下,免百姓今年田租。(747年)制免百姓今載田租。(748年)赦天下,免百姓來載租庸。(751年)赦天下,免天下今載地稅。(755年)八月,辛卯,免今載百姓租庸。

玄宗在位44年,對外一掃之前的頹勢,邊境太平,四夷來朝;對內經濟大好,國庫充盈。眼看“千古一帝”的名號就要戴在他頭上了!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發,安史之亂來臨,於是玄宗就變成了一個晚年昏聵的角色。

本文標題: 唐玄宗在位期間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李隆基對唐朝的兵制是怎麼改革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15373372623
相关資料
南京是“六朝古都”還是“十朝都會”?為什麼南京政權都很短暫?
不過南京還有“十朝都會”的說法,這兩種叫法實際上都沒什麼毛病。有六朝古都之稱。南京雖然在歷史上成為很多政權的首都,但定都在這裡的政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短命。其次就是定都南京的政權一般都不是很强大。這也是南京政權時間短的另一原因。
標籤:
明朝的分封制度有什麼弊端?清朝沿襲之後做了哪些改進?
清朝沿襲之後做了哪些改進?清朝入關後,承襲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朝的制度,在分封制上也有沿襲的內容,另外滿族又有自身的特殊制度,形成了分封制。清廷又針對以往分封的弊端進行了改革,這對清代的政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代宗室王公領旗下佐領,這種特殊的
標籤: 明朝 分封制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朝地方官員什麼官職權力最大?清朝權力更替史!
清朝權力更替史!清朝歷史上,劃分地方官軍權,一直是個要緊的問題。同時防止地方軍權過大,對朝廷產生反噬。但是,實際情況中,清朝不會允許它們的權利過大,常會以同僚牽制、壓縮任期的辦法,削弱邊疆駐防將軍、都統的權力。總結而言,清朝前期,地方官軍權
標籤: 清朝 清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綠營 總督
清朝當軍機大臣有什麼要求?軍機大臣是個什麼職位?
軍機大臣是個什麼職位?自雍正設立軍機處後,軍機大臣的身份就水漲船高。軍機大臣瓜分實權,內閣大學士獲得地位,共同瓜分過去宰相的位置。如果從職權而言,軍機處本質上只是一個秘書機构,考慮到服務物件是皇帝,而且,嘉慶還頒佈規定,禦前大臣不得擔任軍機
標籤: 乾隆 清朝 軍機大臣 歷史 雍正 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