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有哪些常見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可以表達些什麼?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詩歌意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前不久的一部電視劇《慶餘年》裡面的範閑,宛如李白一樣,鬥酒詩百篇,那風采可以說是冠絕當時的南慶和北齊,可見詩歌的魅力無論是在什麼時候,任何場合,都是十分迷人的樣子。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詩歌意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前不久的一部電視劇《慶餘年》裡面的範閑,宛如李白一樣,鬥酒詩百篇,那風采可以說是冠絕當時的南慶和北齊,可見詩歌的魅力無論是在什麼時候,任何場合,都是十分迷人的樣子。

從《詩經》到後來的唐詩宋詞,再到當下的現代詩篇,詩歌都像是我們生活的點睛之筆一樣,讓生活更加有品質、有內涵,也更變得豐富多彩,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詩歌的意向,那麼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呢?其含義各自又都是什麼?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這生命如舟,人生如詩的別樣魅力。

1、意象冰雪,象徵心志品格的忠貞高尚

無論是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還是王冕《白梅》寫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冰雪都比喻著心志的忠貞和品格的高尚,前者表達了詩人的心像晶瑩的玉壺的冰一樣高潔如故,而後者更是描述了白色的梅花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的高尚品格。

2、望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和思鄉之愁

從李白《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李煜《虞美人》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分別表達了一比特遊俠望月思鄉的异常感傷和一比特亡國之君的望月思故國的特有傷痛。

3、折柳惜別,與留諧音而有相留之意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李白的《塞下曲》用“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表達了邊塞將士惜別國家,征戰殺敵、為國立功的愛國激情。

4、蟬喻品行,餐風飲露自當高潔

相比看過《琅琊榜》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江左梅郎梅長蘇讓穆青去請當朝名士周先生的時候,正是以玉蟬作為信物。古人認為蟬,是高潔的象徵,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比如駱賓王《在獄咏蟬》就曾寫道“無人信高潔”,就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梅花傲霜,比喻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

梅花作為歲寒三友之一,是嚴寒中最先開放的花,受到了無數詩人的敬仰與讚頌。最著名的有王安石《梅花》裏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遊《咏梅》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王冕的《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等等許多,都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6、鴻雁傳情,遊子思鄉懷親而又羈旅傷感

鴻雁是一種候鳥,每年秋季就會南遷,囙此常常表達一種遊子思鄉懷親之情,並伴隨著一絲淡淡的羈旅傷感。如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等。

7、羌笛淒切,多見於邊塞詩篇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淒切之音,尤其是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凉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等,都是借著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表達了戰爭的悲壯之情。

8、松竹高潔,都代表著堅貞不屈的品行

同樣作為歲寒三友的松竹也都是傲霜鬥雪的典範,又都代表著堅貞不屈、虛懷若谷的高潔。李白的《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就是李白寫詩規勸韋黃裳不要一直諂媚權貴,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時期劉楨的《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就是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潔的品質。鄭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就是竹子堅貞不屈最美的體現。

此外,還有鴻鵠比喻志氣高遠,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徵,紅豆即相思豆,松風山月傳達隱逸,長亭表達惜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表達羈旅之苦……詩歌的意象,可以說是詩歌的靈魂,正因為有了意象,詩歌才具有了更加豐富迷人的魅力。

資料標籤: 詩歌 讀書 高潔 李白 羌笛
本文標題: 詩歌中有哪些常見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可以表達些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09438954741
相关資料
“出家人”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和尚、尼姑叫“出家人”?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出家人”是怎麼來的?出了人命大案,只好到佛寺出家,做了和尚,表示已經割斷塵緣,遁跡空門,以此來躲避官府緝拿。做了和尚、尼姑為什麼叫做“出家”?所以,出家是信仰佛教最徹底的一種表現。
標籤: 尼姑 出家 佛教 讀書 魯智深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唐國公李淵見天下大亂,深知隋朝滅亡之勢已不可逆轉,於是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念頭。為收復漢地,李淵派李世民平定叛亂,到西元623年,已基本統一疆土。此時的唐詩仍舊延續著陳隋時期的風格,柔靡纖弱,毫無生
標籤: 唐朝 李世民 李淵
玄奘取經回唐之後,為何唐朝皇帝屢屢邀請他還俗做官?
由於玄奘是偷渡西行的,擔心回國之後被黃體問罪,於是玄奘在西域的於闐,給唐太宗李世民寫信,說希望皇帝能赦免其偷渡玉門關的罪過。雖然玄奘拒絕了還俗入朝為官買還是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完成了《大唐西域記》,為唐朝西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標籤: 玄奘 唐朝 回唐 唐朝皇帝 歷史 李世民
清朝時期太后專權導致王朝覆滅,為何明朝可以做到後宮不幹政?
清朝出現太后專權的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皇后和妃嬪的出身都相對高貴,二是清朝皇帝的專權達到頂峰。清朝入關以後,為了防範漢人,清朝皇帝的後宮中漢人做妃子的還是非常少的,而漢人皇后更加是沒有的,清朝皇帝娶的多是各强大家族,包括蒙古在內。這造成了
標籤: 明朝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朱元璋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