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有哪些品茶之道?《隨園食單·茶酒單》中是如何介紹的?

《隨園食單·茶酒單》載:“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清代詩人袁枚不僅精於烹飪,而且善於烹茶。他“嘗盡天下之茶”,在《隨園食單·茶酒單》中介紹了自己藏水、選茶、藏茶等方面的經驗,都是專家之言。袁枚主張烹茶時用武火,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亦不可取,因為“葉則浮矣”,難於出味。他認為烹茶要用穿心罐,就是茶盅也不宜上蓋,“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image.webp

袁枚所處的年代,大約是雍正到乾隆年間。他曾先後擔任江蘇溧水、江寧、江浦、沭陽的縣令,歷時7年。由於勤於政事,官聲很好。只可惜,袁枚這輩子只當到了縣令。65歲以後,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遊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並且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袁枚曾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郤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烟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閑立久,採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鍾愛程度。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况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

image.webp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遊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隨園食單·茶酒單》載:“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對此他寫道:“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他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收法必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

本文標題: 袁枚有哪些品茶之道?《隨園食單·茶酒單》中是如何介紹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03073133588
相关資料
為何說袁枚很有生活之趣?袁枚的生活之趣表現在什麼地方?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因曾做過上元、江寧縣令且十分喜愛金陵山川秀色和人文氛圍,遂以“三百金”價格,購得江寧府內隋赫德遺下的“隋園”,更名為“隨園”。袁枚馬上邀請數十戶百姓,在園中種植花卉,種植蔬菜,主打純天然、無污染的
標籤: 袁枚
袁枚詠史詩有哪些代表作?詠史詩的特點是什麼?
咏史題材在袁枚的詩學世界中佔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袁枚自己在創作中基本遵循這兩條標準,但也有不合之處。袁枚不僅在詩學責備中強調詠史詩要具有議論上的新義,而且他自己在創作中也做出了很好的實踐。除此之外,袁枚詠史詩中這類具有新義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
標籤: 袁枚 文化 詩歌
袁枚為何歸隱?袁枚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話說清代文學大家袁枚,著作如山,名滿天下,“五侯為之傾倒,走卒識其姓名,文采風流,論者推為昭代第一人”。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西元1716年,袁枚出生於浙江錢塘縣,祖輩和父輩,都只是州府的低等幕僚,卑微勞碌,貧困潦倒
標籤: 袁枚 文化
雲錦是怎麼被製作出來的?製作雲錦的機器是什麼?
但是同時綜和躡的增多,必然導致織造工序繁瑣,降低生產效率,直到三國時期馬均改進了提花科技,採用束綜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提花科技中最難掌握的是把預想的圖案重現在織物上的花本科技。
標籤: 雲錦