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對抗騎兵的“弓弩”射敵於千米外是真的嗎?宋朝“弓弩”詳細解析介紹!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宋朝自建國始,身邊就圍著一群熊孩子,遼、西夏、吐蕃和後來居上的金、蒙古,個個都是馬上民族。而宋朝既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作為戰畧屏障,也沒有了養馬牧場,必須另闢蹊徑開發“黑科技”,對抗蜂擁而至的騎兵,維持國祚,保境安民。
騎兵機動性高、衝擊力强,是步兵的剋星。只有在遠距離消滅騎兵,才能確保自身安全。經過短時間培訓的弓弩手,在一場戰爭中,用廉價的箭射倒長時間專業訓練的騎兵,性價比是相當高的。“箭如雨下”不僅能遠距離打擊騎兵,還能從心理上瓦解對手的意志。
上圖_北宋與周邊的形勢圖
上圖_南宋與周邊的形勢圖
囙此,宋朝的弓弩成為冷兵器時代的AK-47,達到以步制騎的目的。那宋朝哪些類型的弓弩在實戰中對騎兵殺傷力較大?宋軍又是如何培養弓弩手的呢?
神臂弓
熙寧初年,宦官張若水進獻了神臂弓。神宗對此十分重視,親臨廷和殿觀摩,“置鐵甲七十步,俾衛士射,未有中者。若水自請射,連中徹劄。”宋朝一步約有1.536米,70步相當於107米,神臂弓在這麼遠距離依然可以射透鐵甲。要知道一般自衛手槍的射擊距離只有50米。
這並不是神臂弓真正的實力。《宋史·兵志》中,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在522米外,射進榆樹半支箭,只有步槍才能有這麼大的威力。南宋時期,神臂弓金朝名將完顏宗弼對神臂弓印象深刻,他在《遺行府四帥書》中,認為“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上圖_神臂弓,又稱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
上圖_神臂弓
神臂弓的出色表現,成為宋朝的禦敵神器。在戰場上,“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製也”,有了這項軍規,如今很難見到神臂弓的實物了。為了保護這種獨門絕技,宋朝規定個人不能私造、私學神臂弓,阿兵哥使用神臂弓時,因操作不當造成神臂弓損壞,將予以重罰。由於秘而不宣的製作工藝,導致神臂弓逐漸失傳,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克敵弓
南宋紹興年間,名將韓世忠進一步改進了神臂弓,推出了克敵弓。它能“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克敵弓的射擊距離更遠,達到了553米,從威力上看,“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金朝的“鐵浮屠”和“拐子馬”等重裝騎兵,克敵弓能一箭射穿鐵甲,果然名不虛傳,威力十足。
上圖_北宋《大駕鹵簿圖書》中的弓弩軍隊
讓遼朝震動的三弓八牛弩
神臂弓和克敵弓並不是宋軍中射程最遠的武器,弩才是射程的王者。宋弩分為手弩和床弩兩種,手弩又有踏張弩和腰弩兩類。手弩輕便靈活,適合野戰,床弩體積巨大,不易搬動。而踏張弩和腰弩,分別是借助雙足和腰腹的力量,為弩箭提供更充足的蓄能。
床弩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騎兵的噩夢,稱得上戰場的死神。北宋初年,宋太祖“嘗令試床子弩於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裏”。此時的床弩射程已經達到了1075米,然而,宋太祖對此並不滿意,下令對床弩繼續陞級改進。
上圖_三弓床弩原理圖
上圖_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
開寶年間,魏丕將三張巨弓結合在一個四脚木架,以硬木為杆,鐵片為翎,用百人絞軸張弦,由專人進行瞄準,最後由大力士用巨斧擊發床弩。經過改進,“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三弓八牛弩”由此誕生。新一代的床弩射程達到了1536米,這已經是現代狙擊槍才能達到的距離了,這也是冷兵器時代所能達到的極限。
三弓八牛弩發射的箭矢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稱為“一槍三箭翎”,狀如長槍,附有鐵翎,與其說它射的是箭矢,不如說是鐵槍。
第二種是“踏橛箭”,發射後成排成行地釘入磚石,宋兵籍此蟻附,登高殺敵。
第三種是斗子箭,“又有系鐵鬥於弦上,鬥中著常箭數十只,凡一發,可中數十人,世謂之斗子箭,亦雲寒鴉箭,言矢之紛散如鴉飛也”,殺傷力由點變面,著實駭人。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遼軍南下,攻城掠地,在澶州(今今河南濮陽西)與宋軍相持。遼軍主帥蕭撻凜率數十騎,在澶州城下窺探宋軍虛實。宋將張環果斷用床弩射擊,蕭撻凜頭部中箭,當場斃命。遼朝震動,心有餘悸,與北宋達成了“澶淵之盟”,兩國此後百餘年未爆發大規模戰爭。可以說,一支弩箭奠定了宋遼百年和平。
上圖_宋軍實戰中的三弓床弩
造箭作坊的興起和弓弩手的培養
有強弓勁弩是不够的,還需要大量箭矢,維持正常的戰鬥力。北宋初年,就成立了“弓弩造箭院”,這家官辦兵工廠每年至少造箭1650萬支,這還不算各州所屬的“作院”、“都作院”以及民間作坊造箭的數量。以徽宗政和七年(西元1117年)為例,這一年並沒有爆發戰爭,宋軍依然消耗了5000萬支箭。
宋朝十分重視弓弩手的培養,“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軍隊將射箭作為武藝之首,倍加關注。在《武經總要》中規定:“凡軍中教射,先教射親,次教射遠。”新兵學習弓弩,先射中,後射遠。一個合格弓弩手應該達到哪些要求呢?
神宗熙寧元年(西元1068年),“詔頒河北渚軍教閱法,凡弓分三等,九鬥為第一,八鬥為第二,七鬥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鬥為第一,二石四鬥為第二,二石一鬥為第三。”宋朝一鬥約等於6.4公斤,一石約等於60公斤,北宋中期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44.8公斤,弩手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知道奧運會射箭項目,弓弦的最大拉力也不過45公斤而已,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到南宋光宗時期,“殿、步司諸軍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鬥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弓箭手在92米之外,用126.4公斤的臂力,射十二箭,中六箭才能算合格。這不僅對體力提出了要求,更是對技巧的考驗。
上圖_神臂弓和箭
對於弓弩的短板,宋軍如何應對
弓弩雖然威力大,射程遠,不過間隔時間長。“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而短兵已接”。宋軍主要採取了三種戰術:
一是輪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擊,二排準備,三排張弦,變換陣型,周而復始,箭矢不絕。
二是專射,由射術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第二個阿兵哥專門遞弩,第三個阿兵哥負責張弓搭箭,同樣能達到不斷打擊敵人的目的。
三是疊陣,由南宋名將吳璘創立,“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强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這種戰術不是簡單的弓弩累加,而是多兵種協調作戰,是軍官臨場揮能力和阿兵哥訓練水准的綜合體現。
上圖_弓弩手分三排進行實戰
弓弩是對抗騎兵的大殺器,“虜人最怕弩箭,中則貫馬腹,穿重鎧”,弓弩雖然強勁,不過沒有騎兵的機動性。“中國之兵,步多騎少,騎兵利平,步兵利險”,沒有地利優勢的宋朝,面對异族騎兵的肆意踐踏,防不勝防,疲於應付,只能感歎“馬者,兵之大也,邊庭之所以常取勝中國者也”。
宋朝又沒有北方和西北的良馬供應,服役的戰馬在數量和質量上,無法和遼、女真、蒙古、黨項等民族抗衡。唯有熱火器出現,才能真正克制了騎兵的突擊。可惜,宋朝沒有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