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有哪些出行管道?《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宋代北方陸路運送貨品的大車,仍以牛駕為主,其次是騾、驢。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車輛達十多種,或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大車,即和平車,不同的僅是牲口數目以四頭、兩端為多,未見有十數頭或二十頭之多,後面也未系有驢、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與運用車輿為交通東西的國家之一。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制車科技的改善與騠高,表現了宋代都市經濟、科技的新發展與風俗的新變化。宋代北方陸路運送貨品的大車,仍以牛駕為主,其次是騾、驢。這種大車用牛、騾拉,可滿載四五千斤遠行各地。

周密記載:北方大車,可載四五千斤,用牛、騾十數駕之。管車者僅一主一僕,叱吒之聲,牛騾聽命惟謹。凡車必帶數鐸(鈴),鐸聲聞數裏之外,其地乃荒蕪空野故也。蓋防其來車相遇,則預先為避,不然恐有突沖之虞耳。終夜勞累,殊不類人,雪霜泥濘,尤艱苦异常;或泥滑陷溺,或折軸,有必要修整乃可行,濡滯有旬日。

image.webp

北宋汴京城中的貨運車,又叫“搬載車”,大者叫和平車,次者叫平頭車,小者大力車等。據記載有幾種車:東京般(搬)載車,大者曰‘和平’,上有箱(車廂)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第二三尺許,駕車人在中間,兩手扶捉鞭鞍駕之,前列騾或驢二十餘,前後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車兩輪與箱齊,後有兩斜木脚拖,夜中間懸一鐵鈴,行即有聲,使遠來車者相避。仍於車後系驢騾二頭,遇下峻險橋路,以鞭唬之,使倒坐錘車,令緩行也。可載數十石。

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車輛達十多種,或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大車,即和平車,不同的僅是牲口數目以四頭、兩端為多,未見有十數頭或二十頭之多,後面也未系有驢、騾。

這種和平車的行走辦法與曾經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韁繩一端縛綁在騾對面的軛套上,另一端縛紮在車軸上。顯然這種人駕轅、騾拉車的系駕辦法,車速是較慢的,適合於負載物貨多而不求快速的要求,因而多適於短途或京師城內外的運送之用。

聽說,一天能行三十裏,在兩河一帶民間普遍運用。平頭車其式樣與駕法如和平車相同,僅僅車型小一點,“兩輪前長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以獨牛在轅內,項負橫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酒正店(大酒庫)多以此載酒梢桶矣”。

這種車,宋畫《清明上河圖》、《溪山行旅圖》、《盤車圖》等均有描繪,它們大多是一牛駕轅,轅前拖曳的是三牛或四牛;車身高大,輪與車廂齊平,車廂上加拱形卷篷,遠程跋涉中以防雨淋與日曬;車廂與卷篷之間有一隔板,似以堆放車夫的行李物品之地。

車夫在一旁行車,用手牽牛鼻繩。從宋畫《溪山行旅圖》看,這種遠程運送車,往往是數車結伴而行,很可能是一支有組織的運送隊。

image.webp

熙寧(1068—1077)曾經和平車,汴京士庶外出,多“賃驢”上路,而熙寧今後,“皆乘馬”,這是畜力的變化。

獨輪車我國是最早創造與運用獨輪車的國家之一,約始於漢代;至宋代仍然流行各地。據記載,汴京多見,又叫獨轅車,或名只輪車。這種車,是一個輪子的小車,前後二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騾曳,宋代又稱為“串車”或“獨轅車”。

這種獨輪車尤適宜於山區。沈括說宋人稱獨輪車為“木馬”。“行人以獨輪小車,馬鞍蒙之以乘,謂之木馬。”陸遊詩說:“耳寬帽新小疾,獨轅車穩正閒遊。”通牛車頂上加一大帷幔。這種車在魏晋時是由貴族所乘,沿至唐宋。

《新唐書·輿服志》說一品至四品官均乘牛車,僅僅裝飾品不同而已。這種車,雙轅雙輪,車廂形似太師樓,有卷席篷頂,其上掩蓋一張大帷幕。如敦煌莫高窟宋代“火宅喻”中畫有這種牛車,長方形車廂上立棚,呈封閉狀。

車門設在後邊,垂遮惟簾。棚前和兩邊開有欞窗格,棚頂呈拱形,前後出長簷;棚頂四角各立一樁,四樁上支撐一頂大帷幕。帷幔繡以梅花圖畫,四周邊垂綴幽穗,極為富麗。駕車人扶轅步行,主人坐於車棚內能够逍遙自在。

本文標題: 北宋人有哪些出行管道?《清明上河圖》中是怎麼描繪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03839848553
相关資料
北宋女子一般穿什麼服飾?政府是怎麼規定的?
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况,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
標籤: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出自於誰?關於這句話的典故是怎樣的?
說起趙普,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認為他是書讀得少而精明強幹的傑出代表。據《宋史趙普傳》上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意思是他鑽研的是處理事務的技巧,擅營謀、工心計,不喜歡啃書本、掉書袋。而此後的“杯酒釋兵權”,他又是
標籤: 趙普 宋朝 趙匡胤 宋太宗
什麼是占城稻?占城稻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籼稻,原產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中國福建地區。占城稻並非僅指占城國種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國普遍有的稻種。占城稻雖以占城為名,但在廣西地區和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普遍種植。占城大使曾將占城稻作為進貢獻給宋朝,由於
標籤: 占城稻 宋朝 安南
北宋的黨爭有哪些特點?竟是導致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有著與其他朝代不同的特點。集官僚、文人、學者三位於一體的士大夫作為北宋黨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之間的政見、文學、學術上的分歧是導致黨爭的主要原因。
標籤: 宋朝 黨爭 中國古代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