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怎麼編纂成的?為什麼說《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

為什麼說《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然而歷史上那麼多朝代,只有清朝的《清史稿》讓人疑惑,這名字一聽就不是正史該有的名字,為什麼是一個“稿”,而不是清朝正史呢?

清史稿是怎麼編纂成的?為什麼說《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上很多朝代很多時期都有正史史書,儘管不能說每件事情都是真實的,但是作為一種研究古代歷史的權威手段,參攷性還是非常强的。不過,史書其實一般來說都不是當時的人寫的,而是後世的人寫的,或者說在一個王朝滅亡之後,由下一個王朝所寫,這樣一來,很容易會被潑髒水,後世的人想讓我們看到什麼,就會寫什麼,而不會太在意真假。然而歷史上那麼多朝代,只有清朝的《清史稿》讓人疑惑,這名字一聽就不是正史該有的名字,為什麼是一個“稿”,而不是清朝正史呢?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錶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自1914年設立清史館起,編修工作歷時十四年,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至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為未定本。趙爾巽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本書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並非視為成書“。但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

《清史稿》編寫的體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創新。如本紀部分不僅逐年記載了皇帝的軍國大事,而且在前代遜君還健在、無諡可稱時,創了“宣統紀”的新格局;各志、錶中除記錄天文、地理、禮樂、選舉、藝文、食貨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動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錶中的軍機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傳中創立了疇人、藩部、屬國三傳,反映了清代社會的新發展。另外,對於反清鬥爭的重要人物如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傳。這些都是值得稱讚的。

但是,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囙此書中貫穿著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而對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徑卻多處隱瞞,傾向性錯誤顯而易見。對此,連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都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清朝諱等內容。

同時,由於《清史稿》是眾人編纂而成,編寫時彼此缺少照應,更因時局動盪,倉促成書,未經主編總閱審定便“隨修隨刻,不復有整理之暇”,過於粗陋。囙此,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史實之中也有不少錯誤。其實,這與趙爾巽的主導思想有關。因為他把此書看做是“急就之章”,“並非視為成書”,只是想以此作為“大輅椎輪之先導”,對於書中所有疏略紕繆處,“敬乞海內諸君子切實糾正,以匡不逮,用為後來修正之根據。”顯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類似現代的一部徵求意見稿。這樣,易培基所指責的“體例不合,人名先後不一致,一人兩傳,目錄與書不合,紀錶傳志互不相合,有日無月,人名錯誤,泥古不化,簡陋,忽略”等謬誤也就成了先天性的問題。至於遺漏、顛倒、文理不通等現象更屬意料中事。

《清史稿》一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上至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部分內容涉及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歷史,像張勳復辟、溥儀離宮。

該書的歷史跨度達到300年,大部分的文字內容依據《清實錄》《清會典》《國史列傳》等檔案資料寫成,比較詳細、系統地展示清朝歷史面貌,是研究清朝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清史稿》既然是重要史書,為什麼就不叫《清史》呢?這跟成書背景有關,《清史稿》1927年倉促編成,當時國內形勢是兵荒馬亂,全書很多細節都沒有敲定,就沒有直接稱之為《清史》,而以“稿”代稱,表示不是“定本”。

《清史稿》的出籠,源自我國對歷史重視的傳統,改朝換代之後,新的統治者向來有為上一代修纂歷史的傳統。中華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就批准設立清史館,請來趙爾巽、於式枚、劉廷琛等人,在北京東華門內整理清史。

袁世凱對修纂清史很用心,根據統計,參與《清史稿》工程的人員前後達到300多人,時間花費長達14年,最後成書536卷,約2400萬字。主編趙爾巽,工作相當給力,他坦承“蓋既非史學之專,複值時局之多故,任大責重。”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16年袁世凱因為稱帝失敗羞愧而死,失去他的財力支持,清史館的開支立即緊張起來。甚至,趙爾巽要親自跑去“討錢”,求各位大帥撥點款。

不得不說,《清史館》能够最終成書,還要感謝下麵3比特軍閥,沒有他們的大筆資金支持,很可能該書要胎死腹中。這3個人分別是“東北王”張作霖、“狗肉將軍”張宗昌、“秀才將軍”吳佩孚。

修纂期間,《清史館》有著詼諧的插曲,儘管參與的人員大多是清王朝的遺老們,他們的立場也是清王朝的視角,經常為清王朝大唱讚歌,並對革命黨人語含諷刺。

但是,這些遺老是兩邊不討好,一方面國民政府曾於1929年禁止《清史稿》公開印行,另一方面清朝末帝溥儀為首的前清貴戚沒少罵他們,畢竟大清皇帝還沒死,修什麼史?

總體上來看,剛剛成書的《清史稿》,由於出自眾人之手,彼此間照應不够,又未經仔細校對,所以還存在年月、事實、人名等出錯的硬傷。

但是,《清史稿》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還是受到後世學者的肯定。現在《清史稿》已經被正式列入“二十五史”,它已經是一部解讀清朝歷史的權威之作。

本文標題: 清史稿是怎麼編纂成的?為什麼說《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14359858670
相关資料
古代的“六部尚書”是什麼官職?“六部”官階一樣為何還分尊卑?
“六部”官階一樣為何還分尊卑?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最初,六部與尚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部的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由於吏部職掌官吏的考核任免,所以,自隋唐開始,吏部尚書一直是六部尚書之首,因而,吏部尚書曾經改
標籤: 六部尚書 孫嘉淦 尚書 禮部侍郎 中國古代史 清朝
“建盞騙局”是什麼?怎麼識別“真假建盞”?
怎麼識別“真假建盞”?也有很多茶友會在評論裏問國誼君建盞怎麼辨別真假,今天國誼君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鑒別真假建盞的小技巧。有些人會因為第一次燒出來的建盞不好而進行第二次上釉再燒制一次,那其實就不算是真正的建盞了,但也不算是假建盞。遇到下麵的這種
標籤: 陶瓷
“鄭國渠”是什麼?“鄭國渠”是拖累了秦國還是幫了秦國?
“鄭國渠”是什麼?秦國君臣震驚之餘再度派遣細作前往韓國查探消息,當消息被告知證實之後。秦王政年輕氣盛一怒之下,認為所有的山東六國人士都不可靠,將鄭國關押又下大“逐客令”限三天之內所有六國人士離開秦國。
標籤: 鄭國渠 鄭國 秦國 秦始皇
古代科舉考試會死人?為何人死後還不允許把屍體抬出來?
為何人死後還不允許把屍體抬出來?不過,只要還有一口氣,無論病得有多嚴重,就會被允許抬出門外。某天,殷如璋的一比特隨從全身發燒,經救治無效病死在貢院內。據《申報》報導,當時眾人“於牆外豎直木,作十字形,引繩其上,將屍體吊出。”
標籤: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朝 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